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将消灭电商平台?华为前高管预言:未来购物只需一句话

AI将消灭电商平台?华为前高管预言:未来购物只需一句话
2025年03月24日 09:13 中外管理杂志

历史一再证明:技术淘汰的是工具,而人类则在不断进化。

文:中外管理传媒 任慧媛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管理解读:冉涛(“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评委、前华为全球招聘负责人、深圳百森咨询创始人)

有目共睹,技术革新从未像今天这样迅猛。

世界经济论坛(WEF)在其发布的《2025年未来职业报告》中表示,到2030年,全球约22%的工作岗位将受到AI的冲击。在没有AI(或机器)辅助的情况下,人类能够从事的行业占比将从2025年的47%大幅下降至2030年的33%。

与之相反,在没有人类辅助的情况下,AI能够完全胜任的行业占比将在同一时期从22%增加到34%。也就是说,AI将拥有比人类更多的工作机会。

文件整理、报告撰写及数学计算等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工作,已近乎完全被AI技术所取代,相关行业正逐步淘汰人类员工。

就在前不久,深圳福田区政务服务中心迎来了特殊的新同事——70名基于DeepSeek大模型开发的“AI数智员工”。这些无需工资、不交社保、永不摸鱼的数字化公务员,正以惊人的效率重塑政务服务。

于是,一场关于AI与人类就业的辩论正从学术殿堂蔓延至市井街巷。麦肯锡预测的3亿-8亿岗位自动化危机尚未到来,焦虑的涟漪却已然在职场扩散。

对此,前华为全球招聘负责人、深圳百森咨询创始人冉涛在接受中外管理传媒专访时却理智直言:“AI现在虽然很热闹,但应用还比较浅显。”

赋能or取代?

在实际工作中,AI提升了搜索效率,的确对一些岗位带来了影响,尤其是AI的文本校对和信息搜集能力,对事务性文员岗位和秘书工作冲击比较大。就像数码相机终结了柯达的胶片帝国,AI正在肢解传统文秘服务的生存空间。

“只不过,AI现在虽然热闹,但应用还比较浅显,搜集完信息之后做分析,还是需要人来判断,这个时候AI就很难替代人。”冉涛谈道,比如对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演变规律进行总结,AI的一番“搜、读、算、写”操作绝对比人强,但如果让它预测未来10年的经济形势,它对于人类还是甘拜下风的。

“这是因为AI的训练是基于模型的逻辑,解决的是逻辑思维的连续性,通过算法进行推理。而人的思维是跳跃而非线性的,解决的是概念思维的跨越性。就像相对论对于万有引力的升级,AI从逻辑上是无论如何也推导不出来的。”冉涛表示。

大模型往往依赖已有数据学习和推理,缺乏真正的洞察力,而人类最珍贵的便是灵光乍现、顿悟中迸发思想的火花。

冉涛进一步分析认为,人工智能的搜索功能将实现普及,因其主要涉及单向知识输出。但到了操作执行层面,AI仍面临很大挑战,现在的AI机器人只是翻个跟头跳个舞,还很初级。比如,我们希望保姆机器人能够同时具备看护老人、烹饪及维修等多项技能,但目前这一目标尚未实现。且不说智能驾驶领域,仅司机功能的整合就已耗时良久,更遑论其他行业,每个领域的AI应用都需要时间进行训练和优化。

因此,短期内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有限,真正的AI应是赋能人类、提升效率的工具。换言之,AI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工具,更是合作伙伴。领英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仅有4%的企业高管会因AI影响而考虑裁员,更多企业则聚焦于帮助员工掌握AI技术,以充分激发人的潜能,为组织创造更大价值。

此外,当前AI所依赖的数据基础尚不稳固,提供的内容无法确保无误,误判、偏差及不实反馈时有发生,需人工干预修正。同时,AI还面临造假、诈骗等风险,其普及应用仍需解决规范化与伦理问题。

超大机遇,正在涌现

当AI信息搜集层面升级至业务处理层面,将开启一扇全新的窗口。谈及未来应用,冉涛所描绘的场景极具颠覆性:当下的电商平台犹如拨号上网时代的门户网站,而在未来3-5年,AI或将如同“今日头条”对门户网站的冲击一般,引发一场商业渠道的革命。

在冉涛构想的场景中,类似短视频上的电商,未来AI亦会出现此类应用,从而实现巨大交易入口的切换。例如,当用户向AI表达购买机票的需求时,它会依据用户的出行习惯、旅程喜好形成指令,驱动其直接前往官网完成交易,如此一来,线上票务公司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再比如,当用户对智能终端说出“布置新中式客厅,预算10万元”时,AI会即刻调用建筑CAD模型、家装趋势数据库、全网供应链信息,以及用户的户型图、消费记录和兴趣爱好等,瞬间生成10套方案并完成跨平台比价下单。届时,消费者不会在意商品源自天猫还是抖音,恰似如今无人记得浏览器地址栏的内容。“今日头条”让信息门户网站失去存在感,未来电商平台或许也将不复存在。

当人工智能实现整合,那些越标准的形式可能越容易被取代。这场始于算法的革命,正悄然掀起一场具有颠覆性的消费范式转移。

此外,研究华为智能驾驶系统加持的问界M9会发现,它已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一个智能应用平台。它能够收集周边复杂环境的信息,通过算法判断并指挥车辆行驶,且在行业内首创了“智能安全体系”,该体系不仅涵盖传统汽车的被动安全,还包括主动安全、动力安全、隐私安全、网络安全以及健康安全等。其中,智慧云服务平台能够及时针对用户在使用车辆过程中遭遇的特殊情况,进行远程诊断、主动鉴定以及其他形式的远程支持。

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在央视新闻《中国经济引力场》直播间分享问界M9的驾驶体验时表示:“过去从重庆开车到成都3小时会很累,现在智驾到成都300公里还未尽兴,一口气行驶至川西600多公里,90%以上路程依靠智驾,比开300公里还轻松。”可以说,对于问界M9车主而言,“自驾游”已然进化为“智驾游”。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的兴起将成为趋势。

在冉涛看来,这就如同从原来PC端到手机端的切换,未来将从手机端切换至语音端,进而催生新的“霸主”。其中,AI购物和智能驾驶是即将兴起的巨大核心点,最大的机遇或许将从这里涌现。

AI焦虑,仍然只是“成长痛”

大势所趋下,善用AI已然成为职场必备能力之一。然而,AI究竟能发挥多大效用,其关键取决于使用者是否具备“深度求索”的精神。这一趋势催生了对善于驾驭AI人才的大量需求。据麦肯锡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到600万,而当前的供给能力仅约为200万人,由此将产生约400万人的人才缺口。

冉涛对比了两次技术革命的影响后指出:“实际上,AI人才的需求规模并未像计算机时代那般巨大。”PC时代催生出了数千万程序员,而AI的作用在于提升人的工作效率。它无需过多的代码编写,而是通过强大的远程算力直接赋能终端能力,这与此前需要众多IT工程师进行数字化、信息化转型的情况有所不同。

AI领域需要的是典型的两极人才,一类是高精尖人才专注于算法建模,另一类则是应用型人才需不断学习。以自动驾驶领域为例,华为“天才少年”主导算法突破,而应用工程师只需理解场景需求即可。

其实面对技术迭代,人类不是第一次陷入不安。照相机第一次出现时,画家面临职业危机,但这么多年过后,绘画并没有消失,而是向艺术的更深处探寻;电脑普及后,职场人士有打字本领焦虑,可时过境迁后,打字已不算是一项专业“技能”。1996年我们恐惧互联网,2007年我们焦虑移动互联网,现在面对AI亦是如此。

事实上,面对技术的迭代更新,人类并非首次陷入不安之中。照相机初次问世时,画家曾面临职业危机,但历经多年发展,绘画并未消失,反而向着艺术的更深层次探索;电脑普及之后,职场人士一度担忧打字本领不足,但随着时间推移,打字已不再被视为一项专业“技能”。1996年我们惧怕互联网,2007年我们焦虑于移动互联网,如今面对AI亦是如此。

由此可见,焦虑是新事物出现时必然经历的“成长痛”。技术转型之后,随之而来的将是新岗位、新技能以及新机遇。历史一再证明:技术淘汰的是工具,而人类则在不断进化。

7条评论|7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这种变化太快了,感觉有点措手不及
3月24日21:13举报回复
菜米拉山东
AI能帮我做饭修家电吗?现在感觉还很鸡肋
3月24日21:12举报回复
希望AI发展能兼顾效率和人文关怀
3月24日21:11举报回复
最新评论
这种变化太快了,感觉有点措手不及
3月24日21:13举报回复
菜米拉山东
AI能帮我做饭修家电吗?现在感觉还很鸡肋
3月24日21:12举报回复
希望AI发展能兼顾效率和人文关怀
3月24日21:11举报回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