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科普 | 牦牛—承载生活与文明的“高原之舟”

藏文科普 | 牦牛—承载生活与文明的“高原之舟”
2021年09月24日 15:44 知识就是力量

撰文/陈怀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本文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牦牛,被称作“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牦牛因其对青藏高原极端寒冷低氧环境的出众适应能力,以强壮身躯和艰苦毅力,在地球的第三极承载起人类跨越近万年的生活与文明。

威风凛凛的高原巨兽

1895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猜想,青藏高原上众多耐寒的动物应该是起源于北极,在更新世冰河时期向南扩散到青藏高原。冰河时期结束时,曾经最辉煌的猛犸象和披毛犀都灭绝了,牦牛却顽强地存活至今,成为青藏高原上现存体型最大的动物。

野牦牛体侧下部的毛,几乎下垂到地面,可以遮风挡雨,更适于爬冰卧雪

野牦牛比其他牛属物种多1-2对肋骨,胸腔容积大,心肺功能强健

野牦牛体型庞大,肩高可达1.6-2.2米,体长2.5-3.3米,体重300-1000千克,雌性体重为雄性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相比于其他牛属物种,野牦牛多1-2对肋骨,胸腔容积大,心肺功能强健(非高原物种在高原长期生活易患上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肥厚),肺泡数目多,红细胞携氧能力强,极好地适应了低氧的环境。

被人类驯服而“娘化”的家牦牛

家牦牛

在几千年的驯化过程中,家牦牛经历了种群瓶颈、人工选择及与黄牛的杂交育种。相比于祖先,家牦牛的体型显著变小,雄性家牦牛只相当于雌性野牦牛的大小,而雌性家牦牛的体重更是减少到大约200千克。虽然体型变小后让家牦牛更加驯服,但也同时带来了力量变弱和抗逆性变差的缺点。

除了体型上的区别,野牦牛的犄角先从头顶向身体两侧伸展,之后折向前方,最后角尖向上弯曲,而家牦牛的犄角明显更细,间距更窄,而且通常竖直向上,没有野牦牛犄角那样优美而气势逼人的曲线。

当人类傍上牦牛的大腿

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研究发现:早在3万年前青藏高原上就存在现代智人的活动迹。但直到7300年前,家牦牛的驯化为藏族先民带来了稳定的生存物资,才引发了青藏高原上第一次人口爆炸;3600年前,大规模农业的实现引爆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二次人口增长,而这次人口的增长也带来了家牦牛种群的大规模增长。也就是说,傍上牦牛的大腿,人类才开始在青藏高原上立足。

藏族阿妈在挤牛奶(摄影:陈怀庆)

而对于高原上的人类来说,拥有一群牦牛就意味着获得了相应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直到如今,牦牛仍然是牧区藏族人民最为重要的生存依靠,也提供了藏族人食物中几乎所有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源。

野牦牛作为青藏高原上顽强、庞大和富有力量的生命,就像是荒原至死不屈的灵魂。而它的后代家牦牛,是人类世世代代相依为命的生活支柱和极具象征性的文化载体。牦牛,就像是大自然与人类矛盾关系的一个缩影:一面势不两立,一面紧密相连。

藏文科普专区更多内容

在“知识就是力量”微博

“藏文小科普”话题建立专区

感兴趣的小伙伴

也可以移步关注哦

《知识就是力量(汉藏文)》简介:本刊旨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藏族群众科学素质服务,特别是向广大藏族青少年播种科学种子,启迪科学智慧,点燃科学梦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