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搞好供销社,有人怎么就吓了一跳

说起搞好供销社,有人怎么就吓了一跳
2022年11月04日 12:54 零点有数

最近股市上的“供销社”概念股股价上升,网络空间中关于“供销社”的介绍材料、讨论文章和视频也有不少。直接的起因是一些地方在基层重建工程中把供销社建设列入,也有一些地方的官媒和领导对部分地区重建供销社体系和加强供销社工作的强调和报道。历经改革开放近45年,供销社系统一直存在,2015年中央还有专门文件强调做好供销社工作,去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对于加强供销社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也有着笔。

我在农村长大,供销社曾经是很多我们这样的农家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店面,也是收购包括棉花、麦子、玉米等各类农产品的大仓库,还是在买生资、赊款、交售农产品后平账的信用机构,还代表着属于它在我们金墩乡小街上的不少门面——农具家具、五金电器、生活杂货甚至卤品小店。我觉得那个时候最早的生意和经营似乎很多与供销社关联。我三哥就是乡供销社的经理,不仅涉及到这些店面经营和本地农村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进销存管理,也有与外地客商的谈判和交易,在我理解里,他就是我最早知道的生意人。早期一点的商品,包括猪肉、植物油、酱油、面食、棉布、自行车等等都是要票证的,供销社凭票供应,普通农家卡钉卡铆,难得一点通融。有人在供销社工作,那是有资源和地位的象征呢。但等市场化机制充分发育后,各类商业形态不断涌现,供销社的特权机制日益减少,最后就退化为少数市口卡着的物业地盘还在,而很多供销社就剩了个收租金的单位和账户了。

当然环顾全国,在自上而下的有行政层级的供销社系统外,地方上的供销社基本分为三个类别:一是基本取消,或者名存实亡;二是保存体系,残存门店,惨淡经营;三是改革调整,参与竞争,有相当的活力——在江苏、北京、上海、河南、山东等地方,供销社系统实际上是一些非常知名的物业业主,是一些活跃的生活连锁店的大股东,是一些上市农业概念股的股东,甚至还有自己的投资基金和产业园区。

农村地区人员分散、生产资源相对稀薄,很多地方地块依然分散作业,产销信息封闭,高效率产业服务很难覆盖。上述这些供销社类别说明,供销社不是绝对搞不好,还真有搞得不错的,有不少地方的供销社在新经济条件下发展出针对特定作物类型、做好信息服务、搭建交易平台、推动规模生产、系统加工、供应链延伸等改革措施,使得供销社焕发了新生,直接推动了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地方发展,我理解这也是中央和一些地方政府要优化加强供销社的目的所在。但供销社也真有搞得不好的,或者索性不搞了的,这涉及到让谁搞、用怎么样的机制搞、现在这种情况下搞啥、与以前供销社的搞法有啥不同,肯定不会是一搞就灵、一搞就活的。德隆集团就曾有过与全国供销社系统合作建设全国农村生资体系的构想,也曾在山东地区试点,后来德隆集团崩溃,这样的想法也就湮灭了。但今天无论是做强还是恢复供销社体系,得有创新、有构想、有路径、有投入、有实验、有伙伴,让供销社成为新兴产业供应链中的焕新环节。

有个90后小伙伴问我,供销社到底怎么回事啊?我按照前面的思路做了点介绍,他觉得对他一个城里长大的新一代来说,这还是一个新知点,但对一些对供销社有认知的年长者来说,供销社就很可能跟“人民公社”、“上山下乡”、“全民食堂”、“吃大锅饭”等等这类改革开放前的事物建立起来了想象性的联系,甚至还会跟“人民经济”、“民营经济退出论”、“共同富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概念放在一起琢磨,然后就在想,我们这里是不是要购物中心关张、供销社开张啦。你这么想当然会把自己吓着!要真这么干,吓倒的人就多了!可是你是不是想多了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