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波:中国经济的潜力、压力与2024年展望

赵波:中国经济的潜力、压力与2024年展望
2024年02月02日 19:43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题记:2024年1月18日晚,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第67期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本次报告会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百度财经主办,北大国发院智库、传播中心承办,特邀多位学者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分享和研讨“中国经济2024:立与破、挑战与机遇”。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经济学长聘副教授赵波的主题演讲整理。

今天分享我对2024年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中国经济增长的全球背景

展望2024年中国经济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全球经济增长的大背景。21世纪以来,全球经历过两次比较大的经济衰退,一次是2007-2009年的次贷危机,另一次是2020-2022年爆发的新冠疫情。这两次危机都造成了全球经济的负增长。

全球经济在此次新冠疫情暴发后走出了“V形复苏”的态势:疫情前全球经济增速平均为3-4%,2020年疫情期间全球经济增速为负,后逐步恢复。平均来看,疫情造成全球经济2020-2022年间每年损失了两个百分点的增长。

目前,疫情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衰减,预计全球经济会回归到比较稳定的长期增长路径,即年均增长率约为3%左右,这其中的增长率一半来自人口增长的贡献,另一半来自技术进步的贡献。

结合上述全球经济增长的背景,接下来分享我对2024年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影响经济增速的两个主因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历了非常迅速的经济增长,被称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改革开放前30年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基本维持在9%-10%左右。在过去这十年,经济增速每年都在降低,不知不觉已经降到5%的时代。为什么会这样?经济学理论认为长期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供给,即生产端。中国生产端发生的一些变化拉低了经济增速。

生产端的贡献要素有哪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有资本、劳动、土地,还有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的是生产效率的改进,这不仅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也取决于资源的配置效率等因素。

图1

把生产端要素的贡献与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相加总,就得到了每年的经济增速,如图1所示,蓝线代表每年实际经济增速,其波动很大;红线代表我们计算出来的经济潜在增速。蓝线高于红线时是经济高涨,低于红线时是经济衰退。2010年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基本维持在10%左右;2010年后,也就是次贷危机爆发后,经济潜在增长率逐年下降。现在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已经下降到了5%左右。

图2

造成这一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同样可以从要素投入和生产效率两方面分析。图2展示的是生产效率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红线代表剔除波动后的潜在趋势。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头三十年,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对经济增长发挥了很大作用,带来了5个百分点左右的GDP增长。我国本是一个落后的工业国,很多经验和技术需要学习,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技术更新迭代很快。随着学习进程不断深入,中国正越来越靠近世界技术前沿,技术进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逐渐放缓。虽然我国的“新三样”已经位居世界技术前沿,但仍有一些技术正在接近技术前沿但尚未达到。此外发达国家对我国某些领域的技术封锁,也在造成了技术进步速度一定程度的放缓。

当前经济的挑战

对于刚才估计的5%左右的经济潜在增长率,有些人认为没必要担心,毕竟还有5%的增长。按5%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计算,四、五年之后我国人均收入仍有望达到甚至超过13000美金,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然而,潜在经济增长率只是一个潜在数值,做得好有可能超过这一目标,做得不好或许达不到这一水平。

未来我国的经济表现,可能受哪些因素制约?

短期风险因素

房地产行业面临着金融风险。“三条红线”实施后,房地产业遭遇非常严重的危机。在学者和企业家的不断呼吁下,目前房地产政策已经做出一些调整。这些政策,比如北上广深等城市限购政策的取消和力度减弱,能在多大程度上恢复并重建投资者信心?这还是个未知数。

与此同时,资产价格大幅度波动,投资者的心情随之忽高忽低。这肯定会对大家的信心和消费倾向产生影响,这就是“财富效应”。总体看,消费者信心的恢复还需要时间,这也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心指数指向基本一致。

长期不确定因素

当前我国经济也面临一些长期的不确定性因素。之所以说是长期因素,因为这些困难都是由一些长期的结构性难题所导致,很难短期内解决。

长期不确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能否控制不断攀升的杠杆率?这不仅指地方债,居民部门、企业部门的杠杆率都在上涨。这一问题之所以引发重视,主要因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特别是较大规模的经济体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其经济增速会减弱,赤字会增加,同时伴随着经常性项目逆差,即“双赤字”,这会使得该国国际竞争力不断衰弱,经济增速逐渐下降。因此,如果中国的杠杆率过上升过快,会对未来的经济增长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能否持续创新和产业升级?在经济增长中,资本的贡献通常会慢慢减弱,未来的经济增长会更多地依赖创新和产业升级。

能否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进入深水区,会面临更多难点和堵点。正所谓“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能否及时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人口已经是持续负增长状态,未来能否通过足够的人力资本投资来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也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对短期宏观调控政策,中长期结构性、供给侧政策和政府治理都带来了挑战。

2024年中国经济展望

2024年的中国经济,我认为是处于恢复的节奏中。

从资金投放或信贷投放看,中长期信贷对于工业的支持不断增加,对于高端制造业的支持也在迅速增长。不同规模企业恢复速度并不相同,工业大企业的订单数量上升较快,中小企业的恢复还有一些滞后。过去几个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产业利用率、工业用电量都在上升,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

从价格看,CPI虽然总体较弱,但是抛掉食品之外,无论是服务业还是非食品类的CPI在逐渐回升。食品有其自己的周期,比如猪肉价格。预计半年后我国CPI可能重回1%以上。

从就业市场看,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下降,农村外出劳动力增长率持续上升。

总体来看,我对今年的经济增速持中性偏乐观的态度,我预测2024年经济增长或将在5%-5.5%之间。5%是潜在增速,另外0.5%是考虑到前面提到的挑战。如果我们能妥善应对,比如稳住房地产业的发展信心,投资降幅或将减弱,对经济可能带来一些正向促进作用。

居民消费不断修复

无论是社会零售品总额还是居民消费,目前都有显著增长,反馈到居民储蓄上,则是家户储蓄率的下降。疫情期间,居民储蓄率上升了好几个百分点,现在则基本回落到疫情前的水平,这是一个好消息。

图3

图3展示的是居民部门的银行新增存款减去居民部门新增贷款的情况。在过去这些年,没有哪一年像最近两年这样,出现这么多存款净增。2022年这一数字是14万亿元,2023年是12万亿元,这是相当大的规模。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包含出售股票和房产的收入。比如我担心房地产大跌,索性先把房子卖掉;担心股票市场行情不好就把股票全部清仓。如果卖房卖股票得到的钱,我存起来什么也不买,那这一数字就会出现在图3中。这意味着有大量的闲置资金,说明老百姓的投资预期和信心还没有恢复,但消费已经恢复了一部分。

投资优化和制造业升级

图4

从资金供给端看,“金融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对银行资金的投向发挥了较大指导作用,直接反映在数字中,正如图4所示,蓝色虚线代表房地产中长期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长,从一开始增长很快,到“三条红线”之后开始下降,进而降到负值。蓝线代表的工业信贷余额持续增加,增幅高达20%-30%;红线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高达40%。橙色线代表的服务业并没有吸收更多的投资,增长率比较稳定。这说明资金在不同产业间重新配置,既有政府的引导作用,也有市场的自发判断。

这些投资都可能改善我们的潜在投资效率,特别是改变生产率更高的部门的资本配置,增加资源配置效率。“新三样”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其他国家总是觉得中国的产业政策在补贴国有企业,那一定是国企在这些行业大幅出口。其实,出口“新三样”大多数都是民企,比如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出口。

货物贸易总量占比达峰

图5

图5展示的是二战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贸易占比。红线代表中国,可以看出,二战后我国贸易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从过去占比不到2%上升到14%。中国不是唯一的成功者,其他发达国家都曾拥有过这样的辉煌时刻。蓝色虚线代表美国,二战时贸易占比曾高达20%。此后取而代之的是橙色线代表的德国和绿色虚线代表的日本,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日渐上升,分散了美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霸主地位。这些国家的贸易增长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峰值,这与其自身的产业结构转型有关。中国2001年入世后,贸易份额不断上升,进一步分散了美国剩余的世界贸易份额。

根据以上发达国家贸易发展的规律,中国的贸易占比达到14%-15%时,或许已经达峰。根据目前我国第二产业的结构,想要获得更多的占比很困难。但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提高贸易质量,加速转变过去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局面,提高在贸易中的附加值占比。

贸易格局逐渐变化

图6

图6中黄线代表中国对OECD国家的贸易。如果把OECD国家称为“北方国家”,那中国对北方国家的贸易额是在不断下降。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份额在不断上升,东盟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图中蓝线和红线代表的非洲和拉丁美洲也是如此。这说明中国对世界的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这一进程其实从中美贸易战打响恶化之前就已经开始,与地缘政治无关,更多的是受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内在规律的影响。中国加入RCEP后,我相信未来区域贸易协定内的贸易会更加迅速地发展,比如中国对东盟的出口或将进一步增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重要性逐渐增加

过去,中国吸引了很多外国直接投资(FDI)。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额正在赶超FDI。这说明这些年中国的对外投资不断增长。近日我在柬埔寨访问时,发现一家中国轮胎厂仅用7个月时间就建成了一家现代化厂房,投资规模约有几亿美金。该企业在柬埔寨工厂的自动化程度也远超其在国内的任何一家工厂。原因在于企业总是在不断创新,自然会使用最先进的生产线和最先进的技术进行生产。上述这种投资案例在柬埔寨还有很多,虽然只有1700万人口,但柬埔寨已经成为中国第十大对外投资国。

过去中国传统的OFDI是以低技术或者劳动密集型为主,更多是采矿、交通运输、修路建桥这样的业务。现在的对外投资当中,制造业和ICT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占比稳定上升,2022年在对外投资总额中约占23%。

现在有很多高能力企业不是“被动”出海,而是“主动”出海,这也代表着企业母国有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卓越的制造能力,新能源汽车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总结

面度诸多挑战,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持续增长。中国有能力做得比5%更好一些,但这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小心应对。

1.  实现制造业的不断升级和数字化转型。这远不止拿出资金一投了之这么简单。投资不一定能带来创新,任何创新都存在不确定性。只有通过合适的政策干预,制定能真正鼓励创新的机制,才能解决问题。

2.  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开放程度。服务业已经是中国GDP占比最大的行业,但不是所有服务业的生产率都在不断增长,很多消费型服务业增长基本为零。服务业想要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加快开放和改革那些过去不够开放的领域,对接高标准的开放体系,倒逼服务业加快改革。

3.  降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政策的激励相容性和透明性。希望不再看到类似“三条红线”的政策再次出现在中国的任何一个行业。我们已经花了很大的代价挽回损失。对企业家而言,这增加了政策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希望我们的政策能增加激励相容性和透明性,使政策的执行成本、监督成本降到最低。

整理:文展春 |编辑:王贤青 白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