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卦 | 净息差收窄背景下的中小银行营收对策——基于A股上市银行财报

九卦 | 净息差收窄背景下的中小银行营收对策——基于A股上市银行财报
2024年06月04日 21:18 九卦金融圈

作 者 | 刘晓曙 鞠卓

来 源 | 银行家杂志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逐步收窄,银行业营收增长遭遇挑战。通过分析A股上市银行2023年财报可以发现,规模效应对银行利息净收入增长的贡献在减弱,结构性因素成为影响银行业营收、净息差变化的关键变量,中小银行可通过优化调整公私存贷结构、大类资产结构、中收结构等方式进行应对。

1

2023年A股上市银行财报概况

随着2023年A股上市银行年报的相继公布,我国银行业过去一年的经营表现已逐渐明晰。

国有大行(以下简称“国有行”)2023年资产负债规模均保持较快增长,总资产和总负债增速分别为11.98%和12.09%,其中贷款和存款同步增长,增速分别为12.8%和11.33%。营收下降4.89%,其中利息净收入下降3.25%,中收下降1.05%,其他非利息收入下降16.71%。净息差收窄25个基点至1.61%。

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简称“股份行”)2023年资产负债规模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总资产和总负债增速分别为7.5%和7.38%,其中贷款和存款增速均下滑, 分别为6.71%和7.25%。营收下降2.6%,其中利息净收入下降4.68%,中收下降10.78%,其他非利息收入增长25.01%。净息差收窄25个基点至1.82%。

城商行2 0 2 3年资产负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总资产和总负债增速分别为12.74%和12.95%,其中贷款和存款增速分别为13.58%和12.63%。营收保持增长,但增速下滑至5.28%,其中利息净收入增速下滑至0.82%,中收下降24.3%,其他非利息收入增长21.65%。净息差收窄19个基点至1.74%(见表1)。

表1 各类型上市银行主要年报信息(中位数,%)

注:净息差数据为绝对数值而非增长率。

2

2023年A股上市银行财报特征分析

从A股上市银行财报中可以发现,2023年银行业整体表现出规模维持增长,但营收大幅承压的特征, 国有行、股份行的营收增长率中位数均为负值,城商行尽管保持营收增长,但增长率较2022年依然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资产负债规模增长结构不平衡。虽然各类银行资产负债总体规模均保持了较稳定的增长,但从内部结构来看,资产端对公强、零售弱,负债端对公弱、零售强。这种特征在城商行中更为突出,个人贷款余额增长率(6.79%)低于公司贷款余额增长率(19.89%), 而个人存款增长率(21.23%)远高于公司存款增长率(3.93%)(见表2)。

表2 各类型上市银行主要资产负债指标增长率中位数(%)

利息净收入增长大幅度下滑。作为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23年银行业整体利息净收入增长大幅度下滑是导致营收增长放缓甚至是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其中既有利率价格因素,又有资产负债的结构性因素。

利率价格因素方面。在资产端,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明显,特别是城商行下降20个基点至4.13%,下降幅度最大。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个人贷款收益率下降幅度均高于公司贷款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下降主要受市场利率、国债收益率下行,以及存量贷款重定价效应的影响。在负债端,股份行、城商行负债成本保持相对稳定,国有行有较大幅度上升,城商行略有下降,但仍难以对冲资产端收益率下降的影响(见表3)。

表3 各类型上市银行资产收益率和负债成本率中位数(%)

结构性因素方面。2023年上市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内部结构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导致利息净收入的增长下降。

一是高收益的个人贷款增长慢于低收益的公司贷款增长,导致贷款整体收益率下降。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公司贷款日均均实现较快增长,特别是国有行和城商行增长率达到两位数,而个人贷款增长率均出现下滑,国有行和股份行的个贷增长率下降显著。高收益的个贷占比收缩使得贷款整体收益率下降。

二是低成本的公司存款增长慢于高成本的个人存款增长,导致银行负债端成本难以压降。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个人存款增长率均较大幅度高于公司存款, 尤其是股份行和城商行,低成本公司存款增长乏力。城商行高成本的个人存款占比持续提升,致使尽管公司存款与零售存款的付息率均有所下降,但整体负债成本压降依然面临压力(见表4)。

表4 各类型上市银行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增长率中位数(%)

三是存款定期化趋势凸显。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定期存款增长均高于活期存款,特别是在个人存款方面,国有行和股份行个人定期存款增长率超过20%, 城商行达到30.54%,而股份行和城商行的个人活期存款均为负增长。存款定期化使得在2023年各家银行纷纷降低存款利率的背景下,银行负债成本依然表现出相对刚性(见表5)。

表5 各类型上市银行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变化中位数(%)

中间业务净收入下降。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中收增长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国有行中收增长率降幅较小,股份行和城商行则出现较大降幅。从整体上看,银行业中收主要受基金、理财产品收益不稳定,保险渠道手续费下调等因素影响。而城商行则进一步受制于产品货架相对较为单一,拳头产品不够丰富等影响, 在市场出现波动之时,缺乏应对产品进行对冲,进而导致中收增幅出现较大下滑。

其他非利息收入成为支撑股份行和城商行营收的关键因素。非利息收入中,除中收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023年受市场利率下降影响,年末市场流动性充裕,债券资产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加,成为推高其他非利息收入的动力(见表6)。

表6 各类型上市银行营收增长率中位数(%)

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的质量变化出现分化。整体来看,上市银行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有了一定下降,但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的不良率变动出现分化,对公贷款不良率呈现较大幅度下降,而零售贷款不良率有所抬升(见表7)。

表7 各类型上市银行贷款不良率中位数(%)

3

结论与启示

结构调整成为银行业应对营收、净息差变化的关键手段,特别是公私存贷结构、大类资产结构等的调整。过去银行依靠规模扩张维持利息净收入增长,但在当前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的环境下,规模效应对利息净收入增长的贡献在减弱。

以某城商行甲为例,该行2023年净息差受资产收益率下降影响,下降16个基点至1.5%,尽管贷款增长14.94%,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仅为2.52%。2024年一季度,该行同样保持了较快的资产规模扩张,贷款同比增长19.02%,但利息净收入却不升反降,下降1.88%。规模效应逐渐难以覆盖该行净息差下降对利息净收入所带来的影响。

结构调整成为银行业应对营收、净息差变化的关键手段。例如,宁波银行依托自身在公司存款和零售贷款上的固有优势进行双向发力,以此稳定息差。在负债端,该行保持了较低成本公司存款的快速增长,日均余额涨幅达16.76%,公司存款占比高达73.59%;在资产端,该行加大个人贷款投放力度,其中消费贷增长31.89%。较高占比的低成本公司存款,以及较高收益的个贷占比提升对其净息差稳定起到了支撑作用。

又如,齐鲁银行在大类资产结构调整上采取相应举措来应对息差收窄带来的影响。2023年,该行加大了金融资产配置,债券资产规模增速达35.36%,高于总资产19.53%的增速。得益于资产结构配置以及债券市场整体走强,该行其他非利息收入增长55%,营收增长贡献度达到78.98%,成为其营收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

深入布局普惠金融,带动公司存款规模提升。波银行2023年利息净收入增长9.02%,是少数保持较快增长的上市城商行之一。通过深入分析其年报可以发现,宁波银行持续发力普惠金融,针对中小企业客户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打造了“五管二宝”的对公产品体系,通过综合化服务,全面、深度绑定中小微企业客群,2023年实现公司存款日均增长16.76%,公司存款占比达到73.59%。高公司存款占比的结构为宁波银行构建了突出的存款成本优势,中小银行可借鉴宁波银行经验,深入布局普惠金融,助力公司存款规模提升。

重新评估银行零售业务“穿越周期”的作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零售业务被认为是银行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关键手段,主要基于零售业务在分散风险和提供稳定收入来源等方面的“抗周期性”。然而,从2023年上市银行的表现来看,零售业务并没有发挥好这种“穿越周期”的作用。在资产端,A股上市银行零售贷款发展呈现出增速下滑、收益缩水、不良上升的态势。

以某股份行乙为例,该行2023年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分别上涨9个基点、15个基点至2.77%、1.23%,该行主动压降高风险零售贷款,零售贷款收益率下降80个基点, 对其净息差造成冲击。

在负债端,零售存款定期化趋势愈发明显。以某股份行丙为例,该行2023年个人定期存款增长48.58%,而个人活期存款减少7.75%,致使该行在存款利率下调背景下零售存款付息率仍上涨20个基点,成为影响其利息净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

在中收方面,2023年42家A股上市银行中,仅7家银行的中收实现上涨,占比不足17%,银行业中收普遍下降主要受零售代销业务手续费减少影响,在净息差收窄、利息净收入增长下滑趋势下,零售中收并未对银行营收起到支撑作用。

从整体上看,无论在风险方面,还是在收益方面,零售业务并未表现出“抗周期”的特性,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重新评估零售业务的“穿越周期”作用,结合自身禀赋条件,从强调零售转型向对公、零售、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转变。

提升结算业务能力,拓展中收来源渠道。在中收结构中,城商行代理业务手续费占比普遍较高,平均为63.6%,而国有行仅占37.5%,这导致在代销业务手续费收入下降的行业趋势下,城商行中收降幅远高于国有行。

国有行中收中结算与清算业务手续费占比达到21.2%,而城商行仅有5.5%,国有行这部分收入的稳定增长为应对代理业务手续费减少的影响起到了一定作用。例如,资产规模在5000亿元到1万亿元的上市银行2023年平均结算与清算业务手续费收入为1.56亿元, 而齐鲁银行远超平均水平达到4.16亿元,且连续两年保持15%以上的增速,增长主要是交易银行业务发力所带来的,这为其应对代理业务手续费减少所引起的中收下降打下基础。中小银行可以通过提升结算业务能力,拓展中收来源渠道,培育新的中收增长点,避免由于中收来源过度集中而带来收入波动的风险。

关注金融市场风险。从年报分析中可以看到,在息差收窄、净利息收入增长乏力甚至下滑的行业趋势下,其他非利息收入中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成为股份行和城商行当期营收的重要来源。这部分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环境因素影响所带来的,可能会产生较大波动,因此中小银行需要密切关注市场风险,在行情波动下避免营收出现较大回撤。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作者刘晓曙系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鞠卓系青岛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研究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