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婆婆”尹承德:从医60余载 守护患者健康

“医生婆婆”尹承德:从医60余载 守护患者健康
2024年07月04日 10:5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重庆新闻7月3日电(李道国 马佳欣)“要是当时没有尹婆婆的帮助,也没有现在的自己。”来自重庆大坪的陈先生说,自己16岁时遭遇家庭变故,导致精神障碍,是尹承德的治疗和帮助,让他得以康复,并顺利考取了理想的大学,开启了新的人生。20多年过去了,陈先生每年都来看尹承德,在他眼里,“尹婆婆”就是他的亲人。

尹承德是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原重庆市第二精神病医院)原院长,60余载从医生涯,她始终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奋斗在精神心理临床诊疗一线,守护无数患者精神和心理健康。

图为“医生婆婆”尹承德正在问诊。李道国 摄

初心:践行医者使命的老党员

1963年,尹承德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市第二精神病医院工作。由于当时医院条件艰苦,再加上收治的患者症状严重,有的还有暴力倾向,部分人打起了退堂鼓,但尹承德没有一句怨言,在她心里,服从分配,听党的话,是最基本的要求。

80年代,基层精神卫生资源匮乏,尹承德就亲自到基层指导建立精神卫生机构。有一次去綦江,尹承德遇到暴雨滑坡,差点连车带人被泥石流冲走,可她为了建立精神病防治网络的和提高诊疗服务能力,从没停下前行的脚步。

尹承德要求自己要始终保持“四个不能变”:即党员的身份不能变、党员的义务和责任不能变、追求崇高理想和信念不能变、接受党的教育和管理不能变。在退休党支部组织生活中有她的身影,在学校、社区等场所义诊有她的奉献,在医院门诊室里仍有她的余光余热。

仁心:温暖患者心灵的“医生婆婆”

医者仁心,尹承德始终把对健康的守护刻在骨子里。尹承德说,如果连精神科医生都不管精神病人,谁来管他们?

精神科患者的思维、知觉、情感严重失调,这个特殊群体更需要关心、理解和帮助。几十年的从医经验让她感到,一个人患了精神疾病,可能导致一个家庭的破裂,而治好一个人,就能让一个家庭幸福重建。

在尹承德的办公桌上,有一个郁郁葱葱的盆栽,那是被她治疗好的小陈,在考上大学后用兼职挣的第一笔钱买的。

小陈16岁时,因父母下岗等家庭变故和学习压力,出现了幻听以及被害妄想等症状。尹承德接诊后,一边耐心治疗,一边做父母的工作,为他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见小陈家庭生活困难,尹承德就给他捐衣捐粮捐钱,帮助他渡过难关。在尹承德阳光般的守护下,小陈逐步走出心灵阴霾,还顺利考取了重点大学。

面对经济条件不好的精神疾病患者,尹承德处处为他们精打细算。尹承德每周在医院上两天门诊,星期一心理咨询门诊单次费用300元,星期三专家门诊挂号费50元。经济困难的病人,尹承德就让他们星期三来,不仅看诊开药,还免费做心理咨询,挂50元的号提供300元的治疗与服务,减轻患者看病负担。

据不完全统计,仅退休后,尹承德收到感谢信220余封。

丹心:心系群众健康的守护者

1998年,尹承德到了退休年龄,家里人劝她安享晚年,但是病人对她提出了挽留,她又选择留了下来,一干又是26年。退休后,尹承德年均门诊量达1560余人次,年均心理咨询时长400余小时,累计看诊4万余人次。

已经86岁高龄的尹承德除了坐诊,还经常到临床科室进行现场教学,对青年医师倾其所有做好传帮带。她教导年轻医生:医疗是仁术,须以德立身,医心是仁心,须以爱立命。

她每次给病人开完药后,会把服药方法、注意事项等列成详细清单,并留下联系电话,以便病人家属及时沟通。在尹承德的影响下,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都有一个习惯,在患者就诊离开时,给患者或家属留下联系方式,方便他们随时寻医问药。近年来,尹承德亲自带教医生100余人,其中20余人成长为高级职称技术骨干,5人成长为院领导。

尹承德把对事业的热爱,融进生命里,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她一颗不老的心依然为理想和信仰而跳动,用一辈子做一件事:为精神卫生事业奋斗终生。(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