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走马观花,他们周密部署,这家行业龙头怎样去海外学标杆?

别人走马观花,他们周密部署,这家行业龙头怎样去海外学标杆?
2024年06月17日 09:53 中外管理杂志

就是靠着这一张张“素描”,一次次追问,一次次充电,他们主动自觉地与全球行业标杆比照、学习,努力地缩小着公司与国际顶尖企业的差距。他们当时就坚信,有梦想就会有未来,总有一天,他们将与这些企业并肩前行。

作者:中外管理传媒辛国奇 任慧媛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传媒出品《迈向工业文明——太平洋精锻30年成长启示录》

为何它对“太平洋”敞开大门

在叶先生(海外华侨,太平洋精锻投资人)的支持下,始终保持着强烈求知欲的夏汉关,几乎每年都会带队去日本同行处参观交流,每次去都能看到精锻产业在日本的最新变化。在此过程中,日本“你期待”公司给了“太平洋”团队很大的帮助。

通过“你期待”公司的介绍,夏汉关(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团队得以接触到了很多日本同行。在参观过程中,夏汉关和团队对日本汽车行业的发达程度印象深刻。“我们觉得,通过了解日本同行正在开发的新产品和技术,可以为公司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运作模式、产品开发流程,我们最后都消化吸收,为我所用。”

然而,现实可不像夏汉关所说的那般“轻描淡写”。

“你去看看这个设备在什么位置”,“他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你来盯一下”,“这个工艺很复杂,不让拍照的话,问问他们的工人”......

日本京都地区京田边市的一个小旅馆里,几个人正在“密谋”。

这是1994年,夏汉关带着几位骨干,前去“你期待”公司交流的前一晚,他带领大家做的功课。当时,每参观一家企业前,“太平洋”团队都会这样进行充分讨论,设立明确的目标,然后制定详细的分工计划——他们知道,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家企业,才能在每次交流中取得最大的收益。

第二天,夏汉关找准目标,绕开专门设置的参观通道,来到了一台设备前,拿着手里提前准备好的笔记本,照着画了起来——不让拍照,这也是无奈之举。

随后,他又比划着与工人交流了一番。

“你期待”公司的主管看到这一幕,先是摇摇头,后又笑了笑。原来,夏汉关这么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为了确保企业的机密信息和生产工艺不被外泄,许多企业都会刷出一个“绿底黄边”的参观通道,旁边的黄线,就像交规中的“双黄线”一样,禁止参观者穿越。

然而,对于夏汉关这样的好学者来说,这些措施并不能阻挡他们学习和探索的步伐。“别人走马观花,我们恨不得拿起显微镜仔细看。无论是设备的型号,还是模具的制造加工流程,我们都会逐一刨根问底,生怕遗漏任何重要的细节。”赵红军(太平洋精锻副总经理)说。

也许是受到了夏汉关等人勤奋精神的感染,“你期待”公司社长田中先生并没有制止这种“越线”行为,甚至提出可以对“太平洋”团队完全开放。“你期待”公司有一个精密模具车间,一般外人来不会发现这个地方,而田中先生专门带夏汉关等人前去参观。

“当时他们就经常近距离观察机器,田中先生说,‘太平洋’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不必干涉。‘太平洋’团队特别爱学习,因此田中先生也很赏识他们。”在一旁陪同的杨国彬(“你期待”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对此印象深刻。

“田中先生的眼光独到、长远,他当时认为,如果不与我们合作,长远来看对他们是不利的。因此,他一直主张与我们保持沟通,同时认为‘太平洋’的发展势不可挡,我们不从这儿学会,迟早也会从其他地方学会。”夏汉关回忆说,“所以,只要我们去交流,社长和管理层都会亲自出面,非常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而且,只有‘太平洋’团队可以在他们那里全方位地参观。”

当时夏汉关带团队去,都是杨国彬接待,他还原了田中先生的想法:“田中先生有着前瞻性的思维,他有一个理念,就是你能学到的东西,对我来说就不是最先进的了,你可以跟着我学,我在前面继续往前闯、往前冲,大家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田中先生对中国市场还是很感兴趣的,与单笔交易相比,他似乎更希望培养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比如‘太平洋’在未来发展壮大后,只要双方保持紧密的合作,那么‘太平洋’对产品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自然会购买更多的产品。”

甚至,田中先生还邀请夏汉关每年带团队多来几次,并说公司想发展就不要闭门造车,要走出来多看看。同时在交流学习方面要舍得投入,学习费用与旅游相比,并不会高出太多。

在这种“优待”下,夏汉关与团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后期甚至每个季度都要去一次日本。

杨国彬发现,每次夏汉关都要求学习一些新的内容。“每次都不一样,比如刚开始是模具工艺设计方面,后来就是模具的制造加工,再到后面就越来越细了。”

在居酒屋微醺后,田中先生还推心置腹地告诉夏汉关:做供应,一定要把客户分散开来,如此才能降低风险。“田中先生当时把自己的经营理念给夏总灌输了不少。比如说,不能只抱着丰田、日产或者本田这些大客户的大腿,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将多家车企都发展成自己的客户,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问题。”这些话,杨国彬当时都翻译过,因此记忆犹新。

在后来太平洋精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些理念的影子。

为何“你期待”公司不惧怕“培养徒弟饿死师傅”或者“引狼入室”?为何田中先生会有这种常人不具备的胸襟?因为他相信,培育一个未来不断成长的客户,实际上就是在培养潜在市场,这种共生共存共赢的理念,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值得学习和借鉴。

在这个互惠互利的生态圈里,优秀者催促着后来者成长,当后来者进步后,他们也能从中有相应的收益。显然,田中先生看到了这种生态背后的长远利益,他的胸怀和远见,使得他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去思考问题。

在中国企业界,确实有不少人还停留在“以我为主”的思维模式,忽视了与后来者之间的共赢关系,甚至为了竞争打得“你死我活”。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这种思维方式已经不再适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学会与他人共同成长。

独特的学习方法论

然而,像“你期待”这样的公司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公司是不可能让你去随意“越过黄线”的。

但极其珍贵的交流机会,显然每次都得牢牢抓住,多次和夏汉关一同外出交流的中国锻压协会秘书长张金,就曾经给他出了一招:每次参观的时候带上一个夹板,把车间的布局、关键设备、产品特征等都画下来,这样一来,既能避免离开现场后遗忘重要信息,又能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太平洋”团队每次外出学习,多则10人,少则5人,他们非常注重团队间的交流与学习,而不是个人的互动,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个人的学习偏差而导致整个团队走弯路。

在海外学习时,夏汉关要求每位成员记录下他们所看到的一切。回到酒店后,每个人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先整理好笔记,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进行讨论。如果发现团队成员的记录内容有出入,第二天去学习时就会重新审视,看看是否能找到一致的观点。回国后,团队成员会把海外交流的经验做大范围的分享,让更多的员工了解学习成果,并达到思想、认知的统一。

此外,如果第一次出国有搞不清楚的问题,他们会在第二次出国时带着这些问题再去学习,并在出发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每年去哪个国家,派哪些人去,我们都是提前规划好的。同时,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和资金,我们往往会兵分多路,之后再集体分享。比如在2005年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等18届国际锻造会议上,日本锻造协会安排了5条参观路线,其他公司通常只选择其中一条。而我们5条线路都报名了,虽然可能要多花一些费用,但这样可以确保我们全面了解这5条路线的所有信息。最后,我们一共参观了20多个工厂。如此一来,我们就相当于深入了解了20个同行的情况,从而找出我们的劣势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赵红军如是说。

对于一些“迷茫”“困惑”,或者对方不愿透露的问题,夏汉关还有一招,那就是跨国界分别对话。“比如,当我们和日本企业交流时,出现一些不理解的地方,我们就再去问德国企业。反过来,我们理解一些了,这时候再去问日本企业,他们可能就会更全面地进行分享了。这就是我们的学习方式,也是我们能够不断进步的关键所在。”

“对于学习培训,我们一直不惜成本。我们已经形成了定期、常态化的海外交流机制,所有关键部门都会参与其中,这对公司的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赵红军说。

“我们坚持对标这些优秀的行业标杆,以此为参照,寻找自身的不足,相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必定能够取得突破。”夏汉关说,“我们是行业里对外交流最为频繁的一家企业,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自我封闭。我们参访过全球同行业至少70家优秀企业,还有一大批全球机床行业的领先企业,包括日本丰田锻造、蒂森克虏伯、GKN德国锻造、美国AAM等。我个人参观交流过的世界级优秀企业,至少在60个以上。”

而在杨国彬眼里,夏汉关是一个极为勤奋好学的人,几乎没有节假日。“我觉得他对学习充满了热情,同时精力充沛,他每天都工作很长时间,但不知疲倦。我们一起出差的时候,他基本上都会拿着一本书,或者阅读各种各样的文章。我感觉他基本上没有闲暇的时候,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就是靠着这一张张“素描”,一次次追问,一次次充电,“太平洋”团队主动自觉地与全球行业标杆比照、学习,努力地缩小着公司与国际顶尖企业的差距。他们当时就坚信,有梦想就会有未来,总有一天,他们将与这些企业并肩前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