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弘基金,再进一步

天弘基金,再进一步
2024年11月15日 07:07 金融圈女神经

曲艳丽 | 文

2024年对公募基金而言,是历史上最不寻常的一年。

尤其是7月之后到9月底之前,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从业者弥漫着迷茫和焦虑情绪。公募基金行业经历着股票市场和行业整顿的「戴维斯双杀」。

在这种情形下,大家依然在寻找新的增长点。

1.

这一年,公募基金行业总资产已破33万亿。

然而,主动型基金作为公募基金皇冠上的明珠,规模和口碑双双下滑。扛起权益大旗、主宰2024年公募基金行业变局点的,是被动型指数基金。

难以想象,中证A500相关产品上报了72只。第一批中证A500ETF上市,国泰的规模即将突破200亿,而第二批包括华夏和易方达在内的11只中证A500ETF又加入战争。相关产品规模已突破千亿。中证A500注定成为2024年公募基金行业无法忽略的记忆、一场盛宴、夜空里最亮的星。

这一年,国家队、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成为ETF赛道的变局点。

2024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中央汇金持有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超过千亿,其次是持有易方达和华夏的沪深300ETF,均大几百亿。这些坐拥强势宽基的头部玩家成为本轮最大赢家。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单只规模接近4000亿,已是巨无霸。其他一些宽基包括易方达创业板ETF、华夏科创50ETF等,规模也超过千亿。ETF的时代到来。

这一年,ETF规模突破3万亿,而去年底才2万亿出头。发展空间显而易见,凡是拿到入场券的基金公司都在全力竞争,空间和竞争成为ETF赛道的两个关键词。

天弘基金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众所周知,天弘基金的禀赋是互联网基因和零售端。一开始,它走了场外指数基金的路子。ETF卷的是券商,而指数基金卷的是电商,而线上渠道恰恰是天弘基金的优势点。

2.

天弘基金采取了差异化竞争,这条路走得很对。

从C端覆盖面看,天弘指数业务的持有人户数,位居行业第一「1」。在规模上,天弘场外的指数基金规模仅次于招商基金,位列全行业第二,后者是因为拥有招商中证白酒指数这只巨无霸。

从产品上看,天弘指数业务拥有银行ETF、光伏ETF等特色品种,沪深300ETF联接基金、创业板ETF联接基金等宽基品种亦有了相当的规模。从口碑上看,天弘指数系列在支付宝上广受好评,无论是产品、运营或者品宣,场外都各有特色。

然而,依赖线上运营是有瓶颈的。

据天弘基金内部人士透露:「他们逐渐意识到,天弘基金是偏科的。这种渠道特点只能吸纳一部分指数相关的客户。」

因此,如何吸纳不同属性的资金来源,如何触达更广谱的业务区间,成为天弘基金战略上反思最多的地方。

2019年,天弘基金场内ETF起步,场外指数转为ETF联接,场内和场外相结合。

想要承接到机构配置和交易的资金,并不容易。

天弘基金所捕捉到的线上零售资金的属性,哺育了像光伏ETF、银行ETF、新能源车ETF、生物医药ETF等有锐度的行业基金。而这些有了一定散户基础的ETF,更容易吸纳一些配置型的机构资金。零售客户占比高的ETF,通常被认为负债端更稳定、更健康,当机构资金在选择同一行业主题基金的时候,可能优先考虑。

而再往前一步,在国家队、机构资金、外资等配置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卷渠道、全面火拼。ETF需要构建生态圈,需要经营券商、银行、私募等各路合作伙伴。

在2024年上半年度代销榜单中,中基协首次公布了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除蚂蚁基金以2647亿规模排名第一之外,券商渠道的优势明显,华泰证券、中信证券以913亿、892亿规模位列第二、第三。招商银行以逾400亿规模位列第七。私募亦不可小觑,越来越多的私募产品进入ETF前十名持有人名单。

券商渠道卷ETF通常是以交易佣金置换规模,很考验主动权益规模。天弘指数业务开始发力指数增强,也是因为更契合大资金属性。天弘基金内部人士表示,发展券商合作伙伴,把银行端已经积累的能力也要拿出来。线上资源禀赋要用好,把不同资金串联起来。

天弘指数业务的更进一步,往更加多元化的资金需求和客户需求布局。

在ETF赛道的争夺上,每一家的资源禀赋和打法都不一样。天弘基金内部认为,这是一个「补短板」的过程。

3.

要理解其路线,不得不从天弘基金的历史渊源说起。

2013年,一个改变天弘基金命运的时刻到来。

当年5月,天弘基金联手支付宝,推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天弘余额宝」。

余额宝是国内首只互联网货币基金,以传统的货币基金的形式,叠加了互联网平台的长尾效应、线上的运营方式。

在此之前,天弘基金是一家偏安天津的小型公募基金,规模不足百亿。到了2017年,天弘基金一举成为国内首家突破万亿规模的公募基金。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类产品的诞生,是公募基金的第一次国民化潮流。公募基金从小众的资产类别走向大众。

甚至于,管理余额宝的基金经理在10年前被江湖称号「宇宙峰」。

依靠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产品、依靠线上、依靠在C端的运营能力,走出和业内其他大型公募基金公司不一样的道路,这既是天弘基金骨子里的基因,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路径依赖。

比如,天弘基金将其指数系列品牌称之为「容易宝」,还联合蚂蚁财富打造的「指数红绿灯」、「目标投」等工具,也是延续了这一套打法。

2018年,支付宝相继接入了易方达、博时、华安等其他基金公司旗下的货币基金,天弘的独家地位被打破。与此同时,余额宝的收益率持续下行。

天弘基金需要一个新的成长点。

4.

资管新规打破刚兑之后,2023年底,公募基金规模首次超过银行理财产品规模。

公募基金最终坐上了「资管一哥」的座位。

在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背景之下,一部分资金仍然追求不亏损,流向了短债、同业存单等,而另一部分资金,被具备「低波动率、追求适当增厚收益」的固收+所承接。到了2021年,固收+的蓬勃发展达到了顶峰。

2022年,受熊市拖累,固收+变成了固收-,那一年,仅24.6%的固收+基金录得正收益。这一产品形态的口碑开始走下坡路。

作为固收大厂,天弘基金很早就布局一系列的二级债基,包括旗下的天弘永利、天弘安康颐养等。他们也意识到了需求端的变化,在2021年将其打造成「固收+」业务品牌。

2021年,招商定量任瞳团队在报告中写道:「市场上持有体验出色的低回撤、绝对收益产品极为稀缺,天弘基金旗下2只产品入选。自2020年4月天弘基金正式将固收+作为战略业务布局,目前已发行管理了20余只固收+产品,构建了风险收益特征分明、投资策略多元的产品矩阵。」

天弘永利还是全市场持有人数量最多的「固收+」产品「2」。仔细端量一下就会发现,天弘基金无论余额宝、还是场外指数基金、甚至于固收+基金,都是以客户人群广泛、长尾效应的思路取胜的,这与天弘基金注重「普惠性」的基因是一脉相承的。

在2022年固收+产品线受挫之后,天弘基金内部反思了战略:一方面,牛市里的激进策略跑输,需要把策略的抗风险性提上来。天弘在固收+的管理上建立起了「主基金经理」制度,不同于业界普遍采取的权益和固收资产由权益、固收基金经理分别管理,天弘固收+产品由主基金经理统筹管理,以实现策略的稳健性。

另一方面,「矩阵要拉得足够清晰」。他们认为,固收+不再被渠道端认可,是因为与客户预想中误以为的风险收益不匹配,于是对产品矩阵按照回撤水平进行更细致的梳理,甚至对部分产品设置了刚性回撤的约束。

到了2024年,A股有了起色,无论红利低波资产、还是所谓的核心资产,都结束了「无人问津」状态,而债券市场长期来看依旧具备牛市基础,固收+产品线的业绩再次抬头。

又一次,天弘基金印证了,策略要足够的多元化。

5.

近日,在天弘基金2025年度策略会暨20周年活动上,天弘基金副总经理聂挺进做了主题演讲:《打造基于流程、平台、智能的科学化权益投资体系》。

2024年初,聂挺进走马上任之后,快马加鞭,构想出一套以数字化建设为抓手的流程化、标准化的投研生产体系。

举个例子,在研究体系方面,天弘基金构建了一套个股定价赔率表、以及「专家+算法」驱动的选股策略,然后把一整套基于策略、基于风格的组合分析和绩效评估、以及组合优化器、行为纠偏器等端到端的组合管理方式嵌入进去,同时,还要跟前面的研究体系打通。

在这套体系之下,所有组合覆盖的股票里面,胜率、赔率以及隐含的预期收益率都是一目了然的。

聂挺进上任之前,天弘基金的主动权益产品大多集中在成长型的主题性基金。他上任之后,把产品矩阵重新进行了划分,并将根据市场需求和要求的不同,未来在风格矩阵的九宫格里不断地把策略进行有效分布和执行。

聂挺进正在打造的这套体系,突出特点是科技含量很高。

比如在交互决策的平台化方面,天弘基金构建了一套TIRD投资决策系统。过去,研究很可能是不连续的、线下的,策略是闪电化、随机化的,投研过程过于主观,就像「竖了一个个烟囱,缺少平台性支持」。新系统依靠人机协同,逐渐变成可积累、清晰化、可量化、从主观到事实的过程,策略可积累迭代,业绩可评价解释。平台端则从一个个电脑的分步式状态变成协作式平台,从静态到动态。

此外,聂挺进表示,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构建一套与数字化平台型的投研体系相匹配的激励方案,「那种追逐短期排名的考核机制与数字化平台并不兼容。」

在这套体系的背后,天弘基金还在尝试关键节点的智能化,目前在做的,就是找到投研关键的各个应用场景,根据场景定义功能,根据功能训练专业大模型。

天弘基金的IT部门,今年拿到了央行设立的「2023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获奖项目金融科技」三等奖,这是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最权威奖项。聂挺进跟他们讨论,未来可能不是走通用大模型之路,应该是走一条资管的专业大模型之路。

以上这些蓝图已规划好,且在执行中,相当一部分已经上线。

6.

从余额宝到固收+,从场外到场内,从高度依赖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到基于流程、平台、智能的科学化投资体系,天弘基金总想着「更进一步」。

而每一步的方向,也都暗合着时代的选择。内在的草蛇灰线,在天弘基金的产品逻辑上几乎处处可见,比如,货基收益下行,进阶权益投资波动太大,天弘基金早在2017年就设计红利低波指数,这种举动还是在贴合市场,把人民群众最真实的理财需求,反馈到产品端。

又比如注重投研体系的数字化建设,也是一脉相承的。聂挺进上任之后,想要打好数字化的投研体系的基础,面向未来。天弘基金信用研究团队也自主开发了「信鸽、鹰眼」等在大数据应用中的人机结合实践的范例。

2024年3月,基金业协会发布年报(2023)称,截至2022年末,公募基金有效账户数超过15亿户,大部分为个人账户。用互联网的语言描述,公募基金在C端的渗透率已经很高了。

在ETF赛道上,从C端线上运营到B端经营生态圈,天弘基金更像是在向一个传统公募基金公司的模版靠近。固收+业务也在银行线下零售渠道逐一铺开。

「不能再像三年前一样躺在线上。」天弘基金内部人士称。

天弘基金过往有成功路径,创新一个产品、抓住一个业务机会,拿到结果。而构建B端的生态圈并非一日之功,很难像C端,从无到有、爆发式增长,需要经年的积累,但天弘基金适应得还不错。

他们说,「那个地方有空间,还可以再努力一点。」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指数基金存在跟踪误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1」数据来源:基金半年报、iFinD,截至2024年6月30日,统计范围:全市场股票型被动指数基金

「2」数据来源:基金半年报、iFinD,截至2024年6月30日,统计范围:全市场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基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