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市场要像种田一样,而不应像打猎”

“经营市场要像种田一样,而不应像打猎”
2022年08月15日 10:25 中外管理

“经营市场要像种田一样,而不应像打猎。如果我们真正像种田那样用心,我相信我们根本不用去理会竞争对手,因为这些用户已经变成我们的土地和资产。”

文:王爽 李明实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出品《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和利时交通业务成长启示录》

“开完荒以后,地该怎么种?”这是和利时铁路业务打开局面进入平稳期后,徐悦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铁路发展高峰期,和利时可以靠卖信号产品活得很滋润。但高峰期之后,要怎么生存?徐悦的答案是,从开荒走向精细化种植,从提供系统升级走向提供运维服务。

和利时一直有将用户当作资产来经营的“种田策略”。王常力曾说:“经营市场要像种田一样,而不应像打猎。”

打猎只能当作“打牙祭”而不能作为口粮,因为打猎的成功具有相当的偶然性。首先猎物何时出现不可控,即使能够发现猎物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打中猎物。但种田最大的特点是成果可预计,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以只要精耕细作,合理选择种植产品,几乎可以确保收获。

经营企业同样如此。如果对待客户像打猎一样,偶然发现一个目标就配置资源,急功近利不惜代价拿下,可能会带来暂时的获利甚至会飞速发展。但如果这种客户同企业长期发展目标不一致,那么这个偶然的成功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会滋生侥幸心理,觉得做企业像赌博。一旦这种赌性心理形成,企业很难形成积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生了各种“猎物”的机会,所以很多企业是没有目标的,更多地强调抓住机遇。在市场竞争不激烈,各厂家规模不大的情况下,打猎的经营方式成本较为低廉。因为“猎物”是公共资源,并不需要培育市场。但是一旦企业竞争加剧,企业规模变大,靠“打猎”的方式不可能支撑一个大型企业的发展。

而种田强调的是精心耕作,提高产量。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将市场当作农田,不仅强调当期收获,更要注意保护和培育农田,以确保长期稳定的收获。在没有把市场经营成自家农田的时候,用户就不会百分百相信和依赖和利时。

那么,这块田该如何种呢?在王常力看来,还是从用户出发,定义业务。他谈道:“我们必须仔细研究用户现状、行为方式、期望和价值。要分析客户是铁道部,还是铁路局?用户要买可靠的运输支持,还是需要方便的管理平台?竞争对手能提供什么我们提供不了的技术和服务?”

王常力表示,和利时要精心培育用户,特别是长期有需求的用户,要把他们当作和利时的资产而精心培育。如果他们现在还不是和利时的用户,要仔细分析为什么他们不用和利时的系统,是系统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还是方案设计不能令他们满意,或者是他们对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放心?只要客户对控制系统还有需求,就应当仔细与他们交流和相处,特别是在他们还没有项目时就要与他们保持联系,建立信任;而如果他们已经成为和利时的用户,就要精心设计方案,认真配置系统,周到服务,并且定期与之交流。就像种田,把种子播下之后,要精心培育,而且在收割之后,立即开始下一季的种植。“如果我们真正像种田那样用心,我相信我们根本不用去理会竞争对手,因为这些用户已经变成我们的土地和资产。”

郑西铁路刚开通的时候,国内能开动车的司机非常少。因为首先动车司机要懂铁路信号,其次还要了解新的列控系统。所以,当时都是挑选开机车经验特别丰富的火车司机转开动车。但几乎没有司机了解过列控系统,更不要说将车载设备运用自如了。

然而,信号系统的最直接使用者就是司机,他们对产品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发挥。司机对产品了解了,各方面操作规范了,车才能跑得顺畅,大家才能实现共赢。所以,必须确保司机不仅会用列控系统,还得用得好。于是,本着精耕细作的原则,和利时决定主动给动车司机做操作培训。

但这一决定真正执行起来并不简单。因为在铁路系统中,司机与车载设备由不同的业务管理部门管理,司机属于机务部门,而设备归电务部门管。

后来,和利时想了一个办法,让动车司机的培训出人意料地顺利展开,而且大受欢迎。这个办法还是:用户导向。

事实上,铁道部机务部门对司机的业务能力是有考核的。首先,司机要保证火车平稳运行,如果一不小心来个紧急制动,司机就要被扣分。而且,司机要保证到站时间点,到站时间的误差太大,也要被扣分。所以,司机要在安全速度范围内,平稳、按时到达站点。因此,和利时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动车司机们阐释培训的必要性和针对性。没过多久,和利时的相关培训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我们主动为动车司机提供服务,帮他们解决考核会遇到的问题,他们特别开心。”项目成员回忆说。一个看似棘手的难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与此同时,精细化服务的背后,离不开和利时人以经营之心做企业的态度。

徐悦谈道,“以前铁道部有位领导跟我说,和利时的技术专家就两个半人,我算半个人。为什么是半个人呢?我懂点技术,但更多的角色是‘卖货的商人’。我的业务水平肯定也不错,但是我不能老以专家自居,要多考虑公司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尤其是学者型管理者,必须拨开学者的思考方式,用商人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因为商人思维和学者思维是不一样的。徐悦对此也有着深刻的认知:“后来开技术问题讨论会,我都不参加了。因为我看了他们的技术方案,就批评一通。这似乎对工作有促进,但实际上对经营有一定的伤害。后来,我说这样不行,我再当技术专家这个公司就没法开展业务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著名的理论: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换句话说,生活中只有10%属于不可抗力,另外的90%则取决于我们的认知和选择。这被称为“费斯汀格法则”,改变的根源在于心境。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中国人心中,对学者有着根深蒂固的崇拜之情,而商人则是“重利轻别离”。和利时的创业团队多由大学教授组成,从学者到商人,心态上的转变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蜕变。徐悦认为最大的转变就是,要放下学者清高的架子,习惯于做一名商人。

无论是学者,还是技术专家,只需要考虑技术就可以了。但作为商人,作为企业经营者,要综合考虑公司发展。诚然,技术非常重要,但将目光局限于技术,公司同样很难前进。

作为企业经营者,带领企业发展是必须尽到的责任,而要完成这个目标,就要以经营之心来做企业。稻盛和夫始终把对“心”的经营放在首位。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由我们的内心所塑造,内心的想法可以影响和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改变心态就能改变人生,改变认知就能改变企业的命运——在这方面,和利时的高管团队无疑是优秀的践行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