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直播间假古董骗局围猎老年人|荔枝时评

别让直播间假古董骗局围猎老年人|荔枝时评
2024年07月04日 17:30 荔枝新闻

文/伍里川

(作者伍里川,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期有网友发帖称,她的父亲在某直播间花9999元下单了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的马首。作为国宝的马首可谓“无价”,而且不可流通,这也能买?这也能行?但就是此类几无“技术含量”的赤裸裸骗局,居然可以在一些直播间明目张胆地上演。

据报道,“一眼假”的假古董直播间骗局正在掏空许多老人的钱包。这些老人对假古董深信不疑,甚至不顾家里人反对而疯狂下单,闹得鸡飞狗跳。例如,媒体记者蹲守当晚发现,一个平均在线观看人数仅140多的直播间卖了10-25万元。这样的销售效率和成果是惊人的。

假古董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过往,它往往成为“地摊”的标配,游走在文明和贪欲、清醒和愚昧之间的灰色领域。总体上,由于它假得不能再假,即使凡夫俗子也多能识破,因而并不具有“倾销”的可能。但直播时代的技术和流量赋予了假古董“批发式”流通的机会,这以一批老人被洗脑、被思想塑形、被围猎为前提。

老人多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对骗术也有着本能的警惕,何以独独对网络骗局缺乏抵抗力?

不得不说,此类直播间主播掌握了老人的心理密码,也以情感击打方式消解了老人们的基本识见或经验。例如,有主播在直播间多次暗示藏品价值高昂、有许多名人权贵求取不得,现在因为情义分享给家人们,不能做到保密的就不要拍。随后,“保密”“格局”“情义”等弹幕滚动刷屏。

媒体梳理称,主播的话术包括且不限于被境外势力追杀、家族帮派内斗、重建博物馆没有地方存放藏品等,因此“需要家人们暂时守护这些珍贵的珠宝古董”。这种眼花缭乱的“打法”,让老人的防线很容易陷落。

不只如此,主播编织完全虚假却又自洽的世界、以“捡漏”为核心逻辑、雇人上演“藏品回收”戏码,以此建立起一个“茧房”式欺诈闭环。掉入这种“茧房”的老人,不是甘心被骗子“私人订制”,就是互相传播和自得于错误信息,造成以讹传讹、集体迷信。

直播间假古董骗局不仅骗了老人钱财,害得很多老人失尽养老钱,还破坏了家庭关系,影响了社会稳定。我们不能容忍这样的骗局继续“风行”,不能容忍老人成为骗子眼里的“韭菜”“人头”。

值得注意的是,受害者子女是目前维权和投诉的主力。多数受害者子女都尝试过向平台举报申诉、反馈给相关监管部门或者报警,但总体进展缓慢。

客观上,直播间假古董骗局的始作俑者具有逃避监管的意识,显得很“鬼”。例如,为规避平台监管和后期维权,直播间通常会在左上角注明“虚构剧情”“剧情演绎”等字眼试图免责。此外,他们往往深谙“闪电战”手法,例如有直播间把“最后一件”的大师遗作花瓶以标价2380元的闪购链接出现,页面显示共有16件,数秒内售罄下架。而且,一些号被处理后会“死而复生”,平台治理面临的是反复而漫长的过程。这样一来,取证和打击难度可想而知。

左图中的车队和黑衣人“准备下乡回收藏品”

但越是有难度,越需要以更强监管的决心来应对。某种意义上,防范力量需要和骗子“拼手速”。

对此,平台的主体责任依然要摆在关键位置。有短视频平台方向媒体表示,对有违规行为的商家和达人,平台会依据违规情况采取下架商品、清退、禁止直播发视频、封禁账号等措施。但“假古董直播间”在平台上的密集呈现说明,平台监管还有真空区域。这既考验即时审查技术,也考验常态化审查的责任心。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局面并非不能实现,媒体记者和受害者家属能发现的问题,平台没有理由发现不了。正如专家所建议的,平台应当进一步加强卖货直播间的准入机制,加强对主播的身份认证,还应加强止付制度的构建,设置资金冻结期。做到这些并不难。未来,平台应该进一步优化审查机制,提高对违规直播间的甄别能力和对乱象的应对能力。

直播间假古董骗局,说到底是一种诈骗,已涉嫌违法甚至犯罪。对于诈骗的认定和惩治,法律条文已经很成熟、很清晰,唯一具有挑战性的是,如何透过互联网语境,对这类行为进行法治化审视。无论如何,监管部门当依法适机介入,并形成多部门呼应、协作治理的合力。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受害者子女的诉求不能成为“沉没的声音”,也不该变成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别让骗子哈哈笑、受害人苦兮兮。为了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我们需要及时做出改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