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宏观连载十一 | 经济理论:剩余价值的困惑与计划经济的缺陷

新宏观连载十一 | 经济理论:剩余价值的困惑与计划经济的缺陷
2020年03月25日 14:51 XL第1经济

文/张二寅

编者按: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系统稳定性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解决经济周期是经济学家的使命所在;在令人失望的经济世界中,我们需要反思经济流派的是非得失,呼唤经济学革命。

新宏观主义吸取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凯恩斯、明斯基等经济大师的合理内核,扬弃其偏颇,弥合供给主义与需求主义的裂痕,最终统一于市场经济为基础、公益经济为补充的二元经济。作者提出的储备需求方案既保留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活力,又摆脱了其周期性倒退的重大弊病,获得了可持续增长的可能性;2020年冠肺炎肆虐,个体被隔离,产出下降,储备体系短板暴露,口罩、疫苗高速成为免费公共品的呼声尤为强烈,是储备需求的核心要义,它凸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新年伊始,第1经济融媒体矩阵启动了第一经济首席宏观经济学家张二寅先生著作“新宏观——债务长周期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的连载,此为2014年7月出版的《新宏观主义》的升级版,建立了完整的概念体系与公式体系,完成了经济范式的变革;提高了经济学的科学性;将是未来的教科书,适用于大企业领导人、宏观经济管理者、经济理论研究者。

让我们一起期待!

本文连载的是第章(门派林立的经济理论)的第三节,让我们一起阅读!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困惑与计划经济的缺陷

马克思坚持劳动价值论,且发现了剩余价值公式:G —W—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收回的货币G′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G。该公式客观描述了资本的增值过程,但问题也是存在的,也就是把市场需求视为无穷大,且没有找到需求的根源是什么,由此出现了这一拗口的论断:剩余价值和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剩余价值的困惑在于:经济危机恰恰是剩余价值无法实现的结果,或者说,如果实现了剩余价值,那么经济危机就不会发生。

该困惑的根源在于将实物循环与货币循环混淆在一起,而没有明确加以区分。如果把实物循环定义为实物投入与实物产出,货币循环定义为货币成本与货币收入,然后,将个别资本家上升为总体资本家,那么,就不难发现,货币收入来自货币成本,而所谓的利润只是实物产出的增加,考虑储蓄的存在,结果货币循环递减,实物循环递增,具体表现为商品普遍过剩,价格大幅下降,经济周期出现。

剩余价值论强调工人全部创造,全要素贡献则认为人力资源只是一部分,但两者实质上还是在分配领域内争执,而忽视了剩余价值的实现不但需要实物生产领域的剩余一一实物利润,还需要货币生产领域的剩余一一货币利润。

剩余价值公式企图刻画经济运行的内在过程,但由于拘泥于微观,且对央行的出现导致货币性质发生变化关注不足,故不能得出经济周期的真正结论,从而有三种不同的原因解释,它的解决方案——计划经济,自然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即为两大部类按比例扩大再生产平衡,本质上是复活的萨伊定律,它被认为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而供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有无计划,而在于是一个计划,还是多个计划。

一个计划,即一个主体,没有竞争压力,产品样式单一,技术升级缓慢;内部依靠指令命令运行,从工厂到农村,从生产的数量、品种、原料的采购与销售一统到底,环节众多,链条超长,反馈缓慢;庞大的计划必须要求更加庞大的官僚系统配套,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管理者无视百姓需求,拍脑袋随意做决定,瞎指挥,外行领导内行;大锅饭、平均主义、搭便车造就了大批懒汉;这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窒息了微观个体的活力。

另外,在劳动价值论的单一理论指引下,人们闷头生产,不管需求,加上意识形态的禁锢,集体对个性的压制,导致技术创新稀缺,产品样式几十年一个样,主要原因是系统的试错成本高昂。商品统购统销既无法保证生产质量,又无法避免拉郎配的尴尬境地,国企发的劳保用品有多少能用的?它粗暴地剥夺了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缺乏竞争的垄断无一例外的催生低效的怪胎。

物资短缺成为常态,凭票供应实属无奈,白面、肉、蛋、新衣服只有过节才能体验,土法上马、大炼钢铁没有让工业化的脚步更快。从管理学角度讲,单一的计划经济是高度中央集权体制,但管理的幅度是有限的,而市场经济是分权决策,可以产生适宜的管理幅度,获得更高管理效率。

另外,管理意味着要约束、控制别人,在公有制中,管理的收益是遥远的,弱化的,但损失却是现实的:侵犯了他人的眼前利益,因此,一般采取息事宁人,与人为善的立场;而在私有制中,管理的收益却是现实的,直接的,因此,不惜采取所谓小人之法。

高明的管理是创造良好的利润环境,获取剩余公共品,提高社会整体福利,得到成员拥护,而非下达令人窒息的指令,严重束缚微观个体的自由选择,遭致反感和厌倦,即大道无形。

计划经济其实也有消费不足。因为分工与差别没有消失,不同贡献需要区别计量,货币与利润是必要存在的,在这点上和市场经济没什么不同。如果强行废除货币,那么将由商品经济退化为自然经济,人民公社时的生产队工分,在本队内部起到计量劳动的作用,但无法应用到全社会。

按劳分配也有逻辑弊病,劳动所得后的消费剩余能不能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如果能,那么劳动者会不会蜕化为资本家?如果不能,那只能吃光喝光了?社会如何发展?

理性自利承认自利,在满足自利的同时,为社会增进财富,从而利他。而共产主义的假设是利他,在这样的一百人的系统中,如果99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只有一个人利己,那么他的收益最大,必然导致其余99人的不满,结果大家纷纷放弃,系统崩溃。因此,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是每一个人在每一时刻都必须利他,其成本太高,以致不可能,这就是空想共产主义与实验失败的根源。自利与利他可以辩证统一,即在利己的基础上利他,一个人可以利己,但也要有公益心,关键是防止极端利己而要求别人极端利他。

失败的共产主义空想实验与社会主义指令性计划几十年的实践引起的巨大生产不足经济危机,最终选择市场经济剩余生产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经济定位为决定性地位,肯定了市场经济剩余生产是人类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

劳动力投入属于劳动产品的成本,它的有用性评价由供需双方决定,而非生产方单方面的成本决定,即面对不同的需求,同样的劳动投入,其价格并不相同,尤其是面对商品全面过剩时,这一问题更为突出,由此,经济学理论从专注生产转向专注需求。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

张二寅,山东宁阳人,现居天津。中国社会科学院MBA,国际财务管理师(IFM),第一经济首席宏观经济学家。当代宏观经济学者,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控制论等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新宏观创建者,储备需求倡导者,指出储备需求为第四大需求,它实现了对消费不足的价值补偿,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路径。专著《新宏观主义》,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7月。合著《草野集——中国经济再出发》,新华出版社,2016年12

END

第1经济,致力于学术研讨、产业监测和部门应用!

版权所有,非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标题共享新宏观连载

  • 新宏观连载一|危机重重的经济现实:大萧条

  • 新宏观连载二|危机重重的经济现实:债务危机

  • 新宏观连载三|危机重重的经济现实:资产泡沫

  • 新宏观连载四|危机重重的经济现实:明斯基时刻

  • 新宏观连载五|危机重重的经济现实:流动性陷阱与负利率

  • 新宏观连载六 | 危机重重的经济现实:滞胀与长期通胀

  • 新宏观连载七 | 危机重重的经济现实:节俭悖论与特里芬悖论

  • 新宏观连载八 | 危机重重的经济现实:准公共品缺失

  • 新宏观连载九 | 门派林立的经济理论:金钱至上的重商主义

  • 新宏观连载十 | 门派林立的经济理论:自由放任的重农主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