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保协最新报告:建议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设准入门槛,鼓励产品创新

中保协最新报告:建议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设准入门槛,鼓励产品创新
2021年09月15日 23:19 弥月樱

文 | 俞燕

编| 吴戈

出品| 喻观财经

今年的热话题里,必然有第三支柱养老保险。2021年亦被认为是第三支柱大发展的元年。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曾这样总结三大支柱的现状:第一支柱“一支独大”,第二支柱是“一块短板”,第三支柱的则是“一棵幼苗”。

这棵“幼苗”该如何成长呢?

9月1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下称“中保协”)发布的《商业补充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对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是继十个月前(2020年11月20日)中保协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之后,关于第三支柱的最新研究报告。

自2018年以来,中保协已连续四年发布有关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专题研究报告。今天发布的《报告》,经过半年多的深入调研,借鉴了国际经验,立足于国内最新实践成果,着眼于推动中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规范发展和破局拓新。

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采用账户制,基本上已是确定的方向。《报告》亦指出,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具有现实意义,该模式具有供款便利、实现税优方便、投资选择范围广等优势。

同时,《报告》指出,在账户制下应当研究探索多种形式的激励政策,通过提高税优支持力度(如降低整体税率,设置差异税率)、简化抵税操作流程(如将抵扣限额改为固定限额标准)、二三支柱合并计量(如允许个人选择将企业年金余额转入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产品时暂不征税)等举措,鼓励各类群体参与,引导第三支柱长期积累。

总体来说,《报告》从第三支柱的定位、账户体系设计、规范标准、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多维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设定门槛,规范标准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目前第三支柱制度的顶层设计方案还没有正式出炉,不过总体思路将是容纳多个金融主体和多种金融产品。

这也意味着,未来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领域,将呈现多元竞争的格局。

《报告》建议,立足于中国国情和防范风险,应综合考虑产品设计经验、风险控制能力、投资管理水平等,对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和合格产品,应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和规范标准。

换言之,对于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市场主体,应采用资质管理。

此前一些业内人士亦建议,监管部门可以建立第三支柱养老金资格准入制度,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以第三支柱养老金市场的规范和健康。

《报告》指出,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初期,可考虑对个人养老金的投资管理人准入设置一定门槛,从公司实力、投资能力和养老金管理经验等方面遴选出合格的投资管理人,发行的产品进入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产品库。

划定产品标准,鼓励创新

根据目前的监管口径,要大力发展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产品。除了商业养老保险以外,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产品、养老基金等都将纳入其中。

2018年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今年5月专属商业养老险又开始试水。9月10日,养老理财产品亦开始试点。加之2018年开闸的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至此银、保、基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皆已有各自的养老产品。

目前市场上冠以“养老”之名的养老金融产品林林总总,但在销售目标人群、存续周期、产品、服务等方面,尚未统一的明确的界定。亦有养老之名而无养老之实,或短期化的养老金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扰乱了市场。

《报告》建议,为了满足不同的群体需求,按照长期性、安全性和领取约束性的原则,应统一养老金产品标准,可考虑采取严进宽出、分步走、多次试点等分阶段调整机制,有序将符合规定的各类金融产品纳入第三支柱养老金投资范围,并在具体制度设计中可通过转滚存等机制提高灵活性。

与会专家指出,应借鉴国际经验,鼓励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积极发挥各自行业特点,创新发展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适老化”养老金融产品。在适老化标准的具体实践上,可考虑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弹性以鼓励创新。

比如,通过不同类型的契约型产品和中长期信托产品相结合,可充分兼顾积累期长期增值需求和领取期灵活支取合理增值的需求。

此外,在资产配置层面,则可以考虑放宽养老保险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以及纳入REITs等创新金融工具等。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孙洁,以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皆建议提升养老金长期收益率,扩大商业养老保险投资范围,允许更高比例投资在权益类、另类资产;同时,建议适当降低养老金产品资本金要求,拉长年金投资业绩的考核周期。

从全球养老金资产规模居前的国家来看,澳、加、日、荷、瑞士等国的权益类投资比例达30%以上,其中澳大利亚高达50%。一些业内人士亦建议,我国的养老保险的权益类投资比例亦可考虑提升至30%以上,从而提升养老金融产品的回报率。此外,亦可让养老金融适当匹配国家重大战略级别的投资项目。

向涉老产业链延伸

2020年11月27日,央行前行长、现任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在那篇被刷屏的文章《拓展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中,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会带来养老金通胀的问题。

因此,如何让养老资产的配置与生命周期更加匹配,为人生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养老产品,尽可能地避免陷入“人还在、钱没了”的困窘境地,亦是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的重要任务。

《报告》亦认为,长寿风险和投资风险是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商业保险业可以通过引入死亡率改善因子、对接寿险产品对冲风险等举措,探索长寿风险解决方案,通过建立情景模拟等风险管理工具、布局长期产业等方式探索投资风险解决方案。

《报告》同时指出,健康、养老服务与养老金天然契合,围绕全生命周期养老保障开展的金融服务,有必要向涉老产业链延伸,这也是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金融机构未来必须考虑的重点服务领域。

此前新华保险总裁李全曾表示,保险公司应转换思维方式,思考在其养老和健康生活中如何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保险公司中,泰康保险是较早提出全生命周期养老产业琏的公司。近年来,亦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探索全生命周期模式下的医养产业琏布局。

不过,《报告》亦指出,在目前的实践中,全生命周期养老金融服务,仍面临服务标准化、养老服务供需周期错配、风险传导等挑战。

在2020年中保协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中,曾预测了未来十年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发展蓝图:到2028年-2030年,将进入全面腾飞的阶段,彼时打通了第二三支柱,打造出了一个多层次、系统化的税收和补贴体系,市场总规模将达10万亿元。

岁月不待人,改革当趁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