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卦| 老牌农商行脱胎换骨、规模再涨千亿背后的启示

九卦| 老牌农商行脱胎换骨、规模再涨千亿背后的启示
2023年05月05日 18:09 九卦金融圈

作者 | 金融苗哥(九卦金融圈专栏作家)

来源| 九卦金融圈

编辑 | 武文 张云迪

在银行业中,农商行是一个颇为特殊的群体,数量众多高达1600家,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金融服务供给方。

但作为商业银行来说,农商行又往往面临着资产规模较小、公司治理薄弱、产品同质化严重、高度依赖利差、抗风险能力弱、品牌老化等难题,亟需以高质量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寻求突破口

从农村信用社到农商行,不只是名称的变换,更是地方法人银行金融改革进程的缩影,“农商行正面临资产质量和负债成本的双重压力,在后续业务发展中,需要进一步稳增量、提质量、调结构、控成本”,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的一席话切中要害。

管中窥豹,本文从近期披露的成都农商银行等多家银行的2022年报,以净利差、资产、创新等多个维度,窥见大型农商行的竞争格局。

净利差挑战:利差压缩,农商行挑战更大

曾几何时,银行被视作“躺着也能赚钱”,依靠利差收入就可以旱涝保收,但是近两年,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之后,银行行长的压力明显增大,“躺赢”的时代过去了。

其中,农商行的挑战更大,因为其对利差收益依赖性更大,中间收入能力更弱,一旦利差缩小,直接影响到全年的利润水平。

过去,农商行的净利差往往在2%以上,但从新近披露的农商行2022年财报数据来看,都已普遍回落到2%以内,这也直接拖累了净利润增速。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末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3030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整体放缓,但农商行的净利润整体增速是-2.3%,俨然成为了银行业“拖油瓶”。

对此,曾刚分析到:2022年以来净息差出现明显下降,主要受到贷款重定价、让利实体经济、企业信贷需求持续走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老牌农商行两年脱胎换骨 国资入股成关键

不过,从已经披露2022年财报的大型农商行业绩来看,其增速往往好于同业,头部效应明显,除了渝农商行、沪农商行这两家公认的领头羊之外,正在筹备上市的成都农商银行发展势头也不可小觑。

成都农商银行是国内老牌农商行,其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在成都市金堂县大同乡成立的第一家农村信用社,2010年成都市农村信用联社改制为成都农商银行,2020年6月完成股权结构调整并回归成都市属国企属性。

比如,同样是在利差缩小的情况下,成都农商银行实现了营收与净利润的两位数增长,若以2020年成都农商银行回归国有时的38.53亿元净利润为基数来计算,其在过去两年净利润的累计增长率为34.7%,这一成绩在未上市农商行中可谓鹤立鸡群。

追寻原因,2020年成都农商银行经历了股权变更是最关键节点,当年6月成都国资入主成为绝对大股东,重新理顺了股权关系,重新确定了发展路线图,其后新管理层架构的确定,也让企业重回正常发展轨道,并在近两年实现了逆势增长

资产增长量与质并重,国资保值增值

通常来说,由于历史原因,中小型农商行的股权关系较为复杂,公司治理也不完善,存在诸多发展隐患,但省级大型农商行几乎都为国资背景,成都农商银行在两年前重回国企之后,借此契机完成脱胎换骨。

比如,从营收数据来看,渝农商行全年收入290亿元,沪农商行全年收入256亿元,成为国内唯二的两家营收突破250亿元、净利润突破100亿元的农商行,成都农商行全年营收155亿元,进入到全国农商行前五的行列。

国资控股之后,资产规模的增长更加明显,仍以成都农商行为例,2020年为5000亿,2021年突破6000亿,2022年突破7000亿,两年时间资产增长了约两千亿元,等于新增了一个省级农商行的体量,假以时日,有望成为第五家资产破万亿农商行。

更重要的是,资产扩表并不代表坏账增长,在资产质量方面,该行不良贷款率在连续“六升”后掉头向下,于2021年末降至1.65%,2022年末又降至1.48%,实现了不良率的两连降

考虑到该行2022年末贷款总额为3685亿元,较年初增长了626亿元,贷款同比增幅超过两成,在贷款规模扩大的同时,不良率的两连降颇为不易,主要得益于成都农商银行近两年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该行2022年末流动性覆盖率382.51%,较上年末提升了近50个百分点,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不仅如此,成都农商银行在2022年报中还表示:全力推进大额贷款、大资管项目的风险化解,持续做好抵债资产经营管理,紧抓政策时机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资产质量有效提高。

经营效益的改善,对于控股的国资来说也实现了保值增值的目标,从股东权益来看,2022年末总额535.20亿元,比年初增加39.66亿元,增幅8%,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权益总额522.76 亿元,比年初增加39.44亿元,增幅8.16%,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达到了10.07%。

当然,资产的大幅增长,对于管理上的考验也更大,如何进一步提升管理的精细度,这也是对于大型头部农商行的考验。

对此,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银行自身应提升对宏观形势和行业发展的研判能力,通过降低负债成本、发展中间业务等优化盈利结构、稳定收益水平;要加强和改进全面风险管理,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

年报披露:在负债成本的监控与管理上,成都农商银行建立了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其下设专业委员会、负债质量管理牵头部门等共同组成的负债质量管理架构,制定并执行覆盖计划、监测、评估、报告等全流程的负债质量管理制度,持续加强对负债来源、结构、匹配性、成本等方面的管理。

考虑到近两年银行业内卷加深,产品同质化严重,董希淼建议:加快将部分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培育成我国银行业的“专精特新”,以此为引领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推动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

服务“专精特新”,为地方经济贡献“农商力量”

对于已经明确了上市目标的成都农商银行来说,2023年是IPO征途上的关键性一年,除了持续强化抗风险能力和内控能力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农商行的特色优势,从开年以来该行的动作来看,在科技创新和普惠金融上开始发力。

今年4月20日,西部地区首单知识产权ABS——“兴业圆融-成都中小担1期知识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虽然该项目的发行规模仅为1亿元,但对于全程参与的成都农商银行而言却意义重大,以市场化思维探索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做了有益尝试。

传统上,农商行跟高科技似乎是八竿子搭不上边,事实上,科技投入不足是国内农商行的普遍痛点,但对于已经闯入国内农商行前五强的成都农商银行来说,科技赋能与产品创新息息相关。

比如,知识产权ABS的底层资产,是基于知识产权价值形成的信托贷款,涉及49项专利资产,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商标专用权等,由成都中小担提供全额连带责任保证担保,该行依托前期与成都中小担联合开展的“建圈强链”产业专项普惠金融试点的成功开端,在ABS成功发行之后,可以为四川省内1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1亿元的融资支持。

年报显示,成都农商银行在2022年落地全国首单知识产权质押债权融资计划、全省首单产业园区类 碳中和债券融资计划等创新债融产品,成功成为四川省内首家获批深交所供应链金融50亿元 ABS储架的法人银行。

可以说,成都农商银行在知识产权ABS上的诸多探索,正是其以科技创新赋能地方经济发展、提升特色金融服务能力的缩影,为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打开了一扇新大门,对于自身而言,则是开创了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差异化产品竞争路径。

在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方面,成都农商银行已在内部成立数字化转型管理委员会,启动数字化转型规划和IT战略规划编制工作,并与与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不仅如此,伴随着成都农商银行数据中台、风控中台、开放平台的相继落地,“云网点”项目建成,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后起直追,对于未来提升客户体验、强化风控水平的持续贡献,也将成为未来增长的一大亮点。

事实上,成都农商银行在科技创新能力上的高举高打,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金融科技能力,对于回馈“三农”、支持乡村振兴,提升普惠金融产品的可得性,擦亮农商品牌,都有很大的价值。进一步来说,这对于科技能力普遍偏弱的农商行来说,也有其借鉴价值。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