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自己叫作‘木头人’,因为我这一生都在跟木头打交道。”在近日播出的纪录片《南粤工匠》(第二季)中,东潮木雕艺术流派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南粤工匠李中庆如是说。在他眼中,木头绝非没有生命的“死物”,而是能穿越平面与立体、艺术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神奇介质。
从东阳到潮州,李中庆凭借一把雕刻刀走天下,用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让一块块木头重新焕发出生命华彩。
木雕《清明上河图》,东阳流派一战成名
李中庆出生于浙江东阳,17岁开始跟随师父学习木雕手艺。1991年,26岁的李中庆携刀带艺,踏上了广东潮州这片陌生的土地。
彼时的潮州,手工艺闻名天下。潮彩、刺绣、木雕……整个潮州,四十多个大门类的手工艺并存。加上成熟的海外市场,这里成为全国手工艺人的逐梦之地。
东阳与潮州相隔千里,木雕风格也大相径庭。潮州木雕多用于屋檐和顶梁,风格立体粗犷;而东阳木雕多用于室内的家居装饰,风格更偏精致细腻。可否融合两地之长,开创出一种全新的木雕风格?李中庆独创了30至45度角雕刻法,在潮州木雕的立体镂空技术中融入东阳木雕精细生动的特色。细腻与雄浑兼具的东潮流派,从此诞生了。
最开始,既非东阳风格也非潮州风格的东潮流派,并不被业内接受。李中庆并不气馁,他潜心数年,将宋代巨匠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以东阳木雕重现。作品问世之日,业界震动。从此,东潮木雕开始为世人所知。
六个月完成巨作,《百年工运》致敬历史
回首往事,李中庆坦言:“其实我并不强求流派。手艺活从来都是谁做得好,谁就是标准。”
从初战成名到成为宗师,李中庆靠的正是不断冲破壁垒与成见的创新精神。以水草为例,李中庆作品中的水草总有一种摇曳之态。而在过去,传统木雕中的水草从来都是一刀过,工整但缺乏动感。
甚至做木雕的刀具,李中庆也从不拘泥于传统。“我们一套刀具有几百把刀,有很多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自己打造的。”李中庆举例,例如给人物做眼睛的刀具,便是他用绣花针改造而成。
最近,李中庆完成了一幅难度不亚于《清明上河图》的巨作——《百年工运》。2025年,全国总工会将迎来百年华诞。作为广东的劳模代表,李中庆决定以一件特殊的木雕作品相贺。他带着徒弟们用了六个月的时间,用雕刻刀向那段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致敬,作品将于2025年五一期间在北京展出。
李中庆坦言:“这部作品跟以前的创作都不一样,既要展现百年历史的真实场景,又要呈现现代工人的蓬勃面貌,这很不容易。但我们一定要做好,要雕出广东木雕的水平,还要让全国的工人工匠都能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苦难铸就坚韧,疤痕见证“梅花香自苦寒来”
对艺术极致追求的背后,是李中庆从小苦练的艺术基本功。“真正的手艺人,必须会画画。你能画多好,就能雕多好。”李中庆回忆,青少年时期,他在师父的要求下每天练习绘画半小时。到后来,晚上睡觉时只要一躺下,他就能在天花板上“看见”脑海中的图纸。
雕刻的功力,更需要时间的磨砺。光是雕刻一朵简单的梅花,年轻的李中庆就足足练了几个月。“力道不够,木屑不会掉,力道过头,花心又没了。”练到手劲刚刚好,方算入门。如今,李中庆的左手足足留下四十多道疤痕,每一道都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岁月见证。
见到李中庆如今的成就,很少有人相信,他曾经是一个“没有出路”的孩子。因为幼时的一场高烧,李中庆落下病根,从此腿脚不如常人。但苦难反而造就了他的坚韧,不能跑,不能跳,李中庆就沉下心来学木雕手艺。在与一块块木头的对话中,他读懂了艺术,练就了匠心,最终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艺术新天地。
如今,年过花甲的李中庆一边创作,一边带徒弟、传手艺。在他的带领下,东潮木雕仍在不断创新,真正的艺术永不定型。
编辑 | 晓钰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