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妈突然来了大动作!
3月24日晚,央行发布公告:
自本月起MLF将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操作。同时3月25日开展了4500亿MLF操作,期限为1年期。

本次MLF操作公告,实属不寻常,让人倍感意外!
首先是时点上提前了。
从过往操作来看,MLF到期续作是在操作当日(25日)公告,这次却提前了一天。
或许是考虑到释放的信息量大,因此提前公告,以给市场消化时间,避免盘前公告增加市场波动。
其次,本次规模上加量续作,结束了2024年7月以来的MLF净回笼操作,宽松意味浓厚。
从去年8月开始至今年2月,MLF到期后都是“缩量操作”。
而本次MLF续作规模4500亿,略高于本月到期规模的3870亿元,实现净投放630亿元。

630亿的净投放,能缓解市场资金压力吗?
几乎是杯水车薪。
据华西证券研报数据,3月25-28日将进入跨季准备期,资金面将面临两方面考验。
一是大额政府债净缴款。
政府债净缴款,简单来说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单周或单月),政府新发行债券的募集资金总额-同期到期债券的本息偿还金额,得出的净资金流动值。
简单来说就是,新借的钱-要还的钱。
很明显,政府债净缴款越高,意味着将从市场吸收大量资金,也即会收紧市场流动性。
而本周政府债净缴款升至6213亿元,为今年以来单周缴款量最高点,对资金面形成一大压力。
二是有1.4万亿元逆回购资金到期(意味着收回流动性)。
其中周一到期量达到4810亿,周二至周四到期量也在2500亿+。
可见,本次MLF续作实现630亿元的净投放,从对缓解市场资金紧张的实际作用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短期内,资金面或许仍然是比较紧张的。
只是,630亿元的净投放,虽然数额不大,但这是从净回笼到净投放的转折点,兑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信号意义明显更大!
所以,尽管一季度并未实现降准,但本月MLF转向净投放,依然释放了央行维护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政策信号。
而第三大意外、也是最重要的,则是提到MLF的改革,这可以说是针对银行体系的“定向降息”了,具有针对性呵护。
所谓“改革”,也即公告中提到的, MLF中标方式改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
这都是什么意思?又意味着什么呢?
搞清楚什么是“多重价位中标”,一切就都清楚了。
我们常说的“麻辣粉”MLF,它的真名叫“中期借贷便利”。
简单来说是央行给商业银行提供的有息“过桥资金”,这笔资金有时间期限,比如半年、或者一年,而且是有利息的。
此前,这个利息由央行拍板决定,比如定为2%,这就是所谓的“固定利率”。
现在,采用报价机制,有些银行比较缺钱,可能会报到2.2%、2.3%之类的;有些银行不怎么缺钱,就会报低些,比如2%、1.9%等。
央行要给商业银行资金,首先就会给到2.3%、2.2%这些利率报价高的机构,还有剩余资金,再给到2%、1.9%这些利率报价低的。
这就是“多重价位中标”。
这么干的意义在哪呢?
一方面,MLF政策利率角色正式淡出,回归流动性投放工具定位。
MLF政策利率淡出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去年6月,潘功胜行长在陆家嘴论坛上就明确,以7天期逆回购利率承担主要政策利率功能。
此后,7月起,MLF的操作时间从以往每月15日变成每月25日。
要知道,2019年8月央行确定了LPR以MLF加点的报价机制。
此后LPR利率的变动主要受制于MLF利率,跟随MLF利率上升和下降,于每月15日一起公布。
而MLF公布时间推迟到25日,放在LPR报价公布后,也就实现了LPR与MLF利率的“解绑”。
解绑后,再采取“多重价位中标”,使得MLF更加的市场化,利息水平不再由央行拍板决定,而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
另一方面,采用“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操作,意味着不同银行获得融资的成本可能不一样,有利于降低银行体系的融资成本,这是重中之重。
以上月来说,MLF的中标利率是2%。
而据财新数据,截至3月25日,1年期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农商行,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分别为1.92%、1.9383%和2.0214%,国有行和股份行均低于2%的MLF利率。
换句话说,银行如果通过MLF融资的话,成本相对还是高一些的。
而若果采用“多重价位中标方式”进行MLF操作,MLF边际中标利率可能降到2.0%以下,这相当于为商业银行定向降息。
银行的融资成本将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早几天大家热议的消费贷,四大国有银行消费贷利率直接降到2.8%以上,大型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银行也降到2.6%。
如果把银行拼命“卷”消费贷,看做是在资产端的“开源”,毕竟把钱贷出去才能拿到贷款利息;
那么,这么央妈把MLF利率改为“多重价位中标”的操作,可以说是为银行“节流”了,降低了负债端的成本。
不过,由于当前MLF余额占商业银行负债的比重大约只有1.21%,
但也还是要理解一点,本次MLF带来的商业的负债端成本压降,总体上还是比较有限的。
自从要淡化MLF的政策利率地位,MLF余额就不断被压降。
本次MLF操作实施之后,MLF余额为4.157万亿元,较去年7月72700的高点已有大幅下降。
而2024年末,商业银行总负债为343.17亿元,当前MLF余额占商业银行总负债的比重只有1.21%。
但在当下银行息差压力大的情况下,所有的努力都是积极的信号!
此前,市场对宽松货币政策预期发生改变,这也成为债市调整的一大推手。
当市场还在纠结“宽松是否退潮”时,央妈再次用实际行动向我们释放宽松信号。
这波看似温和却暗藏锋芒的操作,恰似春夜细雨,虽未滂沱倾泻,却意味浓厚。
只是政策的传导需要时间,但信心的火种一旦点燃,资本市场的万物生发便只是时间问题!
2024年,随着经济走势、房价与利率下行,国内大类资产收益率普遍跌破2%(国债1.6%/存款1.5%/保险2.5%/房租1.7%),且极有可能长期维持在低位。这意味着从2025年起,中国家庭面临长期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保值难题。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