购买17年保健品,老人花光200万元积蓄还欠下贷款......小心这些骗局套路→

购买17年保健品,老人花光200万元积蓄还欠下贷款......小心这些骗局套路→
2019年11月15日 07:00 郎club

不怕老人花钱

就怕老人买保健品

近年来

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已屡见不鲜

杭州的梁奶奶

17年来不停购买保健品

花光200万元!

1

家里堆满保健品

    “吃都吃不过来”

11月12日,记者来到梁奶奶家里。一套三四十平的老房子里,堆满了老人买的各种保健品。

客厅里,保健品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拆了封的瓶瓶罐罐摆在餐桌和小茶几上,记者大致数了一下,约有五六十瓶。老人的房间里,一摞摞未拆封的保健品整齐地堆放着,不少已经积了灰尘。

梁奶奶说这才是“冰山一角”,还有一大堆保健品摆在另一个房间里,最近儿子住在那个房间里,不方便向记者展示。

一旁,梁奶奶的老伴正在吃保健品,一个茶杯边上摆着六七种保健品。“这个是心血管的,这个是骨质疏松的,这个是心脏的……”梁奶奶一样样地给记者介绍。

记者随便拿起了其中一瓶“熊胆胶囊”,瓶身上除了产品名外全是英文,就连最基本的保质期信息,记者都是找了半天才找到。梁奶奶告诉记者,“这是一家大公司从美国进口来的,一瓶要700多元。”

“哎,买得太多了,过期的都已经扔掉了,但是还有这么多啊。”

面对这些保健品,梁奶奶的心情有些矛盾。她心里是很相信这些没有具体成分说明甚至连商标都没的保健品的。

“你看我92岁了,眼不花耳不聋,除了腿脚有些不便,其他各方面都很好。”但她也很清楚,这些保健品已经快让她倾家荡产了。 

2

买了17年保健品

     花光积蓄还欠下债务

梁奶奶退休前是小学语文老师,性格直爽,爱接触新鲜事物,也是杭州第一代股民。

“炒股让我们发了点小财。”退休以后,梁奶奶跟老伴钻研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股市,还赚了七八十万元,让身边不少同龄老人羡慕不已。

2002年3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保健品开始闯入她的生活。

“年纪大了,总想身体能健康点,吃吃保健品对身体肯定有好处的。”

最近几年,随着养生保健的话题越来越热,各种五花八门的保健品层出不穷,推销模式也一个比一个新奇。

“我就是喜欢新鲜的玩意。”梁奶奶说,她的保健品消费观也从为了健康转变成了猎奇和助人积德,看见新奇的保健品她就下单,遇上特别真诚的推销员她也下单,“无论如何都要支持一下工作的”。

就这样,从2014年开始,在购买保健品这件事上,梁奶奶更加花钱如流水。“每次都是一两万元付出去,一些好的保健品我都是成箱成箱买的。”梁奶奶说,最多的时候,买保健品一个月要花上七八万元。

梁奶奶和老伴两人的退休金一个月有1.5万元,但他们几乎月月光,这些钱全花在了保健品上。为了能买更多更好的保健品,梁奶奶还陆陆续续抛光了自己持有的多只牛股。

家里的保健品越来越多,梁奶奶的钱包也越来越空。

她说,现在她还欠着保健品经销商好几万元的保健品货款。“估计要到明年2月才能这些钱还掉。”

3

老人买保健品“走火入魔”

儿子无奈:“报警好几次了,劝不动”

梁奶奶这么疯狂地买保健品,子女们怎么看?

梁奶奶说,子女们平时很孝顺,在买保健品这件事上也从不阻拦:“我花自己的钱,他们不会说的。”

可当记者询问梁奶奶的儿子时,却得到了另一番答案。

“阻止得了吗?因为她买保健品的事儿,我报警都报了好几次了。”一提起买保健品的事儿,梁奶奶的儿子气就不打一处来。“不知道上了多少次保健品的当了,不长记性啊。”

儿子说,前两年梁奶奶买了一种保健品,花了三、四万元。没多久警察就找来说,那个保健品牌涉嫌欺诈被抓了,让梁奶奶登记信息,可老人说什么都不信。

“我妈妈以前是老师,很享受被人捧的感觉,而且耳根子软,心眼好。那些保健品推销员,叫上她几声老师,再到她面前哭诉几句;工作不容易,产品卖不出就要被开除了。’我妈马上就下单了。”

至于奶奶说的“不闻不问”,儿子解释说,老人都这么大年纪了,活得开心就好,儿女们也不图她的财产,所以“爱买就买”吧。

但说起现在市面上这些保健品推销,梁奶奶儿子大为光火。

“一天能给老人打二三十通推销电话,隔三差五上门来,真是太过分了。”他说,甚至有推销员给老人洗脑,让老人不要听儿女的话。“他们这哪是推销啊,简直就是骗钱。”

4

梁奶奶:

  “我错了,千万别像我这样滥买”

“我过分了,我真的过分了。”采访中,每每提到买保健品花的钱,梁奶奶就不停地喃喃自语。

采访期间,梁奶奶的手机响了五六次,一接起来,全是推销保健品的。

“我不买了,我真的没钱买了,我的退休金就这么点,你们就不要给我打电话了。”梁奶奶不停回绝。

电话那头传来过两天要搞促销的消息,奶奶脸上飘过一丝兴奋,但总算有进步了,因为懂得回绝了。

“我知道错了,现在改还来得及吧?等明年把欠的货款还清了,我就不再乱买保健品了。”梁奶奶说,她打算搞一次“厨房革命”,改善伙食。“吃得健康点,好一点,肯定比这些瓶瓶罐罐要好得多。”

“我也要告诫大家,有保健意识是对的,但买保健品要有针对性,真的别像我这样,千万别滥买。”梁奶奶说。

又一掉进保健品“坑”的老年人

花掉养老积蓄150万元

11月13日,杭州的秦先生向记者反映:“我父母也深受其害,至少已经被保健品坑了150万元。”

秦先生的父亲今年90多岁,母亲许奶奶也有80多岁了。五六年前,两位老人经常会去参加一些体检、旅游,“我们想想老人家退休后无聊,社区街道、单位里组织了这些旅游、体检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也蛮好的,所以当时没太在意。”

渐渐的,两位老人房间里的保健品开始多了起来,就连他们自己都觉得吃不完了,便跟小辈们说:“你们拿点去吃吃吧。”这时,秦先生才注意到父母房间里堆满了保健品。

“我儿子觉得有点不对劲,拿了其中一瓶问了爷爷奶奶价格,这一盒2000元,那一盒5000元……我儿子对着瓶身上的标签上网一查,同样一盒保健品才100元。”

“这些普通的保健品,换个标签,价格就翻了几十倍。”

秦先生气不打一处来,追问之下,才知道父母这几年的体检、旅游、听所谓的专家讲座都是保健品公司带他们去的,并不是社区街道组织的。而他们买保健品至少花掉了养老的积蓄150万元。

保健品骗局常见套路

❶ 免费的“盛情邀请”。

骗子以所谓免费“健康讲座”、“健康体检”,“到场另有礼品派发”为噱头,盛情邀请中老年人出席到场。为了实现对目标人员的深度洗脑,有时还会推出类似“打卡送鸡蛋”的进阶版,要求其连续多日参与讲座,累计满几天可领取免费礼品。以达到引诱被害人入局、诱骗购买保健品的目的。

❷ 亲临的“专家名医”。

在此类诈骗中,骗子往往会邀请到所谓的“专家名医”来现场,随机选取几名参会者为其义诊。不使用常规检查,甚至不用“望、闻、问、切”,这些神医肉眼就可直接就可看出健康问题,而且还准的不得了,简直不能跟牛掰。

但其实所谓的“随机”并不存在,被选中的对象事先早就暗中就被安排好,要么是骗子团伙成员;要么是前期跟销售人员透露过自身病史,被精准转述给“专家”,自己却被蒙在鼓里的中老年人。

❸ 对独居老人打“亲情牌”。

骗子采取广撒网的方式,通过电话或派发传单等形式,专门搜寻与子女分开居住,已经退休并对自己健康情况较为在意的中老年居民。

经过“培训”的销售人员为了推销保健品,会瞄准目标对象孤独无依的心理,对其表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嘘寒问暖,甚至诋毁让老人不要购买保健品的子女。

提醒

● 购买保健品要认准保健食品官方认证标识。

正规外包装盒上标出“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下方标注批准文号。

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卫食健进字、卫食进健字”的保健食品是2003年之前由卫生部审批的,相应信息可在卫生部网站查询;

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的保健食品的相关信息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企业查询”中查询。

与上述批准文号不符或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未查询到的产品不是批准的保健食品。

●产品宣传中含有明示或暗示疾病治疗、预防功能的,不符合国家对保健食品的相关规定,需谨慎。

11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保健食品命名指南(2019年版)》,规定保健食品宣传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不得误导、欺骗消费者。

●子女应多陪伴、关心老人,与老人多沟通,不让骗子有机可乘。

来源/综合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平安桥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