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学荐书 | 这位伟大科学家,把科普文写成散文诗

蝌学荐书 | 这位伟大科学家,把科普文写成散文诗
2024年04月21日 11:50 蝌蚪五线谱

“在人类的生命科学史或医学史上

无论再过多久

刘易斯·托马斯这个名字都会历久弥新。”

诗人科学家

刘易斯·托马斯

刘易斯·托马斯出生于1913年的纽约皇后区,在父母亲的诊所里长大。他15岁就考入常青藤普林斯顿大学,入学之初成绩平平,但对幽默诗歌和文学有浓厚兴趣,并常有作品发表。

大学后两年,他突然对学习兴趣激增,从文学转向医学。20岁时,刘易斯成功考入哈佛大学医学院,最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刘易斯·托马斯青年时期

从哈佛医学院毕业后,刘易斯·托马斯成长为一名杰出的生物医学研究人员,儿科学、病理学、医学和生物学教授,先后担任三所医学院的院长,以及一家顶尖癌症中心的负责人。

他在科学和科普上取得了非凡成就,被称为“现代免疫学和实验病理学之父”。

虽然在医生、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以及行政管理者的领域都取得了非凡成就,但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却是他优美的医学人文随笔。

刘易斯·托马斯

在忙碌的研究工作期间,他笔耕不辍,将富有诗性的浪漫表达融入到写着“生人勿进”的严肃科学中,谱写了一篇又一篇打动人心的科普作品。

大英百科全书介绍刘易斯是科学家、诗人、散文家

刘易斯被誉为“诗人科学家”“多才多艺的散文大师”当代“英语随笔的最佳作者之一”。他用自己的才华,将科学普及写作拉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洛克菲勒大学以他的名字设立了“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

他的科普散文《细胞生命的礼赞》在美国国家图书奖评选中同时获得了艺术类散文奖和科学类散文奖

托马斯才学广博,书中所收录的随笔讲稿内容覆盖的内容丰富广泛,从医学到生命、教育、社会、文化乃至宇宙皆有所讨论。在他的随笔之中,多学科的知识信手拈来、举重若轻。

宇宙、医学、教育、社会

关于人类起源,托马斯说,“第一位祖先,即我们 n 代之前的祖先,无疑是一个细菌细胞。”

他追溯“human”(人类)一词的语源,来说明其实我们从未忘记自己的出身:

“human”(人类)一词,来自原始印欧语词“dhghem”,意为“土壤”。最为接近的同源词是“humus”(腐殖质),它是微生物的主要产物。

“四海之内皆兄弟”

托马斯在《脆弱的物种》中论及疾病、药物滥用与老龄化等问题。

作为站在世界医学顶端的研究者,他时刻保持着宽阔的视野,始终不忘记为学之本——关注处在困境中的人们(一般也是边缘人群)

他们是生活在美国城市贫民窟中的拉美幼童、被社会当作“包袱”的失能老人、与我们同样活在现代却因饮用水污染患病的第三世界人民......

在托马斯笔下,这些人以与我们平等无差别的姿态出现。他提醒人们重视教育问题,因为“忽视就等同于伤害,会根植于孩子的心灵。”

学生们在莫桑比克的一所学校。飓风“伊代”和“肯尼斯”过后,该校接纳了约5000名5-14岁的儿童。图:联合国

他用文字揭露社会对“死亡”和“衰老”的冷漠,“就像死亡是自然而然的那样,衰老亦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我们对两者都敬而远之。”

迈入老年的托马斯是否是抱着不满写下了这些文字呢?

老年病

他呼吁发达国家应援助落后国家地区,因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他清楚地看到在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差异下隐藏的不同需求,“现阶段,美国的医疗保健系统旨在确保其公民健康长寿,而穷国目前所期盼的只是更好地活下来。”

因此,他建议在医学欠发达地区应首先建立现代水平的卫生基础设施,以及自治性极高的地方卫生署。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孟加拉国红新月会协助奥莫尔·巴拉·查克马(Omor Bala Chakma)家安装了供水网络、深管井和厕所

托马斯的眼界宽广。他看到的不只有身边的问题,还有无数个触及不到的隐蔽角落。他的心始终牵挂着民众。令人不由地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据说,科学已沾染上傲慢的恶习

托马斯反思医学的教育和发展。指出当前医学发展的局限:“医学领域仍有着诸多没有弄清楚其潜在机制的致命或致残性疾病,特别是老年人的慢性残疾。”

他呼吁人们正视医学中的无知,并建议改革医学教育“让医学生更清楚认识到医学的局限”,继续加强对人类疾病的机制研究

医学研究

人们对科学的期待和依赖不亚于对医学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对科技带来的威胁也感触颇深。

托马斯指出“世界生态系统面临两大威胁”。一个是遭受资源的掠夺后受到的破坏,一个是核战争带来的短期不可修复恶的伤害。

今天,这两大威胁仍步步迫近,令人心惶惶。

大气污染

后半生都活在冷战阴霾下的托马斯思索着“自然的心智”、反思着“人类的傲慢”。而反思是为了更好地进步。

他认为,应该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基础研究上。“唯有通过基础科学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世界”,而“认识世界”是科学诞生的原因

他还提出:科学研究与技术以及应用研究不同,应该跨越民族主义的限制,实现自由互通。并构想应由联合国建立一个国际间科学研究合作组织,以确保学界能为政府提出客观的建议。

令人激动的是,2014年在联合国建立了“科学咨询委员会” (SAB),该组织旨在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退化、解决饥饿等问题上为联合国提供决策建议。

科学咨询委员会

托马斯预想的美好未来似乎在一步步实现,而这一切来之不易的成就都离不开科学工作者的合作以及坚持,如果可以的话,还应该加上些乐观精神。以我们的作者托马斯先生为例,他在书中写道:

我对我们人类这个物种有着深深的期许,毕竟它是生物圈的新成员,略显稚嫩。以演化的时间来衡量,我们来到地球不过几瞬,要走的路还长着呢。如果我们足够成熟,就可以成为地球的某种集体意识,成为地球的中枢。

今日世界的美好,或是昨日乐观主义者创造的伟绩。

合作利他终利己

托马斯主张:“自然界的驱动力是合作。共生将合作行为发展到了极致。”

这是在与其他领域的研究者交流中总结得到的。他预想这一主张可能会被当做”奇闻异事”或更为严重的被无视。而在2015年我国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体”的倡导。

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上的不谋而合使物种生存的哲学奥义——合作共生熠熠生辉。

自然界的驱动力是合作。共生将合作行为发展到了极致。

他提醒我们:“要对人类这个物种怀有谦卑之心,因为我们的出身确实很卑微。据研究可知,我们的祖先单细胞在很早就学会了聚群而居”

被用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蕴藏着几十亿年来物种进化的智慧。“要合作不要孤立“,这对于如今紧张的世界局势以及原子化社会都如当头棒喝。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托马斯始终相信,科学的研究、世界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互相合作

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研究中,他看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联合、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共识;在衰老研究以及老年学的发展前景中,他也提及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在第三世界的医疗援助上,更是高喊”四海之内皆兄弟“倡导合力互助。

英国血管外科医生约翰·沃尔夫在加沙为一名患者看病。

尹烨在《脆弱的物种》译序结尾用简短有力的九字评价托马斯:顺天地,爱众生,见自己

无论是托马斯还是尹烨,作为科学前沿的学者,他们戒骄戒躁,警惕“自我中心主义”,关怀自然万物将复杂的科学理论幽默日常化,以极具艺术性的文笔架起了科学和人文世界的桥梁

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尹烨在译序讲出:“我遇到了和自己相似的有趣灵魂。”

我们并非地球的主人

我们是出身卑微、脆弱不堪的物种

但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

并决心共同合作,而非自相残杀

决心善待自然,而非掏空资源

“未来我们终将成为地球的中枢”

本期荐书

《脆弱的物种

[美]刘易斯·托马斯 Lewis Thomas著

尹烨 译

马清滢 夏志 审校

——互动问题——

 你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欢迎在文末留言,将随机抽选三位用户送出《脆弱的物种》一本。

获奖名单将在下期“蝌学荐书”中公布,欢迎留言~

恭喜@开心小猫、@谷粒不是鼓励、@梁笑笑获得上期荐书《守护你的心》一本,请与蝌蚪君联系获取赠书哦,欢迎分享你的阅读体验~

责编:董小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