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客户端讯 “留住方言留住根,留守一份城市的记忆,假以时日,我们这座城市不再说方言,我希望后人至少能够找到它的存在。”5月27日,太原方言博物馆内张建明正在等待太原方言发音人代表的到来,继续坚持做着“方言拯救计划”。
拯救方言其实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行动,太原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张建明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里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村里的新一代都开始远离方言。
方言开始出现断代传承,张建明内心感到一丝忧虑。作为土生土长太原阳曲人,他习惯性将太原阳曲方言和普通话切换运用,乡音在他们生活中印象颇深,而他的父辈们更是每天都说着方言守望故乡。
2018年,张建明带领团队从太原主城出发沿街扫巷,丈行太原周边各区县,寻访说太原话最正宗的发音人,从古交、娄烦、阳曲、清徐等地多次往返,用纸笔记录、用音像摄录,将方言这项非遗语言记录下来,语言作为民风、民俗的载体,记录着时代,也记录着太原群体。
山西大学语言研究所相关专家给出很多建议,从搜录团队、踩点采集到后来专业科学的国家语言保护方案。张建明回忆起,那时候经常工作很晚,方言发音人选录也很是用心,必须是本地人,没有长时间异地旅居史,55岁以上男性等,为了能够将地道正宗方言录入,他们从大众中一边筛选一边寻找,从歇后语、地方故事、民间段子等各种录入,工作细化到区县、乡镇,每个发音人录制时间都长达30小时以上,1000多个单字词条、水母娘娘传说故事等,都要反复去读、去说。
“礼失求诸野,善在黎民。”张建明说,方言需要拯救,更需要唤醒太原人的文化自信认知。作为北方最古老语言代表之一,以太原话为代表的晋语系作为北方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它保留入声,河北、河南、内蒙古等地都有晋语痕迹,比如“得脑”(头)、“圪蹴”(蹲着)、“黑铁铁”(脸色黑青)、“恓惶”、“日能”等词汇,原生态语言的表达,深藏着本土人的智慧。
经过三年多时间,查缺补漏、汇总资料,接近50万字,50t内存硬盘,最终太原方言博物馆成形。在太原方言博物馆里,共收录迎泽区、尖草坪区、小店区、晋源区、清徐县、古交市、阳曲县、娄烦县等8个片区14个方言点的方言资料,太原方言主要分为晋语五台片区、并州片区。不仅有国际音标一样的标注,还有现场发音人收录语音播放系统,14名发音人录制本土非遗民间传说和他们的生活场景录影等资料,同样的语句,不同的表达,让人们亲临感受着太原方言。
“方言拯救行动不是什么壮举,它就是记录这座城市和我们的记忆。如果有一天,太原话消失了,至少后人可以用国际音标还原太原话,体验和感受太原话。”张建明表示,太原方言博物馆严格意义上来说,更像一个方言实验室收藏馆,它使用数字化手段呈现太原方言保护现状,并面向大众免费开放。
未来,张建明和团队将继续深耕数字化整合工作,收集大量方言素材,联动方言达人、方言发音人等,推出系列太原话短故事、太原市井街坊声音、方言小节目、小剧场,通过舞台剧、话剧、创意短视频等多元化形式,将太原方言带入到学校、综艺节目去,让更多新生代了解方言以及方言背后的文化魅力。
保护方言,兼容并蓄。张建明介绍,或许有一天,太原代表性街道会呈现太原方言地图,一座伫立闹市的博物馆。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地域文化,声音作为人与自然载体通道之一,以方言表达时代和生活,这是层出不穷的记录。
目前,全社会还没有形成统一保护共识,唤醒方言认知,这是城市记忆与城市进程的诉求。“在我的心中,方言消失是城市的一种遗憾。咱们太原地铁、文旅景区等地方可以推出一个太原话标识,打造形成太原特色的记忆,外地人来到这里,也想听一听太原话,这样意义非凡”。
来源:山西晚报记者 孙佳森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