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 | “矛盾式表达”缘何流行

浙江宣传 | “矛盾式表达”缘何流行
2024年06月26日 08:25 蓝媒视频官方微博

“女汉子”“土潮”“热心社恐”“积极废人”“精致穷”“朋克养生”……近年来,“矛盾式表达”之风在生活中逐渐刮起。

所谓“矛盾式表达”,即将语义完全相反的A和B两个词“碰撞”在一块,组成颇具“反差感”的新词,以此来表达某种心理活动或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言语张力。

不禁好奇,现代人为何热衷于“矛盾式表达”?

网友的“矛盾式表达” 图源:社交媒体截图

“矛盾式表达”并非新鲜事物,自古便存在,像老子的“祸福相倚”“无为而无不为”,苏轼的“大勇若怯,大智如愚”,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人生,既惮扰攘,又怕离去,懒于求生,又不乐死”等,都具有一定的“矛盾式表达”的特质。

不过在当下,“矛盾式表达”更常见,且创造这类词语并非某些人的“专利”,而成为普罗大众自我发声的一种形式。这种“创造力”也延伸至很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有的人赚得不多又有较高的经济压力,自我打趣“穷得快要吃土”,但不会因此放弃有品质的生活,反而尽其所能追求品味和精致,于是有了“精致穷”的说法。比如,一些网友在网络世界里如鱼得水、能言善辩,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感到拘谨甚至恐惧,“现实社恐、网络话痨”“线上热闹、线下独处”便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于是涌现出诸如“热心社恐”“自嗨式聊天”“阳光宅”等词汇。比如,许多人直面职业压力和职场竞争。有人嘴上念叨着“太累了躺平吧,不想努力了”,实际上又不甘放弃继续努力和奋斗,就产生了“躺平式上进”等说法;也有人热衷于制定周密的计划,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却总是无法付诸实践,于是自嘲“积极废人”再如,现代人的审美呈现多元、开放和包容的特点,土味与洋气的碰撞,衍生出“丑萌”“土潮”等词汇,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像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铜奔马”等文创产品,就以其“丑萌”造型受到网友喜爱。

以“丑萌”出圈的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铜奔马及其文创产品 图源:“甘肃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矛盾式表达”是一种自我调侃,它披着幽默风趣的外衣,却装着深度思考的灵魂。那么,这一说法是怎样产生的?又折射出什么?

社交焦虑的“投射”。部分人既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又害怕在社交中暴露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既想投入到某个社群中去,却又并不愿完全投入其中,因此倾向于通过“矛盾式表达”来反映“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社交心理,将矛盾“折中”,以此来获得自洽。

比如,有人用“间歇性社牛”来形容自己在社交场合中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内敛羞涩的状态;处于非恋爱状态时,有人就会用“主动式单身”来形容自己,以化解亲朋好友询问时的尴尬。

理想现实的“碰撞”。当社会高速发展、竞争趋于激烈,人们有时会面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尤其是一些刚毕业的年轻人,一下子脱离了学校和家长的细心呵护,一头扎进争分夺秒的工作节奏,难免产生焦虑情绪。他们一边希望迅速成为想象中“无所不能”的“大人”,一边还不能够很快找准节奏、找到定位。于是,有的人选择用“矛盾式表达”来寻找“出口”,以期获得过渡期的自我认同,比如“小猪佩奇社会人”就是对“内心童真”与“被迫圆滑”的感叹。社交媒体的“助力”。一些人在生活中羞于和亲友谈心,而社交媒体的隐匿性使他们有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更愿意在网上畅所欲言。社交平台就这样为人们提供了“矛盾式表达”的空间。同时,这类表达形式新颖,说到了人们心坎里,自然会引来一批“拥趸”。再加上网友互动和“二次创作”等又丰富了语义内涵,网络社交的特点和优势也让这类词语如滚雪球般迅速传播开来。文化基因的“塑造”。“矛盾式表达”看似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其实背后也体现出烙印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许多“矛盾式表达”中有着儒家与道家的影子,二者一个主张积极入世,一个倡导超脱出世,看似对立矛盾,却为古往今来很多人找到了自洽空间。它们“穿透”了时光,悄然融入进我们的性格和表达中,日用而不觉。比如,“绝版平凡”就表达出了一些人既安于普通又不甘平庸的心声。

图源:视觉中国

那么,该如何看待“矛盾式表达”?又如何为“矛盾式表达”所反映出的焦虑和困惑提供良方?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方面,对于“矛盾式表达”,要开放包容,无需“谈之色变”。近年来,除了种种“矛盾式表达”,年轻人还有“社会的边角料”“淡淡综合征”“emo”等层出不穷的自嘲式词汇,都引发了不少担忧。在笔者看来,这本质上是年轻人纾解焦虑、表达情绪的一种形式,是他们在拼搏奋斗、找寻自我的路途上,创造的一个放松小憩的时刻。对于这一“调剂品”,我们并不需要“谈之色变”。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并及时答疑解惑,舒缓“矛盾”情绪。一定程度上而言,“矛盾式表达”反映的是年轻人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和期待。如果有必要,也要主动关注相关需求,理解他们存在的困惑和压力,关心关爱年轻人,帮助他们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不断优化青年群体的成长发展环境。

而对年轻人自身来说,对于一时的“矛盾”情绪,大可不必沉溺其中。年轻人既要向外观察,也要多向内求索,找到真实的自我,通过合理的规划,设定明确的目标,逐步提升个人能力素质,更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进步。而如何与之共处,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用一生去研究的课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