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浦大桥:黄浦江“第一桥”架起浦东“开放通途”

上海南浦大桥:黄浦江“第一桥”架起浦东“开放通途”
2021年04月12日 18:5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4月12日电 题:上海南浦大桥:黄浦江“第一桥”架起浦东“开放通途”

  作者 王子涛

  1987年冬日的一个清晨,黄浦江上大雾弥漫,所有船只停航。复航时,铁丝网门一开,人流像潮水一样涌向摆渡船……

  当时,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市区还没有一座跨江大桥。

  1991年12月1日,历时三年建设,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南浦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大桥不仅圆了上海人“一桥飞架浦江”的梦想,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留下了“教科书式”的案例,更为浦东架起了“开放通途”。

  自主设计 终圆“桥梁梦”

  1910年,一位名叫陆士谔的晚清小说家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畅想百年后的上海风貌。其中关于过江隧道、地铁、跨江大桥的描绘,在当时中国那个贫弱的年代,显得如此虚幻。

  “我们要造出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大桥!”南浦大桥总设计师、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资深总工程师林元培,始终把这句话记在心里。1988年12月,南浦大桥正式开工建设,而技术难题却接踵而至。

  南浦大桥的结构原型是当时世界第一叠合梁斜拉桥,主跨度为465米的加拿大安娜西斯桥。而当时安娜西斯桥出现了多条裂缝,林元培判断,如果南浦大桥不作新的技术处理,裂缝问题就无法避免。

  “我有80%的把握,即便还有20%的风险,我也要用120%的努力去克服!”抱着这样的信念,林元培此后在《南浦大桥设计》中,提出四种化解“裂缝难关”的方法。最终大桥通过了36辆30吨载重卡车的荷载试验,全然未见裂缝。

  在整个大桥的建设中,党员带头,7000余名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推广应用了41项新技术,解决了结构造型、裂缝化解等一系列重大难题。终于,南浦大桥在1991年建成通车,圆了几代人的“桥梁梦”。

  历时四年 “重获新生”

  南浦大桥设计时的日通行能力为5万辆,如今日平均车次已接近15万辆。如何让通车近30年的南浦大桥“重获新生”,这一难题又摆在了工程师面前。

  203个遍布桥身的传感器。2019年4月,历时四年的南浦大桥大修工程顺利竣工,这些传感器可以说是工程师们送给大桥最好的“礼物”。

  “传感器可监测大桥每个节点,随时报告大桥振幅、晃动、位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相关负责人说,管理人员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就可在大桥出现异常前及时预警和处理。

  如今,南浦大桥桥身还有交替亮起、随节奏忽明忽暗的“呼吸灯”。特别在夜晚,大桥灯光与浦江两岸的景观灯交相辉映,更显出黄浦江“第一桥”的魅力。

  浦江“第一桥” “天堑变通途”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句话老上海人时常挂在嘴边,只因浦西的“十里洋场”与浦东的“荒凉之地”对比太过明显。“过江难,难过江”,更是成为了那时老百姓的口头禅。

  1990年4月,中国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不到两年,南浦大桥建成通车,由此见证了大江东岸一个又一个“奇迹”。

  30年来,浦东的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人民币,下同)跃升到2019年的1.27万亿元,财政总收入从开发开放初期的11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逾4000亿元。浦东诞生了中国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公司等一系列“全国第一”。

  2019年10月,昆阳路越江大桥主线建成通车。这是上海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在黄浦江上建设的第13座跨江大桥。

  桥梁、隧道、地铁,平均不到3公里,就有一条跨越浦江两岸的路线。30年前,只能依靠轮渡往来的浦东与浦西,如今已有43条越江交通线,将他们密集地编织在了一起。(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