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正道》:变革淘英雄、求兴育长青

《变革正道》:变革淘英雄、求兴育长青
2023年05月25日 18:24 中外管理

文:杨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在 MBA 或者高层管理教育项目中,与变革有关内容的教学通常会安排在比较靠后的阶段。这样就能够将之前按学科或者管理职能拆分到各门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在后期推动战略与组织变革的师生探讨中进行“总成”似的操练。英文用词叫capstone,中文常直译作“顶石”,变革(再之前常常是战略)就常被作为 MBA 或者高层管理教育的“顶石课”,也顺带检验一下学员是否“学成文武艺”,可以“下山闯江湖”了。

之所以用变革来检验学员学习的成色,是因为变革知识的综合性、全局性。从对学员的本领要求看,真的是要“软硬”兼施。例如,并购、重组既要能从财务、治理的角度做方案,还要从组织和人的角度推动方案落地,既得有理性分析,还得有利益洞察、文化透视。变革的案例经常可以分成几个,不同学科的老师分别带着讨论、深研,又聚合在一起决策、定夺。目标正确的事儿就能顺利变成现实吗?恐怕还得再经受八十一难。

而变革又实在是关乎利害,且分化巨大。如果说做研究得结论要考虑所谓的“幸存者偏差”之类的效应,甚至可以断言,所有你看到的有过些许历史的企业,都是经历若干变革后的幸存者。而令人叹息“转头空”的失败或者衰落,又往往可以归咎到推动变革之败,或逃避变革而衰。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商业史专家理查德·泰德罗(Richard S. Tedlow)认为,任何一个商人如果想成为伟大的企业家,就必须对变革持开放的态度,重新创造出超预期的创新,这是商业世界的一个基本规则。

就像领导力从组织行为学中被单独拎出来,聚焦成为一个关注方向一样,变革也在近 20 年间从组织、战略、创新里面的一个构成单元,一跃成了商业杂志和管理教育中的焦点领域之一。以各种面向产业界、实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的《管理评论》《商业评论》杂志为例,每年都少不了做一期“变革”专题,变革成败通常是杂志的封面文章,变革英雄也会给予年度

企业家标签的赞誉。

今天,我们身处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的数字化时代,变革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企业如何快速高效地推行变革?当下,学术界对变革方面的可靠研究,其实一直是严重不足的。变革理论,或者说对变革的总结、提炼、抽象、概括,一直滞后于商业实践,各种诠释解读,还不能够较为科学地“得证”。也就是在这样的(实践的)蓬勃与(理论的)饥渴中,人们从一些代表性的作者身上汲取着智慧,接受其启发,应用到实际,以行动求索。

这些作者中,首屈一指的,应该是约翰·科特教授。变革的学问绕不开他—不是说要故意躲开他,只是说明他对于变革这个领域的贡献之重要,有着某种奠基的性质。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和一整套框架、体系,近 20 年来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管理研究和企业实践。他常被媒体报道冠以“变革大师”的名号,他大概不会领受—不管是企业家还是管理学者,大师的头衔更像是个“诅咒”,恰似科特教授自己无数次说过的“自满阻止变革,终将导致衰亡”,改变是社会的常态,改进是商业的铁律。

作为作者,科特教授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和他的团队发布一个他的变革思想体系的“升级版”,将他们从实践中总结、研究、发现的最新成果发布出来。值得一提的是,科特教授的新书问世,大多都会高居畅销榜单,更是年度最佳管理类书籍的常客。定位也很清楚,躬身入世的科特教授所写的这些书,越来越倾向于面向企业界以及更大范围的实践中的各类组织,以期塑造领导者的变革头脑,丰富各类组织的变革工具箱。

而之所以会有这本书,科特教授在书中说,最重要的原因是受到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脑科学重大新发现的影响,让他们敏锐地抓住对求生和求兴这两种驱动力的脑科学研究,来解释组织成员抵制或是促进变革的行为逻辑。作为畅销书作者,确有其慧眼妙笔,“求生”与“求兴”这对概念,非常抓人,穿透力强,贯穿全书,相信会成为“变革八步”“冰山在融化”和“紧迫感”后的出圈大杀器。当然,书中也进一步阐发了他在《变革加速器》中提出的双元驱动组织等概念,将它们归纳、融入体系中,这也是科特教授的经典风格:与时俱进的同

时,保持与前承继;其命维新的同时,注重一以贯之。他每一本新书,确实都在迭代升级。

变革,其实是个共性的统称,涵盖了企业和组织从旧状态到新状态的各种系统性变化。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没有泛泛谈变革,而是分类阐述各类组织正在实践的七种主要变革模式,每一种都从失败和挫折的实际企业案例(很多是科特教授的客户)来具体解析问题和症结所在,也有些企业是因为做对了什么又让变革回到正轨,加速前进;当然也有企业永远失去了这种可能,付出了令人叹息的代价。七种变革模式分述,但都不离其宗,精准对应到了第 2 章所阐述的“变革新兴科学”的三大体系中,尤其是将“求生”与“求兴”的辨析、拆解,忠实地贯穿于每个例证中,武装你的头脑,磨亮你的透镜。

这七种变革,分别涉及战略规划、数字化转型、重组、文化变革、兼并收购、敏捷方法,以及人们越来越关心的各种社会行动。每论述一种,都先解析实践中“传统”或“常见”的做法所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弯路和误区,激发阅读者的问题意识,把自己摆进去,沉浸于各类变革的探索之中。譬如战略规划的“总部里转圈圈”,太过强调数据与分析,而无法应对不确定性与速度的挑战;数字化转型只关注技术,不能应对转型带给人们的焦虑,数字化与业务单元没有进行组织整合;业务重组对信任、注意力、士气和个人生产力的抑制;以及社会行动中的雷声大雨点小,久久不见其功,等等。相信其中不少内容一定会让饱受其苦的你颇多共鸣。

科特教授为什么要细写这么多种变革方法?一方面是对“变革新科学”做更有力的论证,证明给(特别是有理论好奇心的)你看,虽然变革种类不同,但殊途同归,毛病和解法呈现共性。另一个原因,则是方便实践者对号入座。如果你很忙,更期待的是指导,想要上手解决自己眼前的变革问题,那么这七种变革就不必逐一细读—从节约读者时间的角度出发,作者特别提出,第二部分完全可以直接开读你最关心的那一章。这七章的写作是并列而非递进的关系。所以,如果你在通读这部分时感受到了有些重复、多次强调,那是因为这部分的写作设计,就是要保证七章各自完整。

特别想要推荐大家品读的,是本书的第 10 章。就像明茨伯格的书名用了进行时的 Managing 一书,是对他几十年前最早的论文《管理者的工作:传说与事实》的回响与升华一样,科特教授这里又一次让我们回想起了 What Leaders Really Do这篇精彩文章中的“领导即变革”。

如果你碰巧是领导力教育方向,是我的同行,这一章很适合作为你的组织与领导力课程的延伸素材。与之前不同,此次更有时代新意的升华,突出了“人人发挥领导力”的坚定信仰,这出现在变革的讨论中,意义尤深。

尽管领导力书籍和变革案例中充满着卓越的、英雄般的伟大领导者和他们影响深远的决策的故事,但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绝不可能依靠少数伟人、拍板决策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更行之有效也更有进步意义的做法是—更多人发挥更大的领导力,这才是建设成功组织与繁荣社会的正道。

这不由让我们想起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中的妙喻:理想中的组织方式,可以用一个抓着一大把气球的人来作比喻,每个气球(组织成员、组织的组成单元)都有自己的活力、上升力—这是创新力,也是领导力。这个比喻与我们熟悉的树状图相比,是跃跃求兴,还是惴惴求生,组织有着截然不同的力量走向未来图景。

更多人发挥更大的领导力,暗含着三层意思:其一,领导力应当更普遍地成为普通人、职场人日常事(课业)当中的基本功,这不仅是应然而且完全可能实然;其二,更多人发挥更大的领导力,既是复杂快变紊态形势下推进变革、收获成功的保证,同时也可以认为是经历变革对于组织的重要产出,是变革过程本身对组织活力、创新力的贡献;其三,人的成长必须得在事上磨,变革正是让领导者得到深度锻炼和加速成长的绝佳熔炉。

第 10 章也再次紧扣在第二部分七个章节反复奏鸣的“求生”与“求兴”乐章,系统地提出了“舒缓过度的求生反应,激活休眠的求兴频道”的五条建议。求兴,才能鼓励更多人发挥更大的领导力,才能让组织中的主人担当、主动积极、创新创造得到较为充分的激活与发挥。对此,我有个阅读建议就是,针对你本人,结合你的实际情况,全面评估当前你在求生和求兴两个频道上的表现水平,包括向周围的同事或朋友征询反馈,深入地理解自己求生反应的触发因素,以及这些触发与提示(prompt)是如何影响你的领导力发挥和创造与贡献行为的;从行为设计的角度,建立切换你的求兴频道的日常习惯,让好奇心、想象力与创造性能滋养你的每一天。

创业常被看作“九死一生”,变革之于大型组织,虽然不是短期可见的生死,未达目的的偃旗息鼓绝非少数。尽管书中有不少例子是与作者在科特国际咨询公司的咨询工作有关,但书中还是以严肃的笔调和真实的案例(部分案例隐名),让读者们充分意识到了变革的复杂性、挑战的高难度,组织因此所承受的高风险。即使某些例子貌似有了满意的结局(happy ending)—事实上,企业经营哪里有什么结局可言,永远在路上、总是进行时—也还是且慢鼓掌,风物长宜放眼量,辨材须待七年期。以“变革淘英雄”作为题目,文眼是“淘”字,而不是英雄;那些变革英雄的标签能贴多久,着实说不准。尤其是很多变革,短期、二三年甚至五六年的成效,以可衡量的目标、指标来打量虽说亮眼,但时间一久或是遭遇大难后再回首,常能发现当初埋下甚至与之并生的重重隐患。

但在认清这些真相的同时,仍然要坚定地、科学地拥抱变革,因为这是组织“活下来”并实现真正的成长,人与组织获得生的赓续与兴的繁荣之必需。尤其是当下,变革不是偶发的十年廿载一遇,没有谁还能笃信可以安然度过一个风平浪静的职业生涯;在这个时代,变革是新常态,持续地以各种样貌在组织中高频次发生;领导变革,不是组织高管的特有挑战和专属本领,而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基本功。每位职场人士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思考如何应对变化。在这个意义上说,《变革正道》不是少数领导者借鉴指导实践的商业管理书籍,而是真的会让更多人开卷受益,在变革中探寻求兴的正道。

在 2022 年国内疫情的起起伏伏中,徐中博士与我一起学习和翻译,从他身上我持续地感佩到浓烈的求兴精神,与他的互动是我的一个有效的 prompt;最后的推敲订正是在岁末年初,科特教授长期耕耘的坚持精神与书中洋溢着的理性与积极的情绪,也砥砺和鼓舞着“过阳”中的我们。

“昨夜的潮汐,今晨已褪去;归来的渔民,叫卖着刚刚经历的风雨。”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步履不停的变革弄潮儿,惟“愿那海风再起”。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