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乐为何“敌意收购”惠普?“蛇吞象”大战将如何发展?

施乐为何“敌意收购”惠普?“蛇吞象”大战将如何发展?
2019年12月09日 15:21 中外管理

“硅谷老牌科技巨头”惠普,为何会沦落到被市值不及自己1/3的施乐收购的境地?

文:本刊记者 史亚娟   责任编辑:李靖

本期“管理百家”特约观察家:李建军(创客共赢基金创始合伙人)

自2019年11月5日,施乐正式向惠普发出收购要约后,这场“求爱”就注定不安生。双方俨然一副“砸锅卖铁我也要娶到你”和“娶我?你还不配”的架势!

11月27日, 当惠普第2次拒绝了施乐的收购邀请之后,施乐不再绅士,直接给惠普董事会发了封信,称:“或许你们不欣赏我们的侵略性策略,但我们不想再延误时间,近期会直接与惠普股东接触,敦促惠普董事会抓住机会,做出正确的决定……”。

尽管外界尚不得知惠普会对此作何反应,但可以肯定的是:从“蛇吞象”到“敌意并购”,从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而现在,这场延续了月余的“并购大戏”,丝毫没有落幕的意思。

“硅谷老牌科技巨头”惠普,为何会沦落到被市值不及自己1/3的施乐来收购的境地?施乐急切地收购惠普,是出于怎样的战略考量?惠普的傲慢与矜持,是否暗示着将上演“象吞蛇”的反转戏码?这场悬而未决的潜在收购案,对中国企业的启示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本期“管理百家”专访了创客共赢基金创始合伙人李建军。

1

施乐为何砸锅卖铁也要“强娶”惠普?

《中外管理》:11月26日,当惠普第2次拒绝了施乐的收购邀请后,施乐宣布将把其收购计划直接提交给惠普股东,这意味着施乐将开始“敌意收购”战略。什么是“敌意收购”?施乐为何迫不及待地要收购惠普?

李建军:“敌意收购”是指收购方采取非协商购买手段,绕开目标公司的董事会,直接向其背后的股东提出收购要约。

施乐之所以如此急切,是想趁惠普业绩下滑后业务调整之机,合并惠普,进而在复印机市场一统江湖。

众所周知,惠普打印机市场业绩并不理想——惠普2019 财年第4财季财报显示:惠普打印机部门收入49.8亿美元,同比下滑6%,不及预期,这意味着惠普打印业务转型正面临困难。就在10月初,惠普宣布未来3年将在全球裁员7000-9000人。而裁员只是其重组计划的一部分,惠普正准备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利润更高的市场。

同时,收购惠普也出于施乐对长期战略的考虑。惠普2017年完成了对三星打印机业务的收购,推出了A3智能复合机产品组合,这对施乐构成了威胁。若能收购惠普,施乐在复印机市场等于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从行业的角度看,几乎所有企业都在提倡“无纸化办公”,打印机、复印机市场萎缩得很厉害。惠普历来的做法是亏本出售打印机,再通过销售墨盒赚钱。但问题是:墨盒、硒鼓,别家企业一样可以做,这个市场不可能被惠普垄断。此外,随着打印机耗材各方面成本的变化,惠普对这个市场的成本把控能力越来越差。这些都成了施乐收购惠普的筹码。

《中外管理》:惠普是一家市值约300亿美元的企业,是施乐的3倍,而且自2018年6月以来,施乐收入就从102亿美元下降至92亿美元,市值约80亿美元的施乐,要承担起320亿美元的收购总价,钱从哪里来?如果收购最终被执行,施乐岂不是要砸锅卖铁还债了?

李建军:施乐提出每股22美元的报价,其中包括每股17美元的现金和0.137股施乐股份。这起总价320亿美元的收购,77%要靠现金支付。惠普认为施乐根本没有履行要约的能力。但现在施乐和花旗集团达成了协议,花旗集团的体量,资本市场是认可的,既然花旗集团敢把承诺放出来,那我们就要相信它。

历史上“蛇吞象”的案例有很多,当年戴尔收EMC(美国信息存储领域巨头),联想收IBM,都属于以小吃大。所以市值大小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谁支持你收购,以及你的收购能否得到对方股东的认可。因为这次收购大部分需要现金支出,这种过桥资金的利息通常都很高,所以势必会增加施乐的杠杆风险。

2

“敌意收购”下,惠普或将大规模回购股票

《中外管理》:“施乐-惠普”潜在收购案,是否会出现施乐推翻惠普现有的董事会,说服惠普股东重新投票选出新董事会,来接受收购要约的情况?惠普董事会能采取的反击手段有哪些?

李建军: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施乐发起对惠普的“敌意收购”是没毛病的,施乐可以继续往下操作了。而且施乐做这个事是有章法的:我首先对你提出要约收购,你不同意没有关系,我再采取强制收购的办法,提出我的报价就可以了。而且施乐、惠普都是上市公司,施乐接下来一定会提出一个高于惠普现有股价的价格来。

面对施乐的步步紧逼,惠普最有可能采取的反击手段就是回购股票,这会使惠普股价上涨,这样施乐的收购价也要随之上涨。惠普也可以去找出价更高的买家,这就变成一个竞价收购了。如果竞标者不断抬高报价,那施乐背后的银行家是否愿意继续拿钱出来,就是个问题,即便愿意继续拿钱出来,银行也总会有一个限度的。

《中外管理》:从投资人的角度,您怎么评价这起潜在收购案以及未来的走势?

李建军:合并惠普对施乐是有意义的,等于把自身业务往前延伸了一个层级——涉足打印业务。施乐在惠普市场萎靡时买入,是最好的时机。即便这次潜在收购不成功,对施乐、惠普也没什么损害,自11月5日施乐要收购惠普的消息爆出来后,施乐、惠普的股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我不能表态这两家是不是为了借收购案炒股,这无从验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件事往下走会越来越精彩:或许施乐直接向惠普股东发起要约收购后,在惠普股东的施压下,惠普董事会或管理层就同意坐下来谈判了;也可能惠普回购股票,导致施乐的收购价不断上涨,施乐承受不起而最终放弃。

3

惠普上演“象吞蛇”戏码的可能性不大

《中外管理》:尽管惠普不相信施乐拥有复杂并购的相关经验,以及完成320亿美元并购的财力,但依然抱持着开放的态度,研究与施乐潜在的合并价值,这似乎暗示着惠普将成为这起潜在收购案的真正买家,惠普反转收购惠普的可能性大吗?

李建军:从惠普目前的财务状况看,反收购施乐的可能性不大。除了业绩上的不给力,惠普不太可能成为收购者,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是惠普想收购施乐,在业绩下滑的条件下,谁来支持它;二是惠普收购施乐的价值点又在哪儿?惠普已经可以自己生产打印复印一体机了,专门做复印机业务的施乐,根本不是它的“菜”,毕竟施乐能做的,惠普现在也能做。但对施乐而言,与惠普联姻不仅能形成协同效应,也可以消灭复印机市场的一个强劲对手。

《中外管理》:华尔街激进投资者卡尔·伊坎一直在推动施乐与惠普的合并;卡尔·伊坎不仅拥有施乐公司10.6%股份,近期还购入了12亿美元的惠普股票,持股4.24%,成为了惠普第5大股东。卡尔·伊坎会左右此次收购的走向吗?

李建军:卡尔·伊坎同时是施乐、惠普两家公司的大股东,股价上涨对他有莫大的好处。这位投资人在华尔街很有名,号称“华尔街之狼”。他挑起施乐收购惠普,无非是为了自己获取更大的收益,但他不会对这起并购起到大的主导作用。收购不是靠投机,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来;同时价格让对方股东满意,这个事儿基本就能成。

卡尔·伊坎的激进体现在,他喜欢加杠杆投资,再强制性对这个公司进行收购,收购完成后快速剥离资产,动用一些手段让公司增值,最后套现走人,这是他惯常的做法。比如2008年卡尔·伊坎大量收购雅虎股票,向雅虎董事会施压,逼走杨致远。当年在其主导下,雅虎董事会最终把雅虎卖给了微软,卡尔·伊坎从中狠赚了一笔。这位激进派投资人在华尔街并不太受欢迎。

4

“施乐-惠普”潜在收购案教会了中国企业这些

《中外管理》:类似“施乐-惠普”这类潜在收购案,在中国资本市场常发生吗?它对中国企业带来的警示或启示是什么?

李建军:这种事情在目前的中国资本市场并不容易发生,因为中国上市公司还不是完全上市的状态,这样企业大股东之间往往能操作很多事情。“施乐-惠普”潜在收购案更多发生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里,在华尔街,企业之间来回并购的现象非常常见。

如果说对中国企业的经验启示,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包括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也将是全流通的趋势,所以,中国企业未来也将遇到类似的问题。那就是,即便你是一家名气很大的大公司,只要你的业绩不行,实力、规模都逊于你的一些小公司,如果有大财团的支持,一样会向你发起收购,甚至“敌意收购”。

对企业家而言,一定要认识到资本的两面性。资本有好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资本好的一面,是它能够在关键时刻为你“输血”续命,帮你实现更大的战略梦想;但资本也有恶的一面,比如它会让你的公司分崩离析,造成你股东的不团结,造成你管理层的混乱。或许你好好的一家公司,就这样被恶的资本慢慢肢解掉了。

还有一些激进派投资人,在收购案中两头买股份、两头下注,以自己盈利为唯一目的,全然不为公司的长远考虑。这样的投资人才不会管你是不是一家百年老店,你的企业是不是有传承、有情怀,他想的是如何让自己的钱快速升值,然后套现走人。

还有一点,中国企业普遍认为“敌意并购”是一件不好的事儿。其实“敌意收购”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没有好坏之分,它是资本市场一个合理、合法、合规的企业正常并购行为。若从纯粹市场化的角度评价,“敌意并购”只是一场资本的游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