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刚刚开始做电动工具外贸的人,不理解欧美国家人口少,但电动工具的市场却很大。
美国人动手能力非常强,似乎什么都会做,电线短路了,水管漏水了,自己翻出工具立刻就修复了。他们还能自己修整花园里面的花花草草。很多美国人的房子是木头做的,他们也懂干木工活,还会刷油漆。电器坏了、汽车坏了,只要问题不太大,他们也会自己修理。
既然要自己做,那么自然需要工具。许多美国人的车库或者院子里摆放杂物的小屋子里面,就放满了各种工具,电钻、电锯、喷水枪、扳手、螺丝刀等等,方便他们维修汽车、家电、家具,修整庭院里的花草树木、维修泳池。
所以,很多美国人的车库里的工具堆得满满的,跟小型车间一样。当大多数家庭都需要电动工具的时候,需求量自然就大了。
为什么美国人总体的动手能力这么强呢?
首先,美国工业化历史很长,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一百年前,只有1.22亿人口的美国,汽车销量就突破了500万辆。此外,教育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教育重视动手能力,从小就开始培养动手能力,学校会有类似手工课之类的课程,家庭作业很多都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制作国际象棋棋盘、棒球棍等等。
但美国人的动手能力很强,不单单是因为喜欢手工,他们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美国的人工费贵。找个水电工,修理一下水电,一个小时就能花掉一两百块美金。修车也很贵,随便动一下就花掉两三百美金。
有留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吐槽,一辆三系宝马,出门不小心碰了一下,撞坏了保险杠和一个大灯,维修要4000多美元,其中人工占比部分很大。而在国内同级别的车型,连工带料,维修费1万多就可以完全处理好。
所以,如果一个美国人懂得干水电工的活,懂得维修汽车、家具,那就可以省很多钱。
人力成本高昂等因素,让欧美人对于居家改造、房屋修缮、家具维修、简单安装等方面,通常的对策都是“能自己动手做就尽量不找工人”,由此催生出大量DIY需求,带动相关工具类目的增长。
经济因素对社会文化会产生影响,所以,美国社会形成了一种对手工劳动充满热情的传统。
传统的美国人认为,手工作品能作为对上帝的荣耀传承下去。比如,一位公司CEO亲自修理自家的水管,他会很自豪地记载在自己的传记中,以显示自己是多棒的美国人。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是推高了风靡已久的欧美家装DIY大潮,疫情使人们减少外出,当人们有大把的时间待在家里,对着这毫无变化的房子也忍不住捣鼓捣鼓,给家翻翻新、添添生机,以此排解这苦闷的居家生活。
美国家居品牌家得宝业务销售额的45%来自于专业人士,例如管道工、电工和承包商,其余则都是DIY客户。美国Lowe’s近1970家家居装修和五金店,过去20%~25%的销售额来自专业人士,但疫情发生后,开始更多地依赖DIY客户。
但中国则不同,中国传统中,有一个不好的理念,就是认为干体力活是底层、基层的事儿。这个体力活自然包括各种维修工种,修水管、修电器、清洁油烟机等等。在现在的大城市,做这些工作的都是外地人,本地年轻人是不会去做这种工作的。本地家庭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请外地人来做。
不过,时代在迅速地变化。
网上有人说,自家卧室的吸顶灯坏了,看网络平台上的维修标价30元,还特地打电话确认了,对方说30元能修就修。然后师傅上门,说主板坏了,只能更换,维修费、上门检测费、后期保修费,一共180元。师傅也不强买强卖,不同意这个价格的话,可以把换上去的灯拆下来,恢复成原样。最后当然是交钱了事。后来他上淘宝一看,一模一样的灯芯主板38元,全新的灯也才188。
最后,这位网友感叹,大城市服务业赚钱啊!其实,他就是买来新灯,自己也不会装,也要再花100多元请人安装。
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现在中国人均GDP已经迈入1万美元大关,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鲍莫尔病”。
美国的经济学家鲍莫尔(Baumol)在1967年将经济活动分为两个主要部门:
一个是具有创新、规模效应的,技术进步影响大的,人均产出增加快的,生产率增长快的“进步部门”,一般指制造业。
另一个是创新少,技术影响弱,缺乏规模效应,生产率增加慢的“停滞部门”,一般指服务业,包括教育、市政服务、表演艺术、餐饮、娱乐休闲等。
随着经济发展,工资增加,停滞部门的生产率没有提升,其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不断上升。而且,停滞部门的产品需求,没有价格弹性,甚至很多时候,需求弹性大于1,经济发展了,需求就会更多。那么,就会有劳动力不断流入停滞部门。
比如,做一顿容纳100人的晚宴,100年前需要10个厨师,如今也还是10个厨师。但与此同时,这100年间,汽车生产行业,则从手工生产飞跃到了全自动生产线,以前需要90个人,现在只需要20个人。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增加,人们对外出吃饭、按摩、看表演的需求增加了。那么,更多的劳动力就会从汽车制造行业,流向厨师、按摩这些低生产率的行业。
这个现象有其弊端的一面。从国家层面看,就是劳动力不断从进步部门向停滞部门转移,整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减缓,所以,才被称为“鲍莫尔病”。
事实也正是如此,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第三产业占比增加,制造业劳动人口不断向服务业转移,与之相伴的则是宏观经济GDP增长率的下降。
但与此同时,“鲍莫尔病”,一定程度上,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服务业中,生产率进步不大的细分岗位,往往都是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岗位,这往往意味着就业范围的扩大,技能不那么高的人也能找到工作。
服务业的需求增加,往往意味着更多的人有了工作,而且工资长期维持上涨趋势。水管工、维修工、服务员、厨师的工资一直上涨,但与此同时,汽车、电脑等工业品的价格却是下降的。
所以,100年前的厨师无法负担汽车,但今天,一个水管工都能买得起汽车、电脑。这就提升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造就了庞大的、橄榄状的中产阶层。
很多年前,我们觉得美国人的收入高,一个水管工就能养活一家人,那正是因为美国经济发达。如今,中国部分地区也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中国维修、装修类岗位的工资也越来越高,这意味着,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事情,得自己动手了。
实际上,这个趋势已经体现在电动工具的销量上。
中国的电动工具增长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根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电动工具市场规模为252.4亿美元,该市场预计将从2021年的255.2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330.5亿美元,2021~2028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8%。
中国的增长率比这个高很多。2021年,中国电动工具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569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工业用电动工具销售收入达到940亿元,同比增长9.4%;家用电动工具销售收入达到629亿元,同比增长10%。由此不难发现,中国中产越来越多地开始自己动手了。
中产当然不应该去做瓦工、维修工,因为这个工作没有成长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生活中不该自己多动手。在一线城市的一个中产白领,工资在1~3万之间,每天工作10小时,一个月工作22天,时薪大致为45~136元。
上门开锁、上门清洗油烟机、上门修水管的工人的时薪远高于45元,有些甚至高于136元。当然,如果是要等生意上门,每天不可能全天都在工作。但无论如何,这意味着一个中产请师傅上门,他得付出比师傅更多的劳动时间。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