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药收购知名药企

石药收购知名药企
2022年02月10日 21:54 医药并购圈

来源:赛柏蓝

1.54亿,石药拿下一公司

2月8日,石药集团发布公告称,已完成收购珠海至凡企业管理谘询中心100%权益。珠海至凡的主要业务为投资铭康生物,持有铭康生物注册资本人民币9445.29万元(其中人民币3286.65万元尚未缴付),占铭康生物于该公告日期的注册资本总额约51%。

铭康生物是一家从事生物药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生物技术公司,其自主研发的铭复乐(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为具有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特异性溶栓药,于2015年在国内上市,用于发病6小时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的治疗。另外,其用于脑梗死溶栓的适应症目前正处于Ⅲ期临床试验中。

根据相关协议,石药集团将透过珠海至凡向铭康生物注资人民币1.54亿元(其中人民币3286.65万元将用作缴足尚未缴付的注册资本,余下人民币1.22亿元将用作资本公积金)。

石药认为该产品具有很好的商业潜力,本次收购进一步加强其产品管线,并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多措并举,持续转型

目前,石药集团自己的产品管线覆盖包括有神经系统疾病、抗肿瘤、抗感染、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消化代谢等领域。2021年三季度财报显示,石药收入支柱在神经系统疾病和抗肿瘤领域,分别为55亿和58亿元,占成药产品收入的67%。

石药在心血管方面的主要产品包括玄宁(马来酸左氨氯地平片及分散片)、恩存(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达新宁(盐酸决奈达隆片)、阿比康(阿司匹林肠溶片)及美洛林(替格瑞洛片)。

2021年前三季度,石药心血管疾病产品销售收入21.27亿元,同比增加20.7%,其中玄宁及恩存的销售收入分别增加18.5%及29.3%。

身为传统药企的一员,石药集团近年来顺应行业发展加码创新药,从自主研发到对外合作,采用多种方式拓展优化自身管线。

自主研发方面,截至2021年9月底,石药集团的研发投入就达到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7%。

对外合作方面,2021年石药与康诺亚三次达成合作,分别获得治疗中重度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抗IL-4Rα单抗CM310和抗TSLP重组人源化单抗CM326在中国(不包括港澳台)的独家权益。

此外,收购、入股新公司也是资本雄厚的传统药企布局创新药领域、扩充产品线的常用方式。

2021年4月,华东医药与诺灵生物达成合作,以3500万元合计持有诺灵生物10.45%的股权。对此,华东医药表示,诺灵生物的专利平台技术,对华东医药打造ADC药物产业链生态圈闭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周后,华东医药又以4.875亿元人民币收购浙江道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75%股权。据了解,道尔生物聚焦于开发基于多结构域的多特异性创新融合蛋白、抗体药物及多肽药物,以满足肿瘤、代谢、眼科等领域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生物药企的困境

对于传统药企来说,收购新公司是迅速补充管线的最佳方式,对生物药企来说,被收购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结局。

近年来,国家支持创新药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不少利好政策,加上资本市场的主动拥抱,生物医药企业如雨后春笋。

然而,创新药的研发仍然是一项风险很大的投资,资本降温之后,生物药企上市后破发成为普遍现象。

1月18日,迈威生物在科创板IPO,不过开盘即破发,其也成为2022开年继亚虹医药后又一只破发的科创板生物医药股。

数据显示,2021年,A股生物药企股票价格平均下跌5.51%。资本市场震荡背后是国内生物企业发展到新阶段后面临的困境,推动产品落地实现商业化成为企业继续生存关键。

东方高圣常务副总经理瞿镕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很多临床后期的创新药公司融资节奏明显放缓,估值也不断往下调整,仅靠上市套利的故事已很难吸引到投资人买单。

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发展部区域主任陆海生公开表示:企业商业化的落地能力是今后科创板非常看重的指标,未来药企IPO的思路将逐步调整。

随着时间越来越紧迫,被收购成为部分生物制药企业最后的选择。

2021年4月6日,纳斯纳克上市公司索伦托医疗(美国著名医药公司)对外宣布将收购艾森生物。

此前,艾森生物已经六年没有对外融资消息,期间经历了分拆出售业务、试图上市募资、裁员等一系列自救行动,核心产品在2018年年中提交上市申请至今未获批。

对此,业内人士评价称,艾森生物的结局已经相对较好,大批实力较差的生物药企没有被收购的资本,只能死掉。

此次石药拿下铭康生物,前者获得新产品,与自身心血管产品线协同,后者获得新的资金流,有利于未来的持续发展,各取所需,实现双赢。预计在未来,随着生物制药行业资本回归冷静,这样的交易还会更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