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客户“既要又要还要”时,怎么办?

当客户“既要又要还要”时,怎么办?
2025年06月09日 09:47 中外管理杂志

创新,大多是逼出来的。因此,矢志于产品创新的企业,一定要由衷感恩于客户的挑剔与贪婪,犹如矢志于服务创新的企业,一定要由衷感恩于客户的苛求与训斥。服务,是骂出来的;技术,是苛出来的。对于研发人员,请记住同样研发出身的稻盛和夫那句名言:“当你觉得自己已经没办法了的时候,才是你工作真正的开始。”——不然,客户要你干吗?

作者:中外管理传媒 任慧媛 杨光 辛国奇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出品《莱克电气的故事与哲理》

哲理的故事:

西班牙的一家家电品牌C,在2020年之前一直是性价比导向,其产品价格不贵,性能却也一般,结果做了几年都没做起来。于是开始改变思路,意图对标行业内的最高端品牌,做到品质相当,价格却定为只有高端品牌的一半。

首先,C盯上了吸尘器行业的高端品牌DS最赚钱的一档吸尘器,当然他们自己肯定是生产不出来的。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他们马上就找到了吸尘器领域的行家里手——莱克。

客户C强调,他们想要一款近乎“无敌”的明星产品,并想利用此次机会一跃爬升至西班牙此类吸尘器市场的顶端。这么美好的目标,注定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莱克团队选择迎难而上。

其中,在要实现的产品功能中,超高吸入功率成了一大技术难点。在此之前,莱克电气大部分客户需求的无线手持吸尘器,吸入功率只需要140W,在同行业已处于上游水平。这次为了满足客户C的高要求,项目组便在原有无刷电机的前提下更改了配比,将吸入功率提升至180W。

可当他们将测试样机与测试报告提交给客户C后,收到的反馈却是:希望吸入功率可以做到200W,产品才会有明显的优势。

但这基本上等于天方夜谭。因为行业常识是:电机吸入功率和体积是成正比的,无线手持吸尘器又必须轻盈小巧。在十分有限的造型空间里,已经没有了再提高20W吸入功率的施展余地。项目组研究了多种方案,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他们判断,以目前的传统进出风方式,180W的吸入功率已是极限。

经过多轮头脑风暴之后,项目组开始在原有结构上动脑筋。为了减少风量损失和阻力,他们大胆尝试,将风道设计成了直筒式,增大了有效截面。结果一经测试,吸入功率竟高达210W!比客户要求的还高了10W!

可成功的路上总是充满了拦路虎。就在结构设计结束,到了功能板验证阶段时,又一个技术难题出现了。客户C要求:此款吸尘器要满足地毯、地板识别自动调节吸尘功率,且要根据当前的环境脏污程度自动调节整机吸力,以满足挡位的自动切换,并提高续航能力。

说白了,客户C就是“既要又要还要”,可要求的繁琐程度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但客户至上,在经过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反复测试下,历经整整一个月才满足了客户对环境监测智能切换的要求。

10个月后,这款吸尘器终于在2020年年底顺利投产。产品各项功能性能指标都达到甚至超过了客户C的期望。一经面世,便对DS的吸尘器展开了强烈攻势,如同西班牙斗牛士,枪枪扎在DS的后背上,令它措手不及,又无可奈何。很快,C在西班牙同类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中,升至了第一位!

之后,莱克市场部还将这一系列的产品,推向了其他欧洲市场及俄罗斯,凭着极致的追求与创新,征服了更多的客户。

故事的哲理:

创新,大多是逼出来的。因此,矢志于产品创新的企业,一定要由衷感恩于客户的挑剔与贪婪,犹如矢志于服务创新的企业,一定要由衷感恩于客户的苛求与训斥。服务,是骂出来的;技术,是苛出来的。对于研发人员,请记住同样研发出身的稻盛和夫那句名言:“当你觉得自己已经没办法了的时候,才是你工作真正的开始。”——不然,客户要你干吗?(杨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