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我们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小寒。古人云“小寒已近手难舒,终日掩门深闭庐”,小寒时节,正值三九隆冬之际,意味着一年最冷的开始。
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主收引凝滞。冬日万物敛藏,养生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中医认为肾主藏精与冬气相通,因此小寒节气养生应以“防寒补肾、固本扶元”为主。
小寒饮食:补肾防寒,温热为宜
《黄帝内经》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冬季作为养肾的最佳时机,肾阳乃人体阳气之根,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小寒时节,气温骤降,人体更易受寒邪侵袭,阳气易受损伤。故此时,饮食调养更应以温热食材为主,如羊肉、牛肉、鸡肉、核桃、黑豆、黑芝麻、枸杞、桂圆等。通过饮食调养,可以涵养阳气,增强体质,提高抗寒能力,从而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俗语所言:“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小寒起居:早睡晚起,阳潜阴蓄
《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在寒冷的小寒时节,尤其不应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平衡状态。此时,应保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阳气收藏、阴气蓄积。小寒节气,更应早睡晚起,适当延长睡眠时间,比如每天多睡一小时,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小寒着装:重点保暖,阳气内存
《黄帝内经》中强调冬季养生应“去寒就温”,因此小寒节气着装应注重保暖,勿伤阳气。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也是最容易受寒邪侵袭之地。颈部是人体阳气流通的重要通道,《黄帝内经》云:“风从项后入,寒从脚底生”。背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此,主一身之表,具有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脚为“人体之根”,是阳气生发之源,也是最容易受寒之地。小寒养生,重点保暖,阳气内存。通过护住头、项、背、脚四处,我们可以有效抵御外界寒邪的侵袭,保持体内阳气的充足与平衡。
小寒运动:适度运动,气血调畅
民间谚言“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来懒一懒,多喝药一碗。”适度的运动能够舒筋活络,畅通血脉,达到气血调和。小寒天气寒冷,体表的血管遇冷收缩,血流缓慢,肌肉的黏滞性增高,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度降低,运动之前务必做好充分的暖身活动,若活动不充分,锻炼时极易发生运动损伤。此外,冬天运动当以微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黄帝内经》也告诉我们冬天运动应“毋泄皮肤”,以保护阳气,防止津液耗伤。
小寒情志:情绪平稳,阳气内敛
小寒时节,阳气蛰伏于内,我们的情绪应当保持平稳和谐,避免过度的大喜大悲,以免扰动体内的阳气。此时,应促进阳气的伏藏与内敛,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的阳气升发做好准备。此外,小寒节气时阳气相对较弱,可能会影响人的心态,甚至诱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在这个时节,我们可以适当增加参与文体活动的机会,以此增添生活的乐趣,来调节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指导
供稿专家:新乡市健康科普专家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马国靖
审核专家: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娄政驰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