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赚超20亿,核酸检测暴利神话要破灭了丨深度文章

年赚超20亿,核酸检测暴利神话要破灭了丨深度文章
2022年05月18日 10:11 路演时刻

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三年,许多人的生活也跟核酸检测相伴了三年。

从疫情早期大量用于确诊,到疫情缓解后的复工、复产、复学,再到局部疫情暴发后动辄数百万、千万体量的筛查,核酸检测成了绕不开的名词。

现在只要和核酸检测相关的事情都能遭到大家热议。像之前的核酸价格下调,偶发的核酸“假阳”事件,到最近的“核酸检测市场规模已超100亿”。

数据来源:新浪微博

诚然,疫情爆发后核酸检测作为体外诊断(IVD)领域主要检测方式之一,在疫情防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患者赢得最佳治疗时间,降低病毒死亡率。随着核酸检测人数和频次持续增长,且核酸检测常态化急速增长,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也是正常。

目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已成为“绿色通行证”。可谓是“证明在手,天下我走。

01

赚钱的生意,并不是好生意

从2020年开始,新冠疫情在国内此起彼伏,对普通人来说是“黑天鹅”,但对某些行业来说可谓是站到了风口。核酸检测,就是一个完全被疫情带火的行业。

随着我国开始实行动态清零的疫情应对措施,核酸检测上下游的入局者越来越多,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行业生命周期似乎也会随着疫情的反复而不断拉长。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2021年新增医学检验相关机构437家,年度增速高达25.1%,为历年最高。截至2022年5月11日,当年我国已成立医学检验相关机构220家。

数据来源:天眼查

众多参与者纷纷涌入,那问题来了,核酸检测这个生意真的很好吗?

毋庸置疑,核酸检测短期来说是一门赚钱的生意。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分析报告称,2020年中国核酸检测市场规模已达到121亿人民币,最近两年更是以18%-19%的速度增长,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6亿元。

事实上,今年以来,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来势汹汹,由于其具有隐蔽性高、传染性强的特点,常态化核酸检测被视为“早发现”疫情的关键步骤,已在全国多个城市铺开。诸如深圳、广州、上海、北京这样高人口密度的城市爆发,核酸检测的市场规模显然已远超该数值。

在百亿市场规模的背后,不管是上游的检测设备、试剂生产商,还是下游的检测服务商,乃至棉签生产企业,都迎来了史无前例的业绩提升。

例如华大基因就在去年疫情中上演“咸鱼翻身”。2019年,该公司营收28亿元,净利润2.76亿元,同比下降28.53%。而去年华大基因不仅试剂盒热销,还在各地落地检测实验室。去年前三季度,华大基因净利润27.05亿元,同比增长901.68%。

圣湘生物披露业绩预告称,公司预计2020年实现归属净利润25.56亿元-28.06亿元,同比增加6375%-7008%,成为目前A股的“业绩预增王”。

业绩暴增的原因,是“新冠核酸检测试剂、核酸检测仪器、相关耗材等产品销售大幅度增长。”据圣湘生物招股书数据,其核酸检测试剂平均单价在15元/人份波动,毛利率超过80%。做核酸检测生意一度比卖水还赚钱,农夫山泉毛利率才60%,这不算暴利算啥。

来源:圣湘生物招股书(上市时间:2020年08月28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已累计进行核酸检测92.14亿人次。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开展核酸检测的医疗卫生机构达1.25万家,从事核酸检测的技术人员达14.47万人。

在庞大的检测量背后无疑是巨大的交易额,加之地方财政埋单的“全民检测”,从政府到个人,都在为相关企业带来滚滚财源。国内核酸检测市场,借助疫情“东风”,上演着财富神话。

不过,长期来看,核酸检测能算的上好生意吗?据说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曾说过一句话,“判断一门生意是不是好生意,就需要问这样的情况能持续多久?”

对新冠检测上下游公司而言,能持续多久呢?答案是并不久。

疫情算是突发事件,过了这个阶段就不会有这样的市场,以后检测量大幅度下降是必然。未来如果西方群体免疫,核酸检测可能会成为一个常规项目,就像做流感检测,价格也很低,不会像现在引发全民关注。

2022年4月2日,国务院及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降低新冠病毒检测价格和费用的通知》,要求核酸检测单人单检价格不高于每人份28元,多人混检价格不高于每人份8元,截至 5 月 8 日,全国已经有 30 多个省份发文下调政府指导价,其 中北京和河北将单人单检价格下调至每人份 19.7 元,多人混检价格下 调至每人份 3.4 元,是目前全国最低价。价格下降,则意味相关企业的利润进一步降低,进而压缩企业的生存空间。

作为一门生意,目前看来核酸检测在非常态下短期需求刺激的市场爆发;但长期来看,红利期开始渐渐暗淡,同时核酸检测本身没有技术含量,核酸检测需要的试剂盒、耗材等也没壁垒,也不能支撑它成为一门长期生意。所以说核酸检测短期来说是赚钱,但是不是长期的好生意。

02

后新冠时代,“钱”途何在

核酸检测结果牵一发而动全身,核酸检测阳性,影响小到一位居民、一个家庭、一栋楼被隔离,大到一座工厂、一家公司停工停产,甚至于一座城因此静默。核酸检测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环节。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9 年疫情爆发以来,我国一共开展了92.14亿次的核酸检测。

中国核酸检测市场规模一直保持增长,2019年中国核酸检测市场规模为106亿人民币,占全球市场规模的18%。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146亿元。

2016-2022年中国核酸检测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

目前,截至到今年3月,全国开展核酸检测的医疗卫生机构为1.25万个,从事核酸检测技术人员为14.47万人在核酸检测的数量和频率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市场规模已超过百亿元。

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核酸检测是抗疫重要的一环,随着国内疫情的多点爆发,核酸检测市场也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俨然,核酸检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风口产业,很多上下游产业链纷纷加码,甚至一些嗅觉灵敏的资金都在加速进入这个领域。

根据路演时刻APP创投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国内核酸检测行业已发生多起投融资、上市等事件,甚至连核酸检测创新技术研发中的初创企业得到了资本热捧。

来源:路演时刻APP

一级市场较早投资核酸检测行业的估计已经赚的盆满钵满了,吃够了疫情的红利,反之现在如果依旧扎堆入局的资本,很可能将会是高位接盘了。

明眼人都知道,疫情不可能永远持续,这个产业的风口也不可能一直存在,与核酸检测产业类似的还有医疗口罩产业。基本上可以大胆猜测,随着疫情缓解,接下来这些“风口”产业都将走下坡路,业绩“变脸”也是大概率事件。

从2021年至2022年一季度,华大基因营收、净利润持续双降。2022年一季度营收降低8.25%,净利润同比减少37.1%。

说实话,像新冠这样的突发性事件持续时间确实存在不确定性,未来市场供给增加可能导致利润降低,单这这两点对检测行业上下游链条上很多公司来说,都是高悬于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所以说在行业上下游已经相对成熟的情况下,除了重大创新突破,核酸检测并不是一门值得就此继续深挖的好生意。短期利好结束后,裁撤设备和人员,企业回归主业,一定程度上,附加核酸检测业务或许将会成为常态。

实际上,这条产业链上的企业们也清楚,核酸检测的红利并不能持久,红利消失后,未来这个产业该如何走大家也在不断思考。

据悉,整个核酸检测产业链分工其实很明显,原料相关企业是上游,中游是检测试剂盒、提取耗材、检测仪器等产品的生产商,下游是第三方检测机构。

从上游生产试剂设备和试剂盒到下游做检测,最主要的门槛是资质审核。基本上没什么技术壁垒,除了实验室建设外。企业如果将核酸检测作为自己公司的核心项目了,未来可能会很难受。

同时随着疫情发展,国内已经有几十家公司具备生产核酸检测产品的能力。企业间相互竞争,导致销售价已经快降到了成本价区间,利润更是微乎其微。

目前核酸检测行业进入了拼产能、拼生产成本的阶段。此时,靠单一产品的高利润模式已经走不通了。

后新冠时代,新冠核酸检测企业也确实担忧自己的“钱”途,利用在核酸检测上获得的红利未雨绸缪,开始另谋出路。他们侧重于其他非核酸检测业务的开发和拓展,以提供未来持续的现金流。

例如,达安基因作为体外诊断服务提供商,在2020年,其自研的新冠病毒检测产品获批应急上市,成为首批入局的公司之一。但现在,它已选择回归主业。公司在互动平台上回答投资者称,未来,公司将“聚焦于临床诊断技术和产品,做大做强PCR技术、产品和市场领域,推进发展分子诊断及其他先进诊断技术、产品和市场领域。”

目前一轮轮的全民核酸检测,看上去依然繁荣。但将时间线拉长来看,核酸检测毕竟是短期需求。随着疫情带来的阶段性红利进一步消退,留给核酸检测企业调整的窗口时间不多了。

03

结语

新冠核酸检测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每家检测企业在不同阶段营造了各有差异的造富神话,但这个行业目前的发展轨迹正在悄然生变。

当利润持续降低,而频次几乎再无提升空间之际,核酸检测公司们在获得业绩暴涨时,这或许也将会成为整个行业最后的狂欢。

核酸检测虽然短时间内无可替代,但要想回到2020年的荣光,已经很难了,有的企业或许会步上熔喷布的后尘,有的企业则可能已经吹响了弯道超车的号角。

不管怎样,风还在吹,但远没有那么大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