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匠铺子”到“世界锚链大王”,这家隐形冠军究竟做对了什么?

从“铁匠铺子”到“世界锚链大王”,这家隐形冠军究竟做对了什么?
2025年02月17日 09:27 中外管理杂志

从一开始,亚星锚链就在抢占制高点,做难而正确的事。所谓做难事必有所得,挑难事必有所为,这便是难事背后的价值。

文:中外管理传媒 任慧媛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之上,狂风怒号,巨浪滔天,海面呈现出一片动荡不安的景象。那么,船舶、航母以及各类工程装备为何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安然无恙呢?

这背后的关键,在于水下的一个重要组件——锚链。

锚链的一端稳固地系在船头,另一端则深深插入海床之中。它凭借自身的重量以及与海底产生的摩擦力,将船只牢牢固定在海面上。可别小瞧了这看似普通的铁链子,其作用不容小觑。无论是海上风电项目、深海科研探索、海上能源钻探作业,还是海洋船舶的正常航行,都离不开它的支撑,它就如同船舶的“手刹”一般,在关键时刻发挥着“定乾坤”的重要作用。

然而,要制作出一条优质精良的锚链并非易事。由于锚链是由众多环节紧密相连而成,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必须全身心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生产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整个链条出现问题,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过,在行业中也不乏佼佼者,他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将锚链做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在中外管理传媒发起的第六届“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中,江苏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星锚链”)凭借其过硬的实力,荣获“中国造隐形冠军”这一殊荣。

亚星锚链能够获此殊荣,可谓实至名归:

世界船舶最高质量、超级豪华巨型游轮“玛丽王后2号”和“海洋自由号”上的锚链,来自亚星;

马士基船运、韩国现代、日本三菱、美国SBM、荷兰壳牌等国际顶级公司的锚链,也来自亚星;

2011年,13级台风“梅花”强势来袭,中国自主设计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却在疾风中稳如泰山,背后就是靠着亚星锚链的12根R5级系泊链“定”住了乾坤;

2021年,亚星锚链R6级系泊链被应用于中国新一代中深水海洋钻井平台建设,被称为是国之重器的“生命链”;

……

不仅如此,全球前三大造船国的锚链业务被亚星大范围包揽,放眼全球市场,亚星锚链所占份额超过60%,在国内船用链条市场的占有率更是高达70%以上。如今,亚星锚链已然成为锚链、系泊链行业的全球领军企业,并且正积极进军深海、深井等高端能源领域。

这期间,亚星锚链究竟做对了什么?

“亚洲之星”,困境中绽放

亚星锚链的前身为1981年创立的江苏靖江新民锚链厂,这是一家村办企业。起初,新民锚链厂主要生产港口起重机用的吊链。然而,当时的锚链加工基本依赖手工制作,属于较为初级和低端的产业。由于是手工焊接,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在上海港试用时一度发生链条断裂事故,甚至将地面砸出了一个大坑。这一事件“唤醒”了时任厂长陶安祥的质量意识,他下定决心要提升产品品质。

当时,陶安祥了解到靖江已有造船厂,便前去请教,这才得知锚链还有国家技术标准。按照造船厂的指点,陶安祥给北京某研究所写了一封挂号信求助。不久后,他真的收到了北京寄来的锚链国家技术标准资料。于是,陶安祥带领大伙儿按照“国标”研发改进产品,并在1985年获得了国家船用锚链生产许可证。

尽管有了资质,但新民锚链厂的产品质量仍然缺乏竞争力。陶安祥意识到,要想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就必须实现标准化生产,于是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操作迫在眉睫。1993年,经过多方筹措,陶安祥凑齐了1000余万元,为厂里安装了第一条机械化生产线。不久后,第二条机械化生产线也投入使用。两条机械化生产线成功投产后,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由此整个锚链厂实现了第一次转型升级。

然而,就在陶安祥满怀信心地准备带领团队大干一场时,却迎来了当头一棒。当时,新民锚链厂的主要客户是国有造船企业,但这些客户却出台了规定,只采购下属配套企业生产的锚链。这意味着,作为民营小厂的非国营配套企业几乎没有了活路。

厂里设备才升级,有那么好的产品,却寻不到买家,陶安祥心有不甘。同时全厂的人都在“等米下锅”,陶安祥又责无旁贷。思虑一番之后,他心一横,决定远赴重洋,到新加坡另寻出路。

然而,要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并非易事。当时,“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尚未受到广泛关注,甚至面临诸多质疑。经过了半个多月的辗转奔走,陶安祥遭到了无数的冷眼与碰壁,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过关的产品质量,他拿下了一笔高达80万美元的订单。

所谓山不转水转,东方不亮西方亮,锚链厂,绝处逢生了!这也成为亚星锚链走向国际市场的起点,并为后来成为全球五大石油公司的核心供货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9年,锚链厂完成股份制改造,以商标“亚星”为名,正式更名为“江苏亚星锚链有限公司”,陶安祥多方集资,认购了65.96%的股份,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亚星”,取“亚洲之星”之意。从此,锚链厂开始奔向“亚洲之星”的征途。

偏向虎山行!

事实证明,这条征途前途无量。转制之后的亚星,由于企业机制更加灵活,当年就实现了盈利。之后,随着新千年的到来,各行各业都迎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代,亚星锚链的订单一度多到接到手软。

然而,同一时期的马鞍山锚链厂却已经资不抵债,没有生产任务可做。马鞍山锚链厂厂长主动登门,请求帮亚星加工产品。之后经过权衡商讨,亚星锚链(马鞍山)有限公司于2000年成立,亚星锚链出资占其注册资本的60%,2016年又收购了剩余的股份。如虎添翼的亚星锚链很快就确定了自己在世界船用锚链领域的龙头地位。

就在大伙儿以饱满热情而一往无前时,作为亚星掌舵者的陶安详却未雨绸缪,及时调整了船头——将产品开发重心转向技术门槛高、风险系数大的海洋石油平台系泊链领域。

所谓系泊链,就是维系海上工程装备的链子,比如一个海上半潜式钻井平台,面积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要大,自重就有30000多吨,承重量10多万吨。要拴住这么一个大家伙,就得靠系泊链。

作为领导者,陶安祥自有他审时度势的前瞻思维。当时,陶安祥笃定地判断,海洋时代已经到来,海上石油开采正从浅海向深海发展,但在海洋装备制造业,当时的中国企业仍以中低端制造为主,产业链高端仍然被西方企业控制。亚星的船用锚链虽然做到了全世界第一,但如果不做石油平台系泊链,就是“大而不强”。

反观欧洲企业,2003年,西班牙维西南厂与亚星锚链规模同样是年产5万吨,但其产品中,石油平台系泊链占到90%。另一家瑞典企业虽然年产量只有3万吨,但生产的都是系泊链。

石油平台系泊链依据抗拉强度,可分为R3、R3S、R4、R4S、R5、R6等多个等级,等级越高,抗拉强度就越高,相同负荷条件下选用的链径也越小,相应的突破难度也就越大。

在陶安祥的推动下,亚星锚链从2002年就开始关注石油平台系泊链的产品标准,并对其生产技术进行研究论证。2003年,亚星锚链研发出R3系泊链,打破了欧美国家在这个领域的垄断地位,并成功拿到国际权威的挪威船级社(DNV)和美国船级社(ABS)的认可资格。随后,亚星锚链相继成功研发出R3S、R4以及R4S系列的产品,实现了从基础入门到逐步向国际领先水平迈进的跨越。

不过,对于当时国内市场迫切需要的“中国造”海洋系泊链,整个行业尚存在差距。2006年,中海油的石油钻井平台受台风影响,系泊链发生断裂,若从欧洲寻求厂家更换,至少需耗费一年半的时间,且对方还试图进行垄断与刁难。

何时才能使用自主研发的“中国造”?整个行业深感被动,然而,系泊链的生产门槛颇高,风险极大。其长度通常以千米计、重量以千吨计,成千上万个单环均需无缺陷,这对焊接、热处理等工艺是重大考验,生产装备也需从零开始。

要知道,亚星的同行历经12年尚未形成产业化,日本也有企业因生产系泊链遭遇质量索赔而被迫退出该领域。但这并未动摇陶安祥的决心,他深知只有攻克技术难度高的系泊链,才能摆脱“卡脖子”的被动局面,使中国企业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陶安祥毅然选择迎难而上,着手开展中海油系泊链的技术攻关。

正所谓人多力量大,亚星锚链联合了国内七家高校与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其中,上海大学负责氢脆拉伸试验,宝钢钢铁研究所提供锚链材料研究……仅用4个月,便修好了被台风“折”断的中海油石油钻井平台系泊链,为国家挽回上百亿元损失。

亚星锚链可谓做到了关键时刻不掉“链子”,不仅在系泊链领域成功打开突破口,开始崭露头角,也让以中海油为代表的众多国有企业认识到,无需远赴万里,身边的企业同样大有可为。

抢占制高点,掌握话语权

正是这一不掉“链子”的表现,使中海油对亚星锚链寄予了厚望,将自主设计生产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生产系泊链的任务交给了亚星锚链。

“海洋石油981”平台以南海100年一遇的风浪参数为设计条件,并采用200年一遇的风浪参数对平台的总强度和稳定性进行校核。这意味着系泊链需确保平台在遭遇17级超强台风等南海极端恶劣海况时,仍能高效安全作业。

这对亚星而言,既是方向,也是挑战。他们需研制出当时世界上强度最高、屈强比(钢材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值)小于等于0.92的R5级海洋工程系泊链。由于国际上没有成熟的技术用来学习借鉴,科研人员只能想办法自己突破——这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时,为了达到R5系泊链屈强比小于等于0.92的指标,在保证锚链强度的同时,又要确保其高韧性,科研人员每天进行十几个小时的实验,想尽各种办法。最终,在不加大锚链直径,让其本身强度变大这一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实现了产品的稳定性。

不只是技术、设计和装备需要逐一突破,就连原材料也要从零开始研发。当时亚星锚链联合钢厂一起,从材料成分的设计配比,到热处理分析,再到焊接工艺,全程参与,从无到有。

最终,亚星锚链依托自身的研发机构,自主研发出代表当今制链最高水平的R5超级高强度系泊链,一举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此技术30年的垄断,从而掌握了核心技术,为中国的深海石油开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14年,亚星锚链R5系泊链产品作为中海油“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是当年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个民营企业,一举奠定了国际领先地位。

2017年,由亚星公司牵头主持编制的世界上首个专门关于系泊链的国际标准ISO20438:《船舶与海洋技术——海洋系泊链》正式发布。这一标准的编制和发布,是中国企业在海工配套装备标准制定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意味着全球系泊链设计和生产都将执行中国标准,也标志着亚星在系泊链制造生产和技术研发上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牢牢地掌握了行业话语权。

做难事必有所得,挑难事必有所为

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亚星并不止步于“亚洲之星”,而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2013年,陶安祥的儿子陶兴从海外学成归来,正式加入亚星锚链,并于两年后接手海外销售业务。

陶兴深知,传承父辈创立的企业,不仅要守,更要创,守是“盾”,创才是“矛”。

2016年,陶兴带领团队接手研制R6级系泊链的任务,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成功实现了R6级系泊链的技术突破,用实际行动在中国海洋工程系泊链领域书写出了新的篇章。

R6级别高强度系泊链,其技术难度之大、性能要求之严苛,堪称业界之最。它不仅具备出色的耐海水腐蚀和应力腐蚀性能,更突破了国内外公认的海水中析氢脆化难题,成为了全球最高级别的海洋系泊链——亚星锚链也是目前全球唯一能生产此级别系泊链的企业。

2021年2月4日,亚星锚链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在公司的码头,全球首制的高强度R6级海洋系泊链装船启运,这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的CM-SD1000中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深蓝探索号”的重要部件已经准备就绪。此系泊链直径89毫米,由12根单根长度达2250米的链条组成,总重约4800吨,创下了新的纪录。

此次装船启运,不仅意味着R6级系泊链首次实现产业化应用,成为国之重器的“生命链”,更将亚星锚链的研发制造技术再一次推向了世界领先地位。

当时,亚星锚链正式宣布各个环节都实现了自主可控,整个系泊系统再没有“卡脖子”的技术了。在海洋系泊链领域,曾经被欧洲垄断的市场,如今被亚星锚链一分为二,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双寡头”局面。如果说船用锚链只是让亚星做大,那么海洋系泊链则真正让其变成了强者。

亚星锚链2023年年报显示,系泊链的毛利润高达41.59%,高于船用链及附件16个百分点。“全球唯二”的R6级生产商,为亚星筑造了极高的市场壁垒。从船用锚链到系泊链,陶安祥为亚星选的第二增长点,从现实来看,这条路走对了!

亚星始终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在R6的基础上,“T-120”深海锚桩,是亚星锚链的又一项行业首创。

在近海,把锚链固定到海床上,需要打桩。按照传统方法,在10米水深打一个传统的钢管桩,至少需要1-2天时间。亚星锚链研发出的“T-120”深海锚桩,利用锚桩自重带动锚链,将其直接沉入海床,无需另行打桩,最快只需10分钟就可完成,极大提升了作业效率和稳定性。

陶兴介绍说,在一艘普通商船上,锚链是核心零部件,但价值占比并不高,为3‰至6‰。然而,在海工平台领域,锚链与锚桩的价值占比显得尤为关键,其比例可高达1%至2%。在海上漂浮式风电项目中,锚链和锚桩更是核心材料,价值占比逾10%。

深海锚桩的创新之举,不仅显著降低了整个行业的安装成本,更为对成本极为敏感的中国海上漂浮式光电及风电产业开辟了全新的增长路径。

这些年,亚星锚链以强劲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赶超世界同行100年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国内外造船、航运、海洋工程三大领域公认的“世界锚链大王”。创新无止境,亚星还准备将锚链从“深海”向“陆地”延伸,致力于矿用链的研发与产业化,力求在“中国智造”领域再创佳绩。

步入亚星锚链的工厂车间,一句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做世界上最好的链条,做最受客户欢迎的供应商。”这是亚星的核心宗旨,是矢志不渝的信念,是一脉相承的使命,更是向全球市场的庄严宣告。

自创立之初,亚星锚链便立志抢占行业高地,勇于挑战艰难而正确的事业。所谓“做难事必有所得,挑难事必有所为”,这恰是难事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真谛。选择做难事,意味着设定更高远的目标,拒绝平庸,更意味着需付出更多努力,面对更多挫折与不确定性,勇于担当,迎难而上。正是在这样的磨砺中,方能不断突破自我,积累经验,最终实现真正的价值。

这正是亚星锚链能够从当初的一个“铁匠铺子”,一步步成为“隐形冠军”,乃至问鼎“世界锚链大王”的关键所在。

(注:部分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