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跨国集团,仅用70人就成功开拓了全球市场,是如何做到的?

这家跨国集团,仅用70人就成功开拓了全球市场,是如何做到的?
2022年09月26日 10:05 中外管理

“我们好比是条大鱼,不能老养在鱼缸里,一定要走出去,走向世界。”

文:中外管理 辛国奇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出品《从0到世界500强——敬业集团成长启示录》(独家解密,全书28万字)

笔者发现,敬业集团的营销理念里,至少有三条与“全球”和“国际化”有关:

敬业螺纹钢全力打造全球第一品牌;

做全球钢材和金属制品供应服务商,做全球小矿种及各种能源的贸易商;

敬业人有国际化的大胸怀,干的是国际化的大事业,这就是敬业打出去、冲上去,彻底改革、拼搏奉献的精神。

如今,敬业集团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集团,他们成功开拓了亚太、中东、东盟及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市场,在全球22个国家设立了分公司和办事机构,产品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参建文莱跨海大桥等世界级重点工程,海外知名度迅速提升。但肯定令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敬业集团的国际化,也是情急之下被逼出来的。

国际化战略:不断地灌输,不断地“唤醒”

曾国藩有云,“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敬业集团的国际化,与一段非常时期有关。

2010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钢铁产业被划入淘汰产业。而就在此前,“4万亿”政策让钢铁行业在流动性极大的“资金泳池”里过着滋润的日子。“反向调控”突然来袭,谁都措手不及。

随后,令人胆寒的钢贸黑洞也旋风般来袭,钢贸圈空单质押、重复质押、虚假骗贷等猫腻被爆出。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钢铁行业颓势明显,产能严重过剩、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问题更强烈地凸显出来,上游钢铁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下游用钢企业开始拖欠钢贸商货款,应收账款被无限放大;钢贸商自己被彻底关在了银行信贷业务大门之外。

三种不利因素交织下,钢铁行业迅速掉头急转直下。到了2014年,4万亿的“药劲”过去了,钢材生意越来越难做,大宗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下跌,一斤钢材没有白菜贵的新闻屡见报端。

部分钢铁企业此前疯狂借贷而藐视风险,深陷资金链断裂泥潭而难以自拔,甚至彻底倒下。一些产品没有特色的钢铁企业也亏得一塌糊涂,每吨钢亏损达1000元以上。重庆某钢厂约500万吨产能,亏损达80多个亿。而鞍钢、武钢等也是亏损大户,亏损额也在50个亿以上。

在大环境下,敬业集团账面上也出现了巨额亏损。因为售价太低,产品刚生产出来,就知道要亏损了。当时,螺纹钢最低价跌到1550元/吨,在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1550元的价格只够敬业集团生产成本的2/3,产品刚一下线,就亏损了1/3!“2014年和2015年市场低迷,几乎亏损了20多年所有的本钱,2015年亏损了16个亿,其中一个月亏了2.8个亿,每天亏1000万。”敬业集团董事长李赶坡说的每一个数字,都很触目惊心。

此前,李赶坡并不主张敬业集团的钢材出口,因为敬业地处内陆,离港口很远,把钢材运到港口的运费每吨高达100元,而进口矿石运到敬业每吨60元,相当于每生产一吨铁要增加100元的成本。而如果钢材出口,相当于进出两头都要增加成本—这些先天条件远远低于沿海钢铁企业。

在国内钢材市场形势异常严峻,全行业出现严重亏损的情况下,李赶坡发现,国内的钢材价格跌成了白菜价,但国际市场的钢价还相对稳定,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价,如果将钢材销到海外去,还能保证一些利润空间。“那个时候,我就发现企业小的时候,可以一条腿走路,但企业大了必须两条腿走路。”李赶坡说。

在“两无经营”理念下,李赶坡最反对的就是产品积压、现金积压,销售到海外,即便利润暂时不高,但至少能形成良性循环。

反复思考后,李赶坡决定在国际市场蹚路试水,这样至少多了一条资金回笼之路。不过,对于身处内陆山区的敬业集团来说,员工们的底层思维里,其实是缺少走向海外的冲动的。

“国际化战略方面,我们管理层是非常坚定的,但小富即安的思想还是有的,有些员工可能在国际化方面略显保守,这就需要不断地灌输,不断地‘唤醒’。”敬业集团总经理李慧明说。

事实上,李赶坡曾经在多个场合强调国际化的重要性,不断给所有敬业员工灌输国际化的理念。

2014年4月,刚刚从德国考察归来的李赶坡,组织敬业集团高管召开了“消除销售障碍提升营销竞争力”专题会,他说,“本次考察收获很大,感触颇深,德国企业栽植的树木涵盖了世界各国的树种,大众汽车公司办公楼楼顶吊着地球模型、办公楼玻璃地板下边全部都是地球仪,充分说明他们设想占领全球市场,因此我们今后干工作也要放眼全球,用全球思维、国际思维去想问题,抓工作。”李赶坡确实是带着“求知若渴”的心态去考察的,以至于连树木都观察得如此详细。

2014年6月5日,敬业集团在国际化方面,迈出了组织建设的重要一步:设立全球营销中心。这一机构被充分放权,并且开始自主经营。

“我们好比是条大鱼,不能老养在鱼缸里,一定要走出去,走向世界。”李赶坡生动地比喻说,“国际化是敬业集团发展的必然之路。原来之所以不太注重国际化,主要是因为国内市场很好,但现在国内市场非常残酷,国际市场这么大,所以敬业必须要走出去发展国际市场。”

彼时,已成功冲刺千万吨产能数年的敬业集团,已然排在全国钢铁民营企业前列,当国内出现天花板时,国际化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李赶坡觉得,国际上有丰富的资源,只有走出去才能发现并利用这些资源。而国际化其实就是一种未雨绸缪,数十年后中国城镇化建设就要完成,所以要立即去国外找市场,为将来做准备。毕竟国际市场上总有洼地,可谓一片蓝海。

值得注意的是,李赶坡在当时就意识到,钢材出口只是国际化的第一步。出口产品是为走向国际化试水,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出口产品发展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因为最终整个世界会被物流垄断,各生产厂只是物流的生产车间。“所以不要认为我们只做钢材出口,而是通过出口钢材把我们的贸易做大。”

可以说,一开始,李赶坡就想清楚了敬业集团国际化的总体战略部署。

李赶坡同时要求,敬业集团上下要坚定信心,扫除思想障碍,保证钢材出口。“敬业集团要想实现国际化,就要做到国际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现在就要从思想上彻底转变过来。生产系统要拿出保证出口的措施。全球营销中心需要生产上怎么做就怎么做,时间、质量必须要保证。产品越难做越要敢于接单。有难度就试着做,因为难度大的产品肯定效益好,通过出口把敬业的产品质量提升一个档次。”

随后的一件事,让李赶坡下定了决心,他要在敬业集团力推国际化,并且还是用独特的直销方式,占领全球市场。

2015年8月6日,中钢中冠公司相关负责人到敬业集团调研,当得知中钢在钢材“白菜价”时代,2012、2013、2014连续三年每年依然有40多亿人民币的收益,甚至比韩国浦项、日本新日铁的效益都要好时,李赶坡强推国际化的决心开始燃起,他立即要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敬业集团各单位一把手将日常工作交给二把手,一把手则要学习中钢,搞创新,找新的增长点。“我们是内陆企业,从2004年开始探索海外市场,但仅出口十几万吨,今年出口也没有太大进展。而中钢总部在中国台湾地区,却在马来西亚、越南、印尼建厂,在大陆各大城市建立加工厂,现在世界经济已经一体化,只在国内是不行的,有效的市场不能利用,所以要向中钢学习提升我们的国际化水平。”

紧接着,在深入学习之后,2015年9月16日,敬业集团对于国际化业务进一步展开布局,李赶坡提出,走向国际化是敬业的战略转移,必须树立国际化思想,先敢于走向国际化市场,直至善于走向国际化市场。

于是,既出于形势所迫,又出于战略考虑,国际化开始被敬业集团提升至当时最重要的企业战略。

敬业集团董事长李赶坡

2015年9月25日,敬业集团召开全体干部大会,宣贯国际化战略。在这场名为“做大做强敬业事业实现敬业国际化”的会议上,李赶坡特意亲自撰写了讲话稿,明确指出“敬业国际化是敬业二次创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场任务艰巨的攻坚战”—因为这关乎生死存亡。

李赶坡写道:“敬业国际化是非走不可的道路,否则就得死。国际化是我们度过危机的主要措施之一,两万敬业人辛辛苦苦创建的1200万吨钢铁企业必须要生存下去,而且要永存下去,除了成本控制、循环经济、品种开发、多元化发展外,一条主要的道路就是实现敬业国际化,为敬业找出一条活路。”

李赶坡认为,应该充分看到敬业国际化的优势,坚定不移走出去:“第一,中国过剩的产品,在落后国家还很紧缺。全球发展很不平衡,先进国家钢材用量在20世纪70年代已到顶峰,现在已经大大缩减。而中国钢材用量刚到顶峰,在逐年减少。南美、非洲、中东等国家的钢材用量还在上升,是我们寻找占领的市场。第二,占有市场范围越大,销量和价格的稳定性越强。中国钢材价格受政府政策影响太大,忽高忽低。走向国际市场,占有市场范围大了,销量和价格都会稳定许多。第三,产品销售范围越大,价格挑选余地越大,容易卖上好价钱。第四,要积极地去看待敬业产品出口的劣势。敬业离港口距离远,陆地运费大是敬业产品出口的唯一劣势。在全球远距离销售,运费大了会淡化敬业的劣势。第五,如果敬业的产品不出口,只坚守国内一块阵地,市场萎缩,用量减少,我们只能拼个鱼死网破,永远不会是胜者。”

“我们要以最大的决心动员各种力量,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实现敬业国际化,使敬业占有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增加利润空间,永续发展。”在李赶坡的动员下,敬业集团高管团队经过周密谋划,提出了扬长避短的“一近一远”战略,即出口国际市场挑选“运距远、运费高”的国家,加大运费占比,减弱敬业到港口陆地运费的比例。

李赶坡当时要求,对海外市场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找出敬业的优势区域,然后定点布局。他直觉地认为,东南亚是敬业的劣势区域,要选择美洲、非洲这些远的地方出口,这样100元的陆地运费差距就会淡化。他觉得,美洲应该是首选,因为国家大、人口多,并且经济发展比较快,其次是非洲。

“特种部队”:集结、培训、出征

李赶坡总是想好了策略才会出击,并且出击了就是“大干一场”,也就是众多敬业员工口中的“排山倒海之势”。

要想转型,首先人要有变化。招兵买马组建出口队伍的工作随即展开,从内挑选业务骨干,从外招收语言专业人才。

当时,李赶坡对出口团队提出三点“不近人情”的要求:第一,销售总公司高管带头走向海外市场,去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第二,人人要学会全套国际生意流程,迅速学会做外贸货单;第三,迅速学会所在国日常用语,学会基础常用英语,三个月后考试。

“真是雷厉风行!那时候执行的是‘一远一近’战略,所以我们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直接去非洲、去南美进行布局。”李慧明承担起了组建、培训出口团队的重任。他印象中很多人连护照都没有,就被紧急抽调到北京去培训。“因为当时直销业务已经很成功了,就把销售公司里边表现最好的业务人员抽调出来,先不管会不会英语,但必须要懂业务,必须是销售尖子。然后就进行分组,开始布局,进行区域分配。”

外贸团队在组织架构上,就像一个“特种部队”,不隶属于敬业集团销售公司,直接由李慧明进行管理,由此可见李赶坡当时对于外贸业务的重视。

在北京总部基地敬业集团的驻京办事处,在等待护照办理、签证等手续期间,敬业集团对外贸团队进行了各式各样的“集训”。“喊各种口号,然后进行体能集训,在山顶上开会,搞各种各样的活动,就是让大家亢奋起来,让大家意志坚定,让大家对去施展抱负。”李慧明说,除了精神激励,敬业集团加大了对外贸团队的物质奖励,将团队员工的底薪大幅提升。

马利江作为“直销精英”,也被抽调到了这一“特种部队”,他自此有了一个被经常称呼的英文名字“JASON”。“在北京总部基地,每个人起一个英文名字,互相称呼。大家就是自由组队,商量谁和谁去哪里,不满意的再协调。其实之前也不知道海外市场到底哪个国家的需求量大,就在网上查。每个人还发了一本厚厚的《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学习。”。

“当时所有业务人员几乎都不懂国际贸易知识,于是紧急找来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同时也补充了一定的专业人才。当时做国际化,挺像‘土老帽’进城的。”李慧明话锋一转,接着说,“但每位员工都很努力,自学能力也强,很快就能上手。敬业员工就是有着超强的执行力,国际化目标锁定后,我们就能采取各种办法让它变成现实。初心所向,使命必达。”

经过短期集训,70人的外贸队伍开始“出征”,他们分别被派往南美、南非、中东、东南亚等国家。

“外贸团队如此大范围的铺开,我们肯定是第一家。别的企业有的是去国外出差,或者零星设置一个办事处,没有这么大范围,这么大气势的。”马利江说,“当时网络也不发达,到了国外都不会订酒店,好多人是第一次坐飞机。我去了越南发现当地会英语的人也不多,打出租车给司机看地址,到了地方后他们不看计价器,要好几倍的钱,要不然他就不给你行李。当时大家第一次出门,几乎都吃过这样的亏。”马利江说。

困难可以想象。饮食不适应,水土不服,语言不通,非洲等地的疾病也不少,这都考验着每一位外贸人员。很多员工都没有出过国,甚至找不到吃饭的地方,下了飞机都不知道去哪里住宿。在国外机场也不会办手续……

果然,畏难情绪开始零星出现。

当时因为情况紧急办理不了商务签证,多数员工只能隔几个月就回来,而部分员工一旦回国就不情愿再出去了,毕竟去的都是艰苦的地方,远没有家乡生活安逸。

此时,李赶坡首次提出了“打出去,冲上去,永争第一”的口号,这一口号一直延续至今,并被所有敬业员工反复提及。“当时推进的难度很大,然后通过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帮助大家转变思想,录制了很多视频,让大家感到参加这个团队就跟光荣参军一样。”李慧明说。

刚开始,碰壁是必然的,仅外贸团队的负责人,就换了好几任,第一任总经理英语也不熟练,开展工作自然阻力重重。直至李慧明从日钢挖来了现任敬业集团副总王耀申,情况才有所好转。

一段时间后,外贸团队都办理了商务签证,敬业集团也制定了很多人性化的政策,确保外贸人员在外专心努力打拼。比如,可以带一名家属同去海外,同时可以每半年回国休假一次。

李慧明当时要求,每次必须统计有多少员工在国外,哪怕暂时不开展工作,也必须在国外待着。

在敬业集团全球营销中心,笔者就看到一个展板上摆满了印有外贸员工照片和姓名的卡片,正面显示是在岗,翻过去则意思目前在海外,整个工作状态一目了然。(未完待续)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