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雕刻师”!他在炸药堆里工作了37年……

最牛“雕刻师”!他在炸药堆里工作了37年……
2024年04月15日 13:32 知识就是力量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不一般的“雕刻师”,他名叫徐立平,从1987年参加工作开始,徐立平就一直从事极其危险的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微整形工作,被称为“在炸药堆里工作”。

这位“雕刻师”的勇气和技艺令人让人佩服!他用自己的双手,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给火药整形,靠“雕刻师”手工操作

“雕刻”火药,就是对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动刀”整形。发动机固体燃料通常采用浇注固化成型,固化完成后的表面即药面不会完全平整,需要切去多余部位,从而达到设计的尺寸要求。由于火药高敏感的特性,药面的整形工作无法完全用机械代替手工操作,这就需要徐立平这样的火药“雕刻师”小心修整,以满足火箭及导弹飞行的各种复杂需求。

由于固体火药有很强的韧性,且含有粗糙的颗粒,用刀的力道很难把握,一刀切下去,药面难以保持平整。而一旦切多或者留下刀痕,药面精度与设计不符,火药就不能按照预定走向燃烧,会导致发动机偏离轨道,甚至爆炸。药面平不平、每次用刀切多少,都只能靠“雕刻师”自己判断。

航天“世家”,勤奋练就高超技术

1968年10月,徐立平出生于一个航天之家。1987年,不到19岁的徐立平从陕西航天技工学校毕业,正式开始了“雕刻”火药的工作。

自入厂以来,徐立平就一直从事发动机火药整形工作。为了练好功夫,徐立平不停地琢磨和练习怎么用力、怎么下刀,比划着切、削、铲等基本功,揣摩着刀具切削量、切削角度、切削力度,练得手臂酸痛还不放下。上岗操作时他更是一丝不苟,虚心请教,一刀一刀地勤学苦练。

日复一日,徐立平不知道练坏了多少把刀具,但他的手感越来越好,工艺要求0.5毫米的误差,他硬是控制到了0.2毫米——这是一张纸的厚度。到后来,徐立平用手摸一下,就知道如何修整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药面,经过他整形的产品保持了100%的合格率。

精益求精,设计改进几十种刀具

发动机的火药异常敏感,一丁点磕碰,甚至衣服擦出的静电,都可能瞬间引爆火药。因此,修整火药的工作容不得一丁点儿马虎。徐立平始终心系生产一线,注重工作安全和效率。

徐立平说:“如何精益求精地干好工作是我最关心的。”一天晚上,他看到儿子用削皮机削苹果,突然有了灵感。第二天一上班,他就带领大家设计、加工,反复调整刀片角度,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发明出一套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让切削、称量、废药处理一气呵成。

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徐立平根据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几十种刀具,有9种申请了国家专利。其中,那台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被命名为“立平刀”。过去,4个人一天可以修整6台发动机的火药;如今,在使用“立平刀”的情况下,一天能修整24台。

默默坚守,为火箭保驾护航

作为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了30多年的匠人,近年来被荣誉和掌声包围的徐立平,依然默默坚守在一线,始终惦记着下一个产品的进度。

什么是工匠精神?在徐立平的理解中,一是坚守,干任何一个工作,都会有枯燥的时候,长期的坚守显得更加可贵;二是精益求精,不能只满足基本要求,更要做到极致化;三是创新,不仅仅是装备的创新,还有技术的创新。在徐立平看来,他所工作的领域一直是手工操作,未来完全有望实现机械化、甚至智能化,将操作人员从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30多年来,徐立平日复一日磨刀、铲药、精雕、细刻,在他的手中,这暗淡无光的火药逐渐被赋予了生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航天事业从零起步,一代代“徐立平”常与危险品为伴,为了更好地助力航天产品研发和航天事业发展,无数科工人员一直在默默付出,将辛勤与汗水最终化作国之重器。

他靠着自己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一步一步,从工人走向工匠;一刀一刀,刻画出属于中国航天的夺目火焰。他为火箭上天、神舟遨游、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等一项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精雕细刻”,以匠人之心,用双手助力着大国航天梦。当荣誉纷至沓来,他仍愿做默默无闻的一线工人——徐立平。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24年4月刊《徐立平—雕刻火药的“一把锋刀”》。徐立平的故事鼓励着大家,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发扬匠人精神,追求卓越,精益求精。

通过报道徐立平这样的优秀人物和他们的事迹,《知识就是力量》杂志鼓励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还致力于引领社会风尚,传播正能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