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产生7000吨厨余垃圾!上海研发设施将其转化为船舶绿色燃料

每天产生7000吨厨余垃圾!上海研发设施将其转化为船舶绿色燃料
2024年05月16日 17:36 金投网

随着全球航运加速更替传统燃料船舶,我国也研发了一种能“变废”为绿色燃料的设施。据悉,上海主要天然气供应商申能集团正在建设一种设施,可以将堆积如山的厨房食物垃圾转化为绿色甲醇,这将是航运业的替代燃料。

申能集团副总裁史平洋在周三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到2025年底,能够利用剩余食品生产7万至10万吨绿色甲醇的设施将建成。

他说:“我们希望收集更多的厨房垃圾,以促进这项技术的发展。在上海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大量的厨余垃圾可以更好地利用,以追求更绿色的当地经济。”

绿色甲醇被认为是一种低碳液体燃料,可广泛用于海上运输。与传统的甲醇不同,它是由可持续的生物质或可再生电力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生产的。厨余垃圾也被称为湿垃圾,可以转化为堆肥、石油和甲烷气等资源,供工业使用。

史平洋表示,申能集团供应超过1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占全市天然气总量的95%,拥有庞大的天然气基础设施网络,可以支持新技术的发展。

他补充说:“在上海集中处理湿垃圾,储存和物流成本是可控的,并使这项技术在商业上可行。我们有信心以低于国际标准的成本生产绿色甲醇。”

今年3月,香港中华煤气公司与申能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共同推动绿色能源业务的发展,其中包括开拓绿色甲醇和氢的市场。

由上海市政府所有的申能发电占上海市总发电量的三分之一。

2011年,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率先采取了科学处理食物垃圾的行动,为的是更好地利用资源,减少污染。

当包含湿垃圾时,掩埋或焚烧等传统处置方法效果较差。前者会造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被污染的液体)和垃圾填埋场的甲烷的二次污染,而燃烧垃圾会产生毒素。

2017年3月,我国制定了到2020年建立垃圾分类标准化体系和法规的计划,目标是到2020年,包括上海在内的46个主要城市的垃圾回收率达到35%。

2019年7月,上海在中国城市中率先推出了强制性垃圾分类制度,根据该制度,生活垃圾必须分为四类:湿垃圾(剩饭)、干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危险废物。数据显示,上海每天产生约7000吨湿垃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