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体系·认同
中国企业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已经到了必须让自己站到从视角与思维都更广、更高,并进入顶层战略思考的时候了。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看懂英国,学习英国,践行英国。企业家们,2025年,我们怎么能不去看看英国?不去英国看看?
文: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 杨光
作为一位企业家,您有多久没想起英国了?
放眼世界,除了我们中国,提起市场您会想到美国,提起工业您会想到德国,提起精益您会想到日本,提起能源您会想到大俄,提起原料您会想到非洲,提起金主您会想到中东,提起人口您会想到印度,提起创意您会想到西班牙,提起品牌您会想到意大利,提起转口贸易您会想到越南……
那么,提起什么,您才会想到英国?
没有英国,就无从卓越!
如果您只是想到了前面提到的这些“琳琅满目”,并因此一直没有想到英国,那么作为企业家,我可以肯定地说:您目前还不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企业家,距离卓越更加遥远。
为什么这样说?我写卷首语15年以来,还从没下过类似这种结论。
因为,中国企业家在2025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已经到了如果再不赶紧“非常优秀”,进而“追求卓越”,就可能会马上面临“生存之虞”的时候了。也因为,中国企业家经过20-40年的打拼历练,已经到了必须让自己站到从视角与思维都更广、更高,并进入顶层战略思考的时候了。
而如果您站到了这个高度,就一定会“看”到英国。
首先反过来,当一提到英国,很多朋友马上就会想到“历史”,想到“日不落帝国”,貌似等于“过时”与“翻篇”。殊不知,这个“事实”完全不等于“真相”,更不等于“深刻”和“智慧”。
说到“事实”,相比当年“日不落帝国”的版图,今天的英伦三岛可谓龟缩一隅;相比当年“日不落帝国”的财富,今天的英伦三岛也是难望其项背。但如果比版图,谁会认为广袤的俄罗斯代表人类的方向?如果比财富,谁会认为中东诸国能诞生人类的导师?和我们做企业一样,最终比的不是营收,不是利润,也不是某爆品,而是价值创造,体系构建,和影响深远。
而这三方面,英国都无出其右。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也是我们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三张门票。
第一张票:战略远见
不管哪个行业,做企业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考虑战略。而战略的本质,是什么?
也许仁者见仁,但一定首先包括:(一)对符合社会核心利益的价值坚守,(二)符合人类发展方向的独到远见。也就是:站稳脚跟(战略定力),选对道路(战略选择),从而最终赢得胜利(战略利益),收获尊重(战略影响)。
说说容易。我们看看人类历史上,在人类若干重大时刻,能够始终站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点燃一方和胜利一方的,唯有英国。别不信。蒙古骑兵曾经无往不胜,但也同时坏事做绝,而很快灰飞烟灭。日德战车同时后发崛起,但底蕴不足,自以为是,于是并肩高开低走,并肩梦碎亡国。美国航母至今傲然世界,但其骨子里的孤立主义,使其虽然经常一锤定音,却从未揭竿而起。人类,不只需要肌肉和面包,更需要即便力量有限也要敢于最先站出来、指明方向,并且赢到最后的人——所谓无形胜有形。
最典型的是人类两次世界大战——英国都不是全球第一强国,却依然都是战胜国,而且不是那种搭便车式的战胜国,不是割韭菜式的战胜国,也不是尸山血海式的战胜国,而是毅然率先扛起大旗、始终稳坐牌桌的战胜国。诚如《至暗时刻》里演绎的丘吉尔,面对前面狂妄叫嚣的希特勒,他身后面露狞笑的斯大林,和自己身边孤芳自赏的戴高乐,自己背后羞羞答答的罗斯福,皆毫无惧色,大义凛然——即使经历了张伯伦的绥靖天真,及敦刻尔克的狼狈撤退,英国却依然是全人类文明正义的灯塔。
灯塔,意味着光明,也意味着确定。
这种灯塔的价值,在和平小资时期不亮眼,但剧变关键时刻却能格外暖心又可明路。而战略的作用,不就是在遇上大事时,才“显现”而有用吗?
包括当代。当2022年春俄乌战争烽烟而起,全世界都对这场极不对等的战争侧目唏嘘时,当德国人只准备了钢盔,美国人只准备了机票时,“只有”英国时任首相约翰逊,如同83年前丘吉尔一样坚定地对满腹悲情的泽连斯基呐喊:“兄弟顶住!援助马上就到!”旋即,英国首相又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在空袭警报声中敢于堂而皇之走上基辅街头的外国政要。于是,过去三年,因为有了英国,弱小的乌克兰不仅居然顶住了,而且庞大的俄罗斯已然毫无胜算。
历史至今,敢和俄罗斯硬刚,且从无败绩的,也只有英国。
到了眼下,2025年,当美国总统特朗普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再一次“悍然”带领美国抛弃大哥道义而重回孤立主义老路时,现任英国首相斯塔默用纯正而坚定的伦敦音说道:“面对挑战,面对新时代,欧洲沉浸于依赖美国过小日子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英国,将承担领导责任。”
貌似偏安大西洋的英国,再一次成为了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心中无可争议的道义高地和价值风标。
于是,我们会想起同样天生就站在跨文化十字路口的土耳其,其国父凯末尔临终前那句著名的遗言:“大事不决,看英国。”
有方向,有胜利,有信任,有跟随,并可持续时,才叫有战略。
当这份战略定力,这种战略远见,绵延了数百年,每每总能应验,成为可持续、可信任的战略导航,就绝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而每每在烦乱巨变中慧眼如炬,这也不是由丘吉尔和约翰逊或任何“英雄”决定的,而是因为英国这个国家独有的“底蕴”。
企业家们,2025年我们怎么能不去看看英国,不去英国看看,去顿悟战略,践行战略?
第二张票:体系创新
战略远见的底蕴,又来自哪里?不靠英雄的胜利,又来自哪里?
来自对于体系的升级创新,和对于体系的持续创新。对于企业,同样如此:真正靠得住的核心竞争力,就来自创新体系,和体系创新。只有一个企业是创新了体系,而不只是突破了一个技术;一个企业同时又是靠体系实现了创新,而不只是依赖于一个天才时,这个企业才是真正成熟,进而有可能成为百年老店的。
而这方面,英国的贡献和优势,甚至比战略更加令人叹为观止,难望其项背。不是美国吗?真不是。美国只是站在英国巨人肩膀上的坐享者和改良者,而英国才是人类现代文明体系的真正构建者。如果我们承认市场上的定位竞争,只承认第一,而非第二,那么对此就很好理解。
英国这种对于体系构建及体系创新的超级底蕴,居然已超过了800年。这里还暂且不提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工业革命、专利制度和皇家学会。
比如,公认为现代人类文明基石的“法治”。1215年,当元灭金,也就是我们只是又一次王朝更替时,英国人已经迫使国王签署了石破天惊的《大宪章》,人类第一次明确提出和践行:“王在法下”。进而,“我的破屋,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而说出这句旷世名言的,同样是一位英国首相。
随后,当1644年我们只是由清朝更替明朝时,英国人已经提出了“自由”;当1689年我们只是将皇权宫斗演绎到极致时,英国人已经通过《权利法案》,诞生了“民主”,首创了“宪政”,喊出了“平等”;当1690年我们只是又一次中央远征平叛时,英国人已经通过《政府论》,提出了“分权”,并启蒙了法国人孟德斯鸠;当1693年我们又一次在京师大兴土木时,英国人已经通过了“阳光法案”,开创官员制度“廉政”;当1776年我们又一次在皇宫大肆选妃时,英国人已经通过《国富论》,萌芽了“市场经济”;当1832年我们又一次看见老外就不爽时,英国人已经率先开创了“政党制”;当1861年我们又一次发生宫斗政变时,英国人已经开创了“议会制”;当1870年我们刚开始“以夷治夷”时,英国人已经开创了“公务员制”。
法治,自由,民主,平等,分权,廉政,政党,议会,公务员,市场经济,甚至包括乒乓球等大多数竞技体育运动……从思想到制度,从法案到规则,一系列完整的现代社会体系与现代文明创新,全部都诞生于大西洋畔的那区区英伦三岛时,这同样不可能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为此,我们企业家又怎么能不高山仰止,折腰敬服?而我们自己,数百年却似乎永远在“周而复始”,我们的评书从《三国演义》到《大明英烈》近乎穿越雷同时,我们又怎么能不颔首反思,抬头看路?
企业家们,2025年我们怎么能不去看看英国,不去英国看看,去构建体系,创新体系?
第三张票:价值认同
曾创纪录连任11年的前中国驻英全权大使刘晓明大使,曾语重心长地跟我讲:在20世纪中,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解决了中国在全球“挨打”的问题;到20世纪末,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解决了中国在全球“挨饿”的问题。而当前,我们要用更快的速度,更短的时间,来解决中国在全球“挨骂”的问题。
国家如此,企业亦如此。
挨打、挨饿,都是硬实力,相对还好解决,诚如我们已经解决。而挨骂,则是更有挑战的软实力问题,诚如我们还未解决。不挨打,是人家不敢招惹你,甚至惧怕你;不挨饿,是人家不再嫌弃你,甚至佩服你;但依然还挨骂,说明人家依然不认可你,依然不敬重你。而等到你硬实力稍微下滑,因为没有认可和敬重,人家马上就会拂袖而去。
这个“挨骂”问题在上千年里,蒙古人,俄国人,日本人,乃至美国人,和我们自己,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全球只有一个国家完美解决了,这就是英国。
我们知道,英国现在只有英伦三岛,但19世纪英国却是世界上幅员最辽阔的国家,78块殖民地遍及全球,实至名归是“日不落帝国”。但英国了不起的绝不是这个,这依然属于硬实力,而历史上硬实力强的国家多了去了,永远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五十年。英国软实力的了不起,恰恰表现在其硬实力看起来在衰落的时候。
二次大战后,78块英国殖民地全部独立,英国只剩下了本土。那这不是“败家”吗?有什么好吹嘘的?第一,英国是由衷且积极地顺应了各个殖民地从统治到自治再到独立的大势,诚如前述,是战略上顺势而为,成全了全世界。第二,英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在77个原属地脱离自身后,“从不挨骂”的国家。您只需看看俄罗斯,周围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前东欧卫星国,现在有谁心底里甚至明面上不恨它吗?高下立判。相反,脱离英国后,全世界目前依然自愿留在“英联邦”里,依然名义上尊英国国王为君主的,多达56个国家!包括加拿大、印度、南非、澳大利亚和新加坡。
甚至全球最有权力而狂妄自大的人、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当一边惦记霸占“英联邦”所属的加拿大,一边被媒体问及愿否也索性“加入”英联邦时,他在迟疑中居然不敢说出一个“不”字。而当毫无实权的英国国王只需亲自走上加拿大军舰后,美国人就知趣地再也不提“合并”的事了。
大国如此,小国也如此。1959年从英属殖民地实现独立的“弹丸”新加坡,在短短30年后就跻身全球发达国家行业后,其领导人李光耀总结说:新加坡的成功,应该感谢英国的法治,而非中国的儒家。
还是那句:国家如此,企业亦如此。
我们是不是全球500强,我们上没上福布斯富豪榜,我们有没有被卡脖子,抑或有没有卡别人脖子,或者我们是不是流量头牌、风光无限,都只是硬实力而已。企业真正的成功,是有没有造福这个世界,有没有成就这个社会,有没有造就我们的同行和我们的后代……当别人不再怕你,依然爱你,或者不用怕你,只有爱你时,你才真正可以自豪而坦然地说:我做企业做成功了。
企业家们,2025年我们怎么能不去看看英国,不去英国看看,去构建认同,赢得尊敬?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