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65%,恒瑞医药大动作20亿杀入私募圈丨深度文章

暴跌65%,恒瑞医药大动作20亿杀入私募圈丨深度文章
2022年06月18日 13:29 路演时刻

“药王”孙飘扬带领的恒瑞医药,准备“大手笔”开始进军私募了。

资本市场寒意未退,医药股喜忧参半的当下,恒瑞医药却开始展示自己的“钞”能力,近期祭出了一个大动作——出资20亿元参与设立私募投资基金。

根据恒瑞医药(600276.SH)发布公告称,拟与其控股子公司盛迪投资和其控股股东恒瑞医药集团共同设立“上海盛迪生物医药基金”,总规模达20亿。这意味着,恒瑞医药也开始做起了LP。

来源:恒瑞医药公告

据悉,该基金聚焦于医药健康赛道的投资,重点关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研发,打造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和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投资平台。

一直以来,作为医药领域巨头的恒瑞医药都是备受瞩目的行业风向标,这次做出这么大的举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风往哪边吹?确实是值得思考。

1

意欲何为?

此次出资,并非是恒瑞医药的第一次出手,之前的几次经历也为恒瑞今日的大手笔埋下了实现的可能。

图片来源:网络统计

从上面可以看出,与之前的投资相比,一者是恒瑞医药以前出资规模一般都相对较小,而此次与关联方拟设立超20亿元私募基金,属于公司资本化布局中少见的“大手笔”,二者则是和恒瑞此前涉及的私募基金项目相比,这次恒瑞的身份从一个“参与方”变成了“主导方”,此次投资的目的更加清晰、明了。

图片来源:天眼查

要知道,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药茅”恒瑞医药在资本市场的动作略显保守,因此也经常被市场诟病不懂借用资本的杠杆获利。同时与以往做市场化LP不同,恒瑞这回直接下场,积极搭建CVC战投团队。那么曾经的“保守派”恒瑞为何突然转变态度,拿起了投资这杆枪?

虽然原因恒瑞医药在公告里也明确指出了,但是我想在这背后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恒瑞医药突然设立投资基金,可能与市场大环境与自身发展小循环之间的矛盾有关。

一方面,目前医药股在二级市场的下行还在继续。受此影响恒瑞医药目前股价距离近年最高点97.23元,跌幅达65%,股票市值也是严重缩水,一年半时间蒸发4000亿,目前市值为2080亿元。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

同时公司的业绩表现也不乐观,20年来首次出现营收、净利双降。内忧外患之下,公司亟需拿起新武器,稳固护城河。

数据来源:恒瑞医药财报

可见这次恒瑞拿出20亿元的自有资金,无疑希望新的投资身份能为其带来更多契机,也透露恒瑞想要摆脱“至暗时刻”的决心与意志。

2

创新药产业升级信号

恒瑞遇到了一家上市药企所能遭遇的全部麻烦:引人注目的行贿案,集采失标,业绩下滑,股价腰斩、紧急换帅,裁员。但没有任何麻烦比得上它在PD-1抑制剂上的滑铁卢。

恒瑞医药业绩下滑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集采,据恒瑞医药公告显示,自2018年集采启动以来共有18个品种被纳入集采范围,平均降价达73%。因为仿制药占恒瑞医药产品的60%,而集采基本上将它们“团灭”,因而恒瑞医药就把目光投向了创新药。

不过即便是创新药,也难逃被集采的命运。恒瑞医药主打的创新药PD-1单抗(卡瑞利珠单抗),在2021年3月被纳入了集采范围,价格也从1.98万元/瓶降至2928元/瓶,降价幅度达85%。虽然集采后销量大幅增长360.77%,但仍难以抵消价格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2021年恒瑞医药抗肿瘤业务营收130.71亿元,较2020年下降了14.39%。

在很大程度上,恒瑞的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所遇到的困境,是国产创新药共同的困境,PD-1的天花板,也是中国在过去10年中创新药商业模式的天花板。

除了集采的影响,创新药研发也面临着困境。从过去几年财报来看,2018-2021年,恒瑞医药的研发费用支出从26.7亿元增至59.4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从15.33%上升至22.94%。不过,创新药业务并没有给恒瑞医药带来业绩的增量,相反还因为高额的研发投入侵蚀了现有利润。

实际上,对于医疗行业头部公司来说,创新发生在外部的几率远远大于内部自研,尽管初创药企的产品或技术存在风险,但相比于自主研发的成本,还是要少得多,因此花钱引进对于大公司来说是效率更高,更能发挥自身优势的一种形式。国外医药巨头例如强生(NYSE:JNJ)、默沙东(NYSE:MRK)早就验证了这个规律。

在受到市场"毒打"后,恒瑞医药也开始逐渐向市场靠拢,加大了与新兴生物科技企业的合作。2021年8月至12月初,恒瑞医药先后与万春药业、天广实生物、启愈生物和基石药业达成合作,累计投入资金接近30亿元。

同时设立私募基金也想是想着拥抱外部创新。以孵化形式从大药企分离出来的公司,与其他初创型Biotech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更多的资源,风险要低很多,而且成长速度更快,有更多的“试错”机会。比如,金瑞斯成功孵化了传奇生物和蓬勃生物,科伦药业孵化了科伦博泰……行业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

随着近年来带量采购常态化、医保谈判“双通道”、药物研发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等多项政策,也在倒逼着国内传统药企向创新转型。恒瑞医药此次出手背后,其实是吹响了创新药产业升级信号的前哨,加快了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转型。

不过新药成果对业绩贡献尚需时日,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恒瑞还有很长一段要走,但恒瑞已在路上。何时破开笼罩阴霾的局面,我们静观其变。

2

药企“做私募”,产业资本时代到来

自从2021年医药行业进入资本寒冬以来,一级市场融资情况也是非常惨淡。

据万德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中旬,中国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类投融资情况远逊于前几年,仅为451.57亿元左右。较之于2020年的742.86亿元降低了将近40%,比起2018年巅峰时期的1180.87亿元,更是少了60%以上。

可见,一级市场在医药投资无论数量还是规模也在减少。因此,想从市场上融到钱搞研发已经变得不容易。根据2021年年报数据统计,已经有Biotech现金储备撑不起1年的研发投入,另外,还有22家Biotech现金储备5年内将“烧完”。

虽然是寒冬,但是与捉襟见肘的Biotech相比,大药企日子还是要好过许多。传统大药企拥有充足的现金流,也不用到处募资来支撑研发,拥有更多“试错”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寒冬中的Biotech普遍估值偏低,而且不少医药资产“打骨折”出售。大药企往往能以最优惠的价格拿到具有重磅潜力的管线,基本上就是“捡漏时刻”。

毕竟,当前整个估值大幅回落,恒瑞此时进军私募或许时机正好。恒瑞医药此次出手,接下来或许会收购更多生物医药公司或者新药等。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虽然投资数量在减少,投资热情也降低了,或许也意味着医药行业正在回归价值理性,也将增加未来行业投资增长的空间。基于此,在行业低迷之际,医疗上市公司纷纷下场做LP也不难理解。

实际上,在恒瑞之前也已经有药企已经行动了。诸如,悦心健康、安旭生物、凯普生物、英科医疗、华熙生物、济川药业、中宠股份、汉森制药等等,它们出现在众多VC/PE身后。

当然,除了本土药企布局私募外,在华跨国药企也瞄准了这一领域。去年3月,阿斯利康就宣布与中金资本联合打造全球医疗产业基金。

从药企出资做LP投资的VC范畴来看,多数公司聚焦医疗健康赛道,是为追求产业协同,布局自身产业链,悄然扩大自己的势力版图。此外,还有公司投资新兴产业等其他领域谋求资本增值,或有公司进一步物色优质并购标的,打造新的盈利增长点。

同时从产业基金规模和GP方的选择来看,大部分药企布局更偏向于产业资源整合,而非单纯的谋求财务投资的增量。产业需要循环,必须要有资金。产业资本进入一级市场,相对于强调财务回报的金融资本来说,更稳定也更有全局性。

金融资本的特点之一便是抓住热点就不放手。2008年左右,国内的电商风口被红杉资本捕获到,随后红杉先后进行了200多次投资,入手了京东商城、聚美优品、途牛网、唯品会、乐蜂网等多家电商项目。它的目的只是为了保证压中优质选手。

而产业资本由于操控者本身具备行业从业经历,其对项目的判断力会更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往往更倾向于押选手,而非押赛道。在帮助企业发展上,不仅可以提供资金帮助,还可以从业务协同和资源匹配上对项目有所扶持。

例如2008年,在全球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背景下,美国礼来成立了风险投资部门,主要面向有发展潜力的生物医药公司;3年后,这个部门演化为独立的投资管理公司,也就是现在的礼来亚洲基金。

眼下,国内创新药发展可以说达到一定的瓶颈期,恒瑞、科兴等行业大哥带头走进一级市场,无疑会加速产业基金对金融资金的过滤和排毒。当然,这也意味着另一维度行业竞争的开始。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和过去相比,生物医药企业投融资风向目前更为谨慎,如生物制药企业的IPO热度已有所降温,市场也将更加趋于理性。此外,国家对创新药审批政策的调整、资本市场变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对生物医药市场投资都存在着影响。

不管怎么样,我相信大药企入局私募会打开一个双赢的局面。现在中国VC/PE走在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上,面临残酷的洗牌。尤其在当前募资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几乎所有机构都面临着募资的考验,上市公司的热情出资也会反哺VC,无疑为VC/PE送来一股“活水”。

4

结语

一款基金从募集设计、投资管理、退出到基金清算,一个周期大约是5-7年,现在所期待的只是愿景,结果还很难预料,失败也是有很大概率发生的。

不过,对于已经上市多年的恒瑞医药而言,二级市场的波动对于公司的经营决策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要保证盈利能力和市场热度,就必须寻找新的路线,所以进军私募也是不得不做尝试。

2015年,市场相对宽松,整合产业基金的动力来自市场,来自企业股价的提升,企业从估值中获得利益,获得信心,活跃是必然的。

尽管近两年活跃度相比2015、2016年略差,但现在的产业基金模式更回归本质,“缺啥补啥”,大药企与小Biotech定向匹配,更有利于整个行业发展。

行业应该什么面貌,1+1>2的效果或许更好。

总而言之,对于恒瑞医药等传统药企来说,未来能不能适应时代变革,顺利实现转型升级,不仅是一个深刻的命题,更是一场极大的考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