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史上最牛乞丐,我的膝盖和满分一刻也留不住

精品推荐|史上最牛乞丐,我的膝盖和满分一刻也留不住
2023年09月20日 07:48 什么值得买

作者:玉振红蝶

古往今来,传奇人生描述不尽。有些传奇是可复制的,有些却不可再生,如果要我选一个将坚韧品德与伟大理想完美结合的楷模,我毫不犹豫只选一人——奇丐武训。

后人在评价武训先生的时候,无不盛赞称他是千古第一奇丐。他不仅在现实中被树碑纪念,还在正史上千古流芳,供后人景仰。

即使以当今的标准看,毫不夸张的说,武训完全有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放眼全世界的范围,至今也难有可以完全类比的人物。

武训原名武七,光绪年间山东堂邑县人。从21岁开始行乞,到59岁病故,所谓叫花子,他整整当了38年。

现实中,多数乞丐都是生活所迫。但武训不同,真正把行乞当做一份事业,用心经营。

为了让自己的形象更加引人注目,他将自己的辫子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装扮成戏里的小丑模样。光有形象还不行,他也卖艺。他特别擅长说唱,能根据现实环境,现编歌谣博人一笑。甚至象个江湖杂耍艺人一样表演锥刺身、刀破头、拿大顶等节目。为了让看客动恻隐之心,慷慨解囊,他甚至或给人当马骑,供人取乐。

正因为他这种把所有尊严都抛之脑后的行乞,才使得在三十年的时间中,积累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财富。可一个叫花子,这么搏命攒钱,到底是为什么?

武七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生活窘迫。15岁时,母亲将他托付给远房姨夫张变征做工,看管果园和喂猪。张変征是个贡生,略通文字,却是典型的恶霸作派。他知道武七是文盲,就伪造了一份账簿,骗武七签字画押。就这样,武七干了三年,工钱一分没拿到,反而在纸面上还欠了一屁股账。争辩之下,武七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大病一场。

这场冤屈打开了武七的心窍,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许多人面对不白之冤,难诉之苦,有人可能会怨愤难平,要么忍气吞声,要么报复社会;也有极少极少堪称佛性之人,从此醍醐灌顶,由怨反而生出大慈悲,不救己而要去救人。

这种人,就是武七。他觉得被恶人所欺、所骗,皆因为自己不识字,没文化,痛感受教育的重要。痛定思痛,发大宏愿,要凑资助学。用他的唱词来说,就是“使他们无钱也能读书,使他们读了书不再被人欺”。

可他一个家徒四壁的文盲,拿什么来凑?

21岁那年,武七决定以行乞为业,去实现自己那个说给谁谁都会笑话的梦想。为什么要用行乞这种方式?

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显然,再高尚的理由也难以装点要饭的落魄。

虽然武家处于最底层,但是要饭显然还是见不得人的丢脸事。特别是在身体健全,明明可以靠其他方式生活的情况下。所以武七的决定遭到了老母、兄弟、姐妹的一致反对。武七决心既下,一意孤行,导致亲戚朋友断个净。

为了躲开亲人的目光,在此后30多年的行乞生涯中,武七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诸省。和他在行乞中的小丑扮相完全不同的是,私底下他完全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日以两钱粗馒终其身。钱财从不使用,即便是讨得较好的衣物和饭食,他也设法卖掉换钱。他所有的理想都在简单的唱词中: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

由于他天天把“义学”这两个字挂在嘴边,众人皆以为其疯魔,送绰号“义学症”。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不理解。本地乡绅杨树芳在和武七交流后,被他的宏愿所感动,答应帮助武七存款、理财,帮他买田置地,放贷收利,使得武七的血汗所得不仅有了保障,还不断增值。

1888年,武七已经50岁。没有妻儿,孑然一身,行乞整整三十年。这个貌似小丑,吃剩饭,住破庙的老叫花子,名下实际上已经拥有田产230亩,资金3800两。这份财富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大地主的体量。

垂涎这份财富的人不少,包括武七的亲戚们。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说动武七。

这一年,武七在乡绅的帮助下,终于迈出了实现理想的第一步。他耗尽积蓄,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学校建成后,他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当年就招收了50多名学生,学费全免,办学所需经费就从他置办的田产中支出。

“义学症”的大名终于开始口口传颂。三年后,附近馆陶县杨二庄的出家人了证和尚,听说了武七的故事,感慨其大慈悲,把自己的香火钱和部分庙产捐出来,和武七一起创办了第二座义学——馆陶“杨二庄义塾”。

又三年后,学部侍郎裕德到山东视察学务,听到义学的故事,捐给武七200两银子。加上部分乡绅的资助,武七在临清县创办了第3所义学——御史巷义塾。

山东巡抚张曜为此特地召见武七,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以垂训世人之义,更名武训。上奏清廷后,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的匾额。并因其自称义学症,清廷略加修改,赐给了义学正的名号。

1896年,59岁的武训患病,这个已经名震四方,身藏黄马褂的乞丐,还在成天想着攒钱办更多的义学。舍不得花钱吃药,结果病重不治。在他一手创建的御史巷义塾中撒手人寰。

出殡当日,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学子、乡民倾巢出动,争相执绋送殡,人数多达五万。人山人海,哭声震天,自古国葬,未及于此。

1906年,清廷下诏国史馆为武训立传。山东巡抚衙门建造了武训祠,并立碑为纪。民国政府为其塑像,并建造了武公纪念堂。武训事迹被正式列入学校教科书中,全国共有七省三十多处学校以武训命名。后来的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张伯苓等人皆受武训影响而兴学重教。

可以毫不含糊的说,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出身底层、自己并没有从事教书育人的人,能够得到如此崇高的评价和礼遇。而且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哪个社会阶层对武训及其义举的评价都是高度一致,真正的“零差评”。

1986年,国务院为其修缮陵墓,并恢复其名誉。

如果要用一个更为贴切的词来描绘武训先生,那就是人间圣徒。为了实现拯救世人的目标,完全可以抛开自身的安危荣辱。历史上很多人喊着神圣的口号,只是为了踏着无数人的尸骨,实现带血的私欲。但圣徒则不然,他始终胸怀悲悯世人的赤子之心,以爱而不是恨的方式,去践行自己的使命,播撒人性的光芒。

任何人都没有力量来为他加冕,任何机构都不配来给他盖棺定论。朝代不会比他更长久,帝王的力量也不会比他更强大。因为只要中国人生活在这世界上,武训就活在这世界上。

PS:如果以上好书还让你觉得不过瘾,请移步下面书单,同样会让你收获满满

阅读更多文化艺术精彩内容,可前往什么值得买查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