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现在中医治不好大病了,九个字告诉你答案

为啥现在中医治不好大病了,九个字告诉你答案
2023年08月13日 16:41 国粹针灸文化

为什么现在中医治不好大病了,答案就是:

犯不着,怕惹事,没必要。

一位战士渴望成为杰出的将领,他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建立在战友们的无私奉献之上。这些战友不惜付出生命,践行他的战略,没有他们的牺牲,将军的荣耀又何来?

因此,在追求胜利的征途上,无法避免牺牲的必然。这些牺牲并非蓄意,但却是最终胜利的代价。

中医同样如此。

回想起杰出的中医医师李可老先生,他精通的技艺在于运用附子来治疗心衰等病症,救死扶伤,毫不计较。他的创新药方“破格救心汤”中,附子的用量常常高达100克起,甚至在某些危重病例中,一天用量超过500克。

附子,作为中药,大家都知道它有毒性。药典推荐的使用剂量通常在9~15克之间。且使用附子时,通常需要经过1小时的预处理煎煮。

然而,李可老先生的方法却与众不同。他往往使用生附子,甚至根据病情的不同要求,随煮随服,无需预处理!因此,他的药方必须由他本人签字担保,否则药房坚决不会提供药物。

这是何等匪夷所思的疗法!这引发了一个问题,一般的医生敢尝试吗?

李可老先生深谙附子的毒性,也清楚服用的风险。然而,他的胆识何在?并非自负医术,而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临床经验之上,实打实地无可辩驳。

有一次,他会诊了一位重度心衰的老年妇人,当时她已处于临界状态,生命垂危。

当时李可先生对于心衰的治疗方法尚未确立,眼看着病人岌岌可危,尽管信心不足,他还是开了人参四逆汤,希望以此回复阳气,扭转危局。

他为病人开了4天的药,每剂药中都含有50克附子。他详细地向病人的儿子解释了煎药的步骤,然后这名老太太被扶着离开诊所,回到了家中。

然而,过了几日,李可先生的诊所门前,出现了一位老太太,踌躇满志地凝视着他。她有些羞怯,却坚定地对李可先生说:我前来是为了感谢您,虽无金钱相报,但愿能效劳一番,以回报您的救命之恩。

李可先生心生疑惑,毕竟他记忆中并未医治过这位老人。经过深入询问,才了解到,原来这位老太太正是曾经被儿子扶着进来的那位濒临死亡的心衰患者。

李可先生惊讶于老太太的容颜,对这个匪夷所思的恢复速度难以置信。几天时间,她竟然从垂死边缘站了起来,恢复到可以工作的状态。李可先生迫切询问用药情况,以及服用方式。

那天,她回家时,儿子匆忙处理其他事务,将一批药交给了儿媳。然而,儿子却忘记告诉儿媳药应如何煎煮。尽管儿媳也没有多问,但却将全部四天份的药一次性倒入锅中煮沸。

经过一段时间,老太太状况急剧恶化,儿媳将一碗药灌入她口中,随后又一碗,如此持续了一天,共服用了四剂药物,相当于200克的附子。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药物甚至没有经过预先煎煮的步骤。

按照常理,老人因为这种误治可能会遭受心衰,甚至陷入附子中毒,但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早上,老人醒来,并表示感到饥饿,想吃东西。

这位严重心衰的老人,竟然因为这一剂四逆汤得到了拯救。

这个故事震撼人心,但值得反思的是,如果老人不幸去世呢?

如果老人去世,儿子拿着药方寻求法律救助,无论是200克还是50克的附子剂量,都可能超过安全范围。这将成为典型的医疗事故,是医疗界不容忽视的责任。这种情况将引发舆论谴责,可能引发全网谴责,甚至引发对医生诊断和处方能力的怀疑。

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个教训:医疗行为必须始终遵循科学、安全和伦理的原则。李可老先生之所以引起震惊,是因为他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了附子的潜力,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跳过预先煎煮的传统步骤。

有一个类似的医学案例,是关于名医曹颖甫先生的经历。这位医生遇到了一个有钱老板的儿子患上了危重疾病的情况。这个年轻富家子的症状包括脉搏强大、高热、口干、自汗、右足无法伸屈,口渴但不愿意喝水,胸部感到堵塞,按压会感到痛苦,胸部不胀不硬,另外似乎有内部悬饮的疼痛感,还有五天未排便。

这位沙发店老板为了治疗儿子,放出了奖励,承诺如果有人能治好他的孩子,将赠送最新款的沙发一套。曹颖甫先生并不是因为奖励才前来,而是出于对患者生命的关注。他认为这位年轻患者的病情很严重,属于“上湿下燥,且太阳之湿内入胸膈,与阳明内热同病”。因此,需要用强力药物来清除湿痰,以解除燥热。

曹颖甫先生采用了大陷胸汤,包括制甘遂(一钱五分)、大黄(三钱)和芒硝(二钱)。这些药物中,大黄和芒硝已经具有泻下的作用,而甘遂的毒性甚至比附子更强,稍有过量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虽然药方开出后病情有所好转,但曹颖甫先生始终感到不安。他担心,因为孩子的体弱娇嫩,用这样强烈的药物会有风险,如果治疗不当,后果不堪设想。他也注意到,药方并不完全符合《伤寒论》中的大陷胸汤适应症。他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

第二天黎明,曹颖甫先生前往了解情况,得知孩子通过服药已经排便畅通,痰涎和燥屎都排出了体外,病情缓解。尽管药方产生了积极效果,但曹颖甫先生深刻认识到,处理危重病人时,用药需谨慎。他感慨万分,认为如果药物过于激烈,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

这个医案以一个好的结局告终,但如果情况恶化,后果将是严重的。无论是李可先生还是曹颖甫先生,他们的出发点都是拯救生命。然而,治疗危重病人需要冒风险,平衡稳妥与有效往往不易。

在当今社会舆论和法制环境下,医生的行为受到严密审查,尤其是中医。医疗行为常常被放大,医生很难逃脱责任。这使得许多中医为规避风险而选择保守用药,不敢进行真正的个体化治疗。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对药物的反应都不同,即使在相同疾病下,同样的药物在不同人身上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在医疗决策中,医生不仅考虑患者的疾病,还要顾虑法律、伦理等因素。医生的确是为了生计和家庭而工作,但在医闹风险下,即使治愈患者却未必会受到感激。医疗环境使得医生必须权衡风险和收益,选择相对安全的方式。这导致有些医生会更倾向于使用平和的药物,以避免不可预测的后果。

中国有着古老的治病文化,医生曾经因治病不当而受到严厉的惩罚。这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谁治病谁负责”的观念,使得医生面临巨大的压力。但在当今社会,这种观念仍然存在,医生承担了过大的责任。

然而,对于病人和医生来说,都应该理解彼此。医生需要权衡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而患者也应该理解医生的处境,不过分追求立即疗效,以便医生能够在安全范围内尽力施治。

医生决策确实存在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传统就应被指责。对医生来说,决策的压力不可避免,但医生也应当努力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另一方面,患者也应了解医生的处境,共同维护医疗环境的健康发展。

鼓励自学中医、养生以及预防疾病是一个不错的思路。通过了解养生知识,人们可以尽量避免某些疾病的发生。这样,不仅有助于个人健康,也减轻了医生的压力。同时,自学中医也有助于提高个人对疾病的认知,更好地与医生合作,以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

总之,当前的医疗环境确实存在挑战,但通过理解和合作,患者和医生可以共同创造更健康的医疗环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