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医疗险史记:“战国”五年,谁领风骚?

百万医疗险史记:“战国”五年,谁领风骚?
2021年10月15日 09:38 弥月樱

 |俞燕

编 |吴戈

出品 |喻观财经

愿世界变好,

不是因为救世主,

而是因为追光者。

——《我不是药神》

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也足够发生很多事。

拿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医疗健康领域来说,五年来发生的变化可不小:在国家治理层面,卫计委变成了卫健委,新设了医疗保障局。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发布,以往“以疾病控制为中心”开始转向“以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

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健康险亦随着医疗健康政策和外部环境而发生了诸多变化。

从2016年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近日发布的《“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五年来涉及商业健康险的政策多达30多部,密集程度前所未有。

近五年来,在医疗险领域诞生了两大网红现象,一是百万医疗险横空出世,成为爆款产品。从去年开始,被称作“惠民保”的城市定制型医疗险又成为新一代“网红”产品。

“惠民保”又被称作“廉价版百万医疗险”,对于百万医疗险的冲击肉眼可见,有不少业内人士产生担心,“惠民保”的勃兴对医疗险产生溢出效应,造成分流甚至取而代之。

如果按照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健康险”)董事长朱友刚5月在“2021慧保天下保险大会暨第四届新浪金麒麟保险高峰论坛”演讲时的说法,医疗险正处在多头竞争的“战国时代”,呈现“峡谷式”式竞争

“这是一个新的、从来没有想象过的、从来没有感觉过的时代。”朱友刚表示。

时代中的医疗险,将如何实现突围?

百万医疗险鼻祖:一个创意衍生出网红产品

说起来,百万医疗险的鼻祖当属平安健康险。

2016年5月,平安健康险推出“平安e生保”百万医疗险,拉开了百万医疗险“网红之路”的序幕。

作为健康险的一个品类,医疗险本身并不是新生事物。在百万医疗险出现之前,市场上主要是小额医疗险和中端医疗险,以及少量高端医疗险。这些医疗险产品大多作为长期型寿险产品的“附庸”来打包销售。这种模式,让其缺少存在感,在消费者的眼里可有可无。

百万医疗险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一现状。这款被业内称为近年来健康险领域重大创新的险种,“创意”启发来自大洋彼岸的奥斯卡保险

平安健康险总精算师兼首席风险官丁雯介绍,奥斯卡保险产品的一个重要的思路是用较高的免赔额和较低的投入,撬动一个较高的医疗保障,从而帮助消费者化解巨额医疗费用的压力,同时又可以采用较便捷的投保流程,让客户的购买体验更好。

作为百万医疗险先行者的平安健康险,此前主做中端医疗险,在高端医疗险的市场份额则排名第一,积累了一定的中高端医疗险的经验和客群。不过,从全行业来说,彼时的中高端医疗险尚属“蓝海”,份额较小,九成以上仍是低端小额医疗险。

丁雯介绍,平安健康险设计百万医疗险时,设计思路是用低保费撬动高保额,针对低频高额的保险事故,达到高杠杆的作用,从而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百万医疗险的件均保费约六七百元,相当于每天只花了一两元,就可以得到上百万元的保障,对于消费者来说很合算,也容易接受。”

与保费动辄数千乃至上万的高端医疗险相比,百万医疗险用几百元,不仅可以获得高额的保障,还能通过附加一些小额附加险,得以享受原本只有高端医疗险才有的海外就医服务和特药项目。这样的产品,谁会不喜欢呢?

丁雯表示,百万医疗险这一创新型医疗产品,便是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客户的需求反馈,探索不同的客群和顺应客户需求的差异化而设计出来的。

作为一款纯保障型保险产品,百万医疗险的保费低廉,保障额度高,可以有效减轻投保人对自付部分的医疗费用,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由平安健康险发轫的百万医疗险,在2016年开始崛起,这一年被称作百万医疗险元年。

这一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鼓励企业和个人参加商业健康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鼓励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促进险企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发展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

两个月后发布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则提出,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保之外的需求。

用消费型健康险解决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保障,成为新医改的一个改革思路,也成为百万医疗险迅速起步的政策推动力。

如果说头两年还只是探索期,2018年则出现爆款盛况。这一年一部口碑炸裂的影片《我不是药神》上映,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剧情让人们心有戚戚焉——“有病没有药是天灾,有药买不起是人祸”。

剧中人说“这世上就一种病,你永远也治不了,那就是穷病”,因病致贫不仅仅发生在底层民众身上,也发生在中产阶层身上。有的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少则数十万元,多则上万元。如果没有保险,这个治疗费用对于普遍家庭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因此,因病导致的“穷病”,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化解。诚如“重疾险之父”、南非心脏外科医生巴纳德(Marius Barnard)所说:“一名医生可以医治一个人身体上的创伤,但只有保险公司能医治他经济上的创伤。

一位保险业人士指出,30万元通常是医疗费用的分水岭,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真正的风险是超出30万元的部分,而百万医疗险则具有用较少保费撬动较高保障额度的高杠杆效应。

在政策红利和影片效应之下,百万医疗险2018年的保费规模从2017年的70亿元激增至170亿元,增速高达142.86%

时也,势也。百万医疗险的时代到来了。截至2020年,百万医疗险的保费规模已达5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68.53%。

长期医疗险:关乎勇气,更关乎专业

高保额、低保费,产品设计简洁,产品责任清晰,加之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投保便捷,百万医疗险的迅速走红在情理之中。

一款产品火爆,既意味着市场需求大,也同时意味着进入者众,更容易沦为“红海”。

和其他曾经热门过的险种一样,随着越来越多保险公司“杀入”百万医疗险领域,百万医疗险这一网红产品也开始患上“网红病”:产品同质化、竞争白热化、宣导噱头化,定价盲目化等。

拼价格、拼免赔额、拼保额,成为百万医疗险领域竞争的“三把斧”,一些公司甚至推出保额高达千万元的产品。

作为“第三领域”的健康险,底层运行逻辑不同于寿险和财险,除了受保险业及政策环境的影响,亦受到医疗政策和医疗体制变化的影响。因此,与其他险种相比,其迭代速度更快,而每一次迭代,亦体现出政策导向和医疗技术的变化。

2019年6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布,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健康类产品和服务。

这一年,银保监会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健康保障委托管理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和修订后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对健康险的监管全面调整和完善。

健康险新规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允许保险公司开发设计费率可调的长期医疗保险产品,并首次将健康管理列为专章

在鼓励发展长期医疗险的同时,银保监会进一步收紧了对短期医疗险的监管。2021年以来发布了《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短期健康险续保表述备案事项的通知》《关于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客户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医疗险“短险长做”现象。

医疗险虽然近年来规模激增,但绝大多数是一年期短期险,且不含保证续保条款。即使保证续保的产品,彼时最长的也只是六年保证续保,一些保险公司则用停售老产品升级新产品的“接力”模式,来实现所谓的保证续保。

对于消费者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得到医疗险的持续保障,是最根本的诉求。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保险期限亦成为医疗险发展的一大掣肘。

系列新规的出台,包括专业健康险公司在内的人身险公司来说,正是发展长期医疗险的好时机,并与只能经营短期医疗险的财险公司拉开差异化的机遇。

早在2018年12月,“e生保”便推出了保证续保版。在健康险新规正式发布后不久,“e生保”又在业内率先推出20年保证续保。这是到目前为止,业内保证续保最长的期限。

不过,长期医疗险的经营风险要远高于短期险。一家保险公司人士曾表示,长期保证续保是一个关乎勇气的故事。在健康险新规发布之前,业内最长的保证续保期限也只有六年。

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不要说六年,三年可能就会产生巨变。“我们现在设计产品,一定想不到二十年以后,会有什么样新的诊疗手段和医疗技术出来。”丁雯坦言。

丁雯介绍,此前的健康险旧规,保证续保型医疗险的费率不可调整。在医疗通胀的趋势下,没有费率调整机制,意味着将面临巨大的风控难度。新规允许调费,无疑为保证续保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调费如何调更合理,如何兼顾消费者需求和风控的要求,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考验着精算水平和风控能力。

据了解,风险同质原则是医疗险定价和调费的重要原则,基于此,不同人群的定价和调费策略则有所不同,并据此计算出不同的赔付率,从而降低闭合业务的风险。

在20年保证续保款中,平安健康险在调费模型里引入了性别因子、家庭因子、健康优选因子等,并对消费行为以及已理赔人群继续率等指标进行分析,从而确保可以根据不同的定价因子灵活地调费。

丁雯认为,这个产品要经营20年,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得更全面一点,区分不同的因子进行不同的定价,“对于不同的人群也更公平、更合理”。

“其实我们是希望未来能够设计成终身型百万医疗险,因为从客户角度来说,肯定是需要终身的医疗保障。”丁雯表示。

长期医疗险的方向既定,未来的诸多可能性,都是可以期待的。

求解医疗通胀

长期医疗险面临的巨大的现实难题在于,医疗通胀以及“死亡螺旋”难以预测和化解。

医疗通胀不仅引发次均医疗费用的上升,还会引发医疗行为发生率的提高,亦是影响医疗险赔付成本的最显著的因素之一

而影响医疗通胀的因素通常包括医疗体制的变化、社会医疗保险的变化、物价指数的变化、医疗资源紧张程度的变化、医疗新技术的变化、老龄化的影响、经济的发展等。

丁雯介绍,医疗通胀与一般的通胀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医疗险具有高杠杆效应,医疗通胀会产生免赔额的杠杆效应(1万元的免赔额杠杆因子约1.7-1.8左右)。比如,医疗通胀上升10%,则1万元免赔额医疗产品的赔付成本却可能上升17%-18%。

因此,将保证续保期限从6年拉长至20年,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亦有不小的压力,甚至再保险公司亦有压力,不愿承接这类业务。

“我们通过反复风险测试后认为,如果风险管理得好,以中国平安的经营水平,加上历年沉淀下来的管理经验,我们还是有充分的风控能力。从业务的发展来看,我们的决心也比较坚定,希望做出一款可以长期保证续保的产品。”丁雯表示。

决心和底气的背后是风控的实力,能够在保证续保期间、调费上限与效益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免赔额的设置是控制医疗费用的必要措施,亦是保障医疗险制度顺利运行的重要机制,为了适应长期医疗险的风控要求,平安健康险一直在探索免赔额递增模式的可行性

据了解,由于存在免赔额杠杆效应,美国市场上具备保证续保的医疗险,可以随着医疗通胀而提高产品免赔额即免赔额递增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销费率上涨的影响。

不过,丁雯坦言,国内消费者接受免赔额递增模式需要一个过程,既要避免销售误导,又要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医疗费用中,药品的成本最难控制,也最容易超出医疗险赔付限额。因此在产品设置上,平安健康险基于2020年CFDA药品目录设置了药品目录,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新药,则设计了附加创新包作为补充。比如,多花10-30元附加后需质子重离子治疗,最高可以报销100万元。

丁雯表示,通过这种基础保障+创新包的方式,如果以后有一些新药的需求,可以及时让客户享受到新药的保障。

诸业内人士认为,制定商保目录、扩大承保人群、融入大健康生态、精细化管理等,都将成为未来百万医疗险的发展方向。

谁走在前面,谁便会迎得商机。

健康管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一位医生博主在网络平台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当你躺在病床上,也许父母、子女、朋友会因为种种原因选择放弃你,离你而去,只有你的医生希望你能活着,让每个病人康复是医生最大的心愿。

其实,保险公司又何尝不是如此?希望客户少生病,如果生病也能够通过体检尽早检查出来,避免疾病恶化,危及生命。“从这个层面来说,其实保险公司和客户的利益点是一致的。”丁雯表示。

牛津大学联盟曾提出一个“3-4-5”概念,即:三种不健康行为(抽烟、不运动、不健康饮食),导致四种疾病(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引发全球死亡人数的50%。有关研究显示,国人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因病死亡高达85%

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发布,以往“以疾病控制为中心”已开始转向“以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健康险将从事后理赔模式向前端转移,通过健康管理“治未病”。

健康险新规将健康管理服务成本占净保费的比例从10%提至20%为保险公司更好地提供健康管理进一步拓宽了空间。

此外,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发布了四项保险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指引以及《保险业健康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完成了保险业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的顶层设计。

在欧美成熟市场,健康险公司的定位与角色已逐渐从“被动理赔”的医疗服务支付方,转为“全流程健康管理”的健康合作伙伴。以国内保险公司最爱对标的美国联合健康集团(United Health Group)为例,其业务便包括两大块,一是United Health Care主要经营健康险业务,并向健康管理业务导流,二是Optum,则负责经营健康管理业务,从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健康管理闭环。

有关调研显示,通过为客户提供健康管理,可以节约10%—20%的医疗赔付开支,并获取平稳且高利润的额外收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一份消费者问卷调研显示,约80%以上的消费者愿意为大部分的健康管理服务支付溢价,对多数服务项目的平均可接受溢价约为350元

丁雯坦言,目前诸保险公司都已有各自的爆款医疗险产品,再出一个新爆款其实很难。“我们希望从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上做一些拓宽,特别是在健康管理服务上。”

在她看来,健康管理与医疗险本来就密不可分,医疗险不仅是一个保险产品,更是一个健康管理计划,这将成为未来医疗险的一个发展方向

因此,“e生保”在产品迭代升级时,除了原来的保障属性,增加了健康管理的内容。比如,体检异常陪诊服务等专案管理项目,并探索引入家庭医生参与到整个家庭的健康管理的模式等。

生病的时候用上保障部分,健康状态下则可以享受到健康管理体系,对于消费者来说,投保后未出险便不再有“打水漂”的感受,而可以享受到来自专业医生的咨询和问诊等暖心服务。

诸业内人士指出,打造以“产品+服务”为目标的健康管理核心能力,是健康险公司发展的破局之路

不过,目前从全行业来看,健康管理产业整体尚未形成均衡的生态圈闭环。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保险公司应主导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新生态,与多方合作达到互利共赢。

作为中国平安集团旗下一员,平安健康险更有笃定的底气。在中国平安打造的医疗健康生态圈中,平安健康险与兄弟公司已形成了联动的协同效应,比如与各社保平台都有合作的平安医保科技公司,亦作为平安健康险的风控入口。

今年以来,通过参与重整的北大方正集团,中国平安将其北大医疗资源揽入旗下。而这些现成的优质医疗资源,将为平安健康险所共享。据了解,目前平安健康险已与之展开了一些合作。

尽管有惠民保的冲击,医疗险仍将持续高速发展,这已成了业界共识。这一点亦有数据支持: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度及2021年一季度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形势调研报告》显示,2021年一季度,长期医疗保险新单保费迅速上升,表明长期费率可调医疗险监管规定出台后,健康险市场迈出了向保障长期化方向发展的第一步。

2020年1月银保监会等13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医疗险的市场规模达到2万亿元的规模。

蓝图已绘,梦想不远。

图片:网络

【版权声明】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姓名。

其他平台如从本公众号转载的文本若修改后引发纠纷,与本平台无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