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二寅
编者按: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系统稳定性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解决经济周期是经济学家的使命所在;在令人失望的经济世界中,我们需要反思经济流派的是非得失,呼唤经济学革命。本文连载的是第二章(门派林立的经济理论)的第十四节,让我们一起阅读!
第十四节 货币面纱下的GDP主义
一、三种GDP核算法
GDP核算包括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三种方法理论上是一致的。
其中,收入法为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折旧,其实质为现金总收入,当三种核算结果不一致时,以此为准,它也是本书所采纳的核算方式。
生产法为总产出-中间投入,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产品的价格难以准确核定,典型为农业产出,容易流于粗略估算而失真。即该方法没有区分名义GDP与实际GDP。
支出法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进出口,但资本形成的本质是只计算了货币的投入成本,而非货币收入,实际上,市场价格是随时变动的,成本与收益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二、实际GDP、名义GDP、通胀率
以实物的投入与产出计量的GDP,为实际GDP。
以货币的流出与流入计量的GDP,为名义GDP。
两者的关系由总供求公理决定,即物价水平P=总需求TD/总供给TS=名义GDP/实际GDP=平减指数=通胀率。
可见,影响当前物价的因素是当前收入,也就是名义GDP,并非M2。
即名义GDP=实际GDP*通胀率。
两边求导得:名义GDP增速=实际GDP增速+通胀率增速。
名义GDP是由货币表达的流量,因此,准确界定货币流量成为其计量关键。
三、虚假GDP与无效GDP
耗电量、铁路运输量、信贷发放量涵盖了实物循环与货币循环,属于关键性指标,2010年被英国《经济人》杂志称之为克强指数,用于评价中国经济GDP增长量,以此防范GDP造假。
当前名义GDP的统计是以实际GDP为基础,然后加上物价间接核算的,并非真实的现金收入,导致在未集体清算时资产价格虚高;由于名义GDP中的储蓄对应实际GDP中的库存,而储蓄并不购买库存,物价通缩,库存贬值,且债务累积,这就产生了库存变现的合成谬误,因此,货币面纱下的GDP主义只重视生产法,也就是实际GDP,其最终结果为无效GDP。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 张二寅,山东宁阳人,现居天津。中国社会科学院MBA,国际财务管理师(IFM),第一经济首席宏观经济学家。当代宏观经济学者,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控制论等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新宏观创建者,储备需求倡导者,指出储备需求为第四大需求,它实现了对消费不足的价值补偿,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路径。专著《新宏观主义》,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7月。合著《草野集——中国经济再出发》,新华出版社,2016年12月。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