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 展在我踏上从军之路的那一刻起,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不免夹杂着对家的不舍。部队的生活节奏紧张而有序,而作为一名新兵,我很快就从老兵那里听到了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老兵病多,新兵信多。”初时,我对这句话并未给予太多在意,认为这只是老兵们对新兵的一种戏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真正体会到身处异乡、远离亲人的滋味时,那份对家的思念便如潮水般汹涌而来,我开始渴望收到家里的来信,那份期盼之情几乎成了我日常的一部分。我当兵的四年时光,是一段既充实又充满挑战的岁月。在服役的初期,我几乎每两周就会给家里寄去一封信。这些信件承载着我所有的情感与思绪,我在信中详细地向父母汇报着自己在部队的生活、训练和学习情况。无论是日常的点点滴滴,还是偶尔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我都愿意与他们分享。因为我深知,家是我最坚实的后盾,而父母则是我最亲密的听众。每当信件寄出后,我的心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无论是在连队还是在团机关,我都会频繁地跑去文书室或收发室,急切地想要知道家里是否已经有了回信。那种期待与焦虑交织的心情,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而每当收到父亲的回信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父亲的文字虽然朴素无华,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他对我的深深关爱与殷切期望。父亲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他的思想深邃而坚定。读他的“家书”,就像是在品味一杯浓郁的心灵鸡汤,总能让我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他在信中不仅关心我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起居,更注重引导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常常告诫我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努力学习和进步,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话语虽然简单直白,但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适应了部队的生活节奏,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但是,每逢佳节或特殊的日子,我依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中的亲人,想起那些温暖的记忆和父亲的谆谆教诲。于是,我也会拿起笔来,给父母写上一封家书。特别是在部队获得立功或嘉奖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想要与他们分享这份喜悦和荣耀。因为我知道,这些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家人。然而,对于我的立功和嘉奖,父亲却表现得异常淡然。在他看来,这些只是我作为子女应该努力去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就像儿时我们在学校里获得“三好生”的荣誉一样自然和理所应当。他从不过分强调这些外在的荣誉和成就,而是更加注重我内心的成长和进步。这种淡泊名利、注重内在修养的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学会了如何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然而,岁月无情,时光荏苒。在我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的同时,父亲却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老去。直到有一天,他驾鹤西去,永远地离开了我。在清理他的遗物时,我只发现了一扎包扎得整整齐齐的信件——那是我曾经写给他们的“家书”。捧着这些信件,我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与悔恨。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要留下父亲的“家书”呢?父亲是位行医者,他的“家书”,虽然没有傅雷家书那样的文化色彩和深厚底蕴,但它们却凝聚着一位普通父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与期望。这些信件里记录着我成长的点点滴滴,也见证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教诲。每当我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我都会想起父亲在信中对我的鼓励与支持;每当我取得成绩或进步时,我也会想起他在信中对我的肯定与赞扬。这些信件让我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力量。如今的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书”这一传统的沟通方式已经逐渐从青年人的生活中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手机电话、微信、短信、邮件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这些手段虽然便捷高效,但却无法替代“家书”所承载的那份厚重与深情。因为“家书”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传承。它记录着我们的成长历程和家人的关爱与期望,也见证着我们与家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紧密联系。每当我回想起那些与父亲通过“家书”沟通的日子时,我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那些信件不仅是我成长的见证者,更是我与父亲之间情感的纽带和桥梁。虽然父亲已经离开了我多年,但他的“家书”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它们时刻提醒着我要珍惜与家人的时光、要努力奋斗以回报他们的期望、要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与机遇。在这个数字化大发展的时代里,或许我们应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去重新审视和思考那些被现代化通讯手段所替代的传统沟通方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找回那些被遗忘的情感与记忆,更能够重新发现生活的真谛和意义所在。就像那些珍贵的“家书”一样,它们虽然已经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但它们所承载的情感与价值却永远值得我们去珍藏和传承。
![](http://n.sinaimg.cn/finance/pc/cj/kandian/img/article_pic05.png)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