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弘「固收+」,一路向北

天弘「固收+」,一路向北
2022年06月30日 13:00 金融圈女神经

曲艳丽| 文

每一个「固收+」团队都有一个灵魂人物。

天弘基金的这个角色,是姜晓丽。2009年,姜晓丽加入天弘基金,从交易员做起,2012年即升任天弘永利的基金经理。如今,她是天弘固定收益部、混合资产部、宏观研究部负责人,「连续10年正收益」,五获金牛奖。(连续10年正收益指2012年-2021年天弘永利债券B)

早年间,天弘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陈钢接受采访时称:「投资并非简单局限于宏观经济,而是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关乎历史、关乎文化。债券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领域,引人入胜。」

姜晓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有时候,固收投资映衬着个体非常渺小。历史、心理学和哲学,让我对市场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

天弘基金「固收+」团队的文化氛围、以及在研究领域深度和广度上的探索,可见一斑。

1.

固收+涉及资产众多,单一个体无法解决宏观、中观、微观的所有问题。

「团队能形成合力,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天弘固收+团队债券基金经理贺剑称。

因此,「固收+」配置策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靠的是债券、股票全产品线的作战能力,也考验跨部门的配合默契度。固收+的运作,强调的是专业化细分的工业体系。

天弘基金的固收+团队,是一个庞大的组织,包括宏观研究部、固定收益部(含现金管理组、债券管理组)、混合资产部(含股票投研组、可转债投研组)等三个部门,及信用研究部、主动股票投资部的协同。

天弘基金是市场上少有的设立独立的「宏观研究部」的基金公司。而且天弘基金也有自己独立的信用研究部,并且有一套严格的信评体系,「他们会对每一只债券给出建议」,且独立开发了财务系统检测模型、舆情系统等信息系统。这些都是天弘「固收+」团队在机制、系统等方面的创新。

去年的一场直播中,姜晓丽透露,天弘基金有交易部(固收组)17人、宏观研究部7人、信用研究部20人、投资部(固收)30人,「人数比较多」。

天弘固收+团队的基金经理,同样人数众多。以「擅长宏观经济研究」的姜晓丽为首,包括「纯债/转债/股票投资多面手」贺剑、「转债投资能手」杜广等8名债券基金经理,以及「周期成长股挖掘专家」张寓、「天弘消费投研组副组长」于洋等8名股票基金经理。

每一个人都身怀绝技。以杜广为例,北大数学硕士,任天弘添利、天弘多元收益、天弘永利基金经理,尤擅可转债,偏好低价、成长风格转债,股票则聚焦深度价值风格。杜广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其理念是「不能出现不可逆的回撤」。

几乎所有基金公司的「固收+」团队,都是以债券投资打底的,即所谓「固收」的部分,而「+」的部分,是负责出彩的。因此,「固收+」决胜的关键,往往是团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分享到同一家基金公司的股票研究的成果。

贺剑在一次直播中透露,与大多数基金公司相较,在天弘基金,股票投研团队的配合度较高,有较好的研究资源的支持,「一开始就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团队。」

2.

天弘基金固收+的一个核心理念是:「穿越牛熊」。

在一则视频中,姜晓丽曾评价道:「收益和回撤,是影响投资体验的关键因素。」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对固收+而言,收益率和最大回撤,是同时存在的最核心的考核指标。

无论再炫目的投资理念、再精巧的团队配置,只有业绩好才是见真章。

2021年,天弘基金旗下全部稳健型「固收+」均实现正收益,16只产品平均收益率达10.04%,平均最大回撤仅-3.18%。

过去5年,有8只天弘固收+产品,实现年年正收益。

其中,二级债基天弘永利债券B,四获金牛奖,连续10年正收益,过去一年收益9.09%。自2008年4月18日成立以来,累计回报136.18%。(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022.3.31)

天弘安康颐养A也是连续10年正收益,至成立以来累计收益100.82%。(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022.3.31)天弘基金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天弘安康颐养的持有人将近78万户,平均持有时间长达4.9年,盈利比例达85%。

天弘基金固收+产品线有着清晰的定位:「较低风险型」天弘丰利,「高弹性型」天弘添利、天弘弘丰增强回报、天弘弘新,以及其他诸多「中风险型」包括天弘永利系列、天弘安康系列、天弘增强回报等。

截至2021年底,姜晓丽管理的规模,相较三季度末,增加221.8亿元,达726.27亿元。她所管理的天弘增强回报,自成立以来,年化回报达13%,基金规模一年内增长50多倍,从3.9亿元增至196亿元。(截至2021年底)

业绩记录较好、过往常年稳定发挥,最终指向市场的认同感。截至目前,已有365万投资者选择天弘固收+产品。据悉,天弘基金「固收+」的管理规模在900亿左右。(截至2022.3.31)

3.

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如何调整大类资产配置,是「固收+」的难点。

天弘固收+团队强调的是:科学的研判流程、团队内不同视角下的深度讨论。

每个季度,天弘固收+团队召开「资产配置决策会」,在市场剧烈波动之际,召开「紧急研判会议」。

天弘固收+产品,大都是多基金经理制,但每个产品都设置了「最终负责人」。

在季度决策会上,主基金经理讨论各类资产的投资机会,并根据产品的风险收益定位,确定各类资产的配置基准仓位。当基金经理预判,某类资产有明显机会,可在简单备案后,阶段性突破季度决策会确定的配置比例区间。

举个例子,姜晓丽负责天弘永利的整体业绩,即她决定每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之后通知另一个基金经理杜广,配几个点转债。产品的最终负责人则可以在一定区间内围绕基准浮动一定比例,但修改比例需要报备。

也就是说,「最终负责人是谁,谁就决定组合的资产配置和对最终业绩负责。」

这种机制的设计,指向「固收+」产品形态的天然矛盾。极少有基金经理能够穿透各类资产类别,既懂债券又懂股票,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股债配合成为一种必然。

在一些基金公司的设置里,债券基金经理和股票基金经理来自不同部门,某种程度上可能存在一定的沟通瓶颈。当二者划归为同一部门内,「谁说了算」又成为一个新的议题,通常由债券基金经理决定配置比例,而股票基金经理配合,这是一种相对通畅的选择。即便如此,「固收+」团队仍然会面对其他挑战,比如同一家公司的股票投研团队的开放程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供支持。

很明显,天弘基金「固收+」团队充分考虑了这些问题。

机制是投研的底层。机制梳理清楚了,投研才可能效率最大化。天弘基金内部人士透露,最终负责人的设置是为了避免「议而不决」。

天弘增强回报A由姜晓丽和张寓共同管理。姜晓丽用了「团队作战」一词,形容其工作状态:

①配股票还是配债券、配多少,姜晓丽负责。

②确定股票比例、具体配置什么行业/公司,由张寓负责。姜晓丽和张寓讨论,确保结论和整体宏观步调一致。

③可转债部分,由可转债团队负责。

④债券部分,由纯债小组负责。

由此可见,一个成熟的「固收+」产品的背后,还有更多人的努力,像齿轮一样紧密咬合。

「最重要的,是团队氛围和无间协作。」姜晓丽在去年的一次直播中评价。

4.

在不同场合下,姜晓丽反复强调了观点:债券投资,是「科学」而非「艺术」。

「所谓科学,指的是每一个结论推导的过程,都应该是可复制、可验证的,今天可以用,五年之后也可以。」姜晓丽在一则短视频中解释道。

贺剑曾在一次直播中说过:「姜晓丽对研究的要求颇高,投资需是科学的、经得起论证的。」他虽身为市场老兵,但到了天弘基金之后,仍有很多东西需要完善和细化。

这是因为债券市场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操纵的,它就是符合「事实」和「逻辑」的,如同做数学题,抽象、宏大、也是乐趣所在。姜晓丽在一次采访中称,「科学意味着最大限度避免投资的随意性。」

在姜晓丽的理念里,「天弘基金买的债券,大部分的信用评级在3A评级,少部分在2A+评级,市场给予的收益率,整体差距不会特别大,所以,把更多时间花在收益率整体是怎么变动的,根据对收益率趋势的研判,决定久期长一点、或短一点。」

再解释一下,「在横截面上,同一时间选谁,花费精力相对少一些。但是,在风险暴露应该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花费更多时间。」

最难的地方,在于「拐点」。

姜晓丽认为,历史上,整个债券市场的拐点,节奏是非常清晰的。首先,宏观经济要变好。其次,货币政策确认它。第三,债券市场出现拐点。

在货币政策确认的当下,债券市场就会剧烈地反应。如果与央行同步确认货币政策拐点,市场不会给予机会,所有人都会在那一刻猛烈砸盘,所以必须「走在央行之前」。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十年,姜晓丽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宏观经济的研究上。

2020年疫情,天弘「固收+」团队研判,宏观经济受挫,即在当年春节前大幅缩减股票及可转债仓位。

春节之后,货币政策发力,团队跟踪企业复工情况,尤其是4、5月份出口超预期和中小制造业订单强劲恢复,又大幅提升股票及可转债仓位。

2021年初,市场对宏观经济形势研判不一。天弘「固收+」团队认为,资产配置上,股票相对于债券更有吸引力,依然看好制造业,且当时转债市场估值处于历史底部极值,于是「打满」权益仓位,结构性倾向于制造业,且「打满」转债仓位。

姜晓丽曾经说过,保持业绩长赢稳进的三大诀窍:①算好每笔投资的风险收益比,尽量将每笔投资的收益比风险控制在1.5-2之间。

②杜绝「踩雷」。对风险收益比的看重,决定了投资中绝对不能出现「踩雷」这样的致命错误。

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称,「虽然2014年以来,债券市场开始较为普遍地出现债券违约事件,但截至目前,天弘基金主动管理的产品很好地回避了重大风险。」

③准确把握市场趋势。在趋势判断上,不要轻言「这次不一样」。想要推翻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事情,必须拿出「超级超级强悍」的证据。

姜晓丽说,历史没有重复的时候,但它的韵律却总是类似,要多去质疑和怀疑。

「不能因为所处的年龄或职位而失去开放的态度。」她曾经在一次采访中称。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购买前请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