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为何会被称作薪水?其实这里面大有来头。
先从字面上来理解:薪 [xīn],意指烧火用的柴禾,如负薪救火、杯水车薪、卧薪尝胆、釜底抽薪,等等。而水是生命之源,维持生命必不可少。
所以,薪水在字面意义上等同于柴和水。
那么,现在的工资为何会跟柴和水联系在一起呢?
我们知道,火的使用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没有电与燃气炉的古代,人们要烧水、做饭都需要生火。每天需要不断的消耗柴禾借以维生,于是薪变成了不可缺少的生活物资。这就使得出门打柴、背柴成了不可逃避的工作。
水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因此,人们除了外出打柴外,还得每天辛苦地挑水回来。
换言之,人们为了维持生计,每天都要外出去搞薪和水回来,否则就得饿死渴死。慢慢的,薪和水就被人们连在一起使用了,也就是采薪汲水的意思。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出任彭泽令的时候(彭泽位于今天江西九江市境内,令为县令),为了不影响家里的生活,就专门给儿子送了个仆人:
“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南史·隐逸·陶潜传》
意思是你每日生活所需的柴和水,自己难以供给,我现在送一个仆人来助你打柴汲水。他也是人家爹妈生的儿子,你要好好地待他。
后来,人们觉得日常开销是每天必需的,薪和水也是每天必需的,慢慢的人们将柴和水引申为日常生活开销,将其与生活开支等同起来,即与钱联系在了一起,有了生活费用的意思。
纵观中国历史,你会发现薪水在不同时期都有体现:
明代的官员俸禄非常低,朝廷就会给官员一些额外的津贴,其中有一项就叫柴薪银。
清朝初年,为了笼络汉官,朝廷除了给他们发放俸禄之外,也会给官员发津贴,也被称为薪。
所以,古时候的薪水大多还是指津贴,跟我们现在的工资还是有点不太一样。
在现代,工资和薪水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两者都是通过以劳动的形式(包括脑力劳动)来获得该有的报酬,但一般在不同的场合叫法是有区别的:
如果你仔细留意会发现,对于在正规的职场里面将工资称为薪水会比较多一些,比如月薪、年薪,国外的薪酬不少还是时薪制、周薪制。而对于工人阶级的劳动者,一般都会称为工资,这样比较通俗易懂,更符合人们的习惯以及语境。
其实,叫法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劳动每月能获得报酬,开心工作,开心赚钱才最重要。毕竟,能拥有一份稳定且喜欢的工作是件不容易的事,且行且珍惜吧。
看完文章后有啥感想,欢迎留言给我,我是科学奶爸,咱下期见~
本文配图源于Pexels及网络,敬表感谢。禁止一切野外非法用火。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