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会】低龄留学背后的“冰与火之歌”

【故事会】低龄留学背后的“冰与火之歌”
2019年12月04日 18:07 光大保德信基金

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66.21万人,相比2017年增长8.83%。其中低龄留学比例显著增长。留学目的地以美国为例,前途出国数据显示,赴美就读中学的学生以9年级为主,读初中和小学的人数占比由10%上升至17%。

自由的环境、独立的氛围、交融的文化、丰沛的体验……越来越多的中产,选择让孩子绕行高考低龄留学。

可高考路险,如行走蜀道。绕开高考,前路从此一马平川?答案无疑是否定的。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妄想为孩子的美好前程博取捷径,反而可能因为客场作战失掉“地利。低龄留学,小儿孤战异乡,双亲却远在万里之外。赛场上听到不到那声熟悉的“宝贝,加油”,孩子心中的那份紧张与恐惧真的会随风而去吗?

低龄留学,到底有多少误区?

01

什么是快乐教育?

什么是快乐?快乐是晒在阳光下,可以闪闪发光的东西。

前不久,《绝望主妇》中勒奈特的扮演者菲丽西提.霍夫曼,供认自己向中介机构支付了1.5万元美金,涉案人员同时承认“修改”了她大女儿的SAT成绩。“修改”后的分数比真实成绩高出了400分。而该案的核心人物——“升学顾问”辛格,通过篡改成绩和贿赂顶尖大学体育队教练的方式已“帮助”多名“特长生”成功入学。

这个例子让我们得知天下父母都一样,没有哪个家长能在面对孩子成绩单时独善其身;同时也让我们看清“快乐”自来都是“公平”的衍生品,只要金钱、地位为升学加分的现象依旧存在,“快乐教育”或许不过是信息不对称造就的盲目崇拜罢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都是“拼”来的。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哪有玩着玩着就学到知识的道理?就算勒奈特的女儿“们”依靠各种拼“爹”、拼“娘”的手段进了名校,又如何?孩子不努力学习,只会白白浪费大好的教育资源,岂不可惜?

如果“快乐教育”真的存在,或许更多匹配的是生存于社会金字塔底部的绝大多数。

02

应试教育VS素质教育

畅销书《万万没想到》作者万维钢曾供职美国大学,他的孩子也在美国读书。他曾说,“如果你不了解美国教育,那你会惊讶于两国教育的差异。如果你了解美国教育,你会惊讶于两国教育的相同”。

不妨,在脑海中勾勒出两个少年的模样——中国学生振其和美国学生威廉。振其来自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小镇,小学毕业时他考入了县里最好的中学,中学毕业时又考进了市里最棒的高中,高考过后,他来到上海走进复旦。至少在走入象牙塔之前,振其的优势都在笔与纸之间。

解起方程式来,威廉自然不是振其的对手。可人家游泳、击剑、高尔夫球全都练过;画画、钢琴、演讲、计算机全都学过;当过学生会副主席,还经常到社区医院去照顾老人,俨然一个“好孩子”形象。

人们不禁断言振其与威廉,不就分别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产物吗?振其很苦、很惨,而威廉很幸福,可以任意挥洒自己的禀赋、兴趣和才情。

然而事实上,两个人如出一辙,都是应试教育的作品,只不过振其的成绩是个分数;而威廉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也不过是疲于奔命,只为凑够美国精英学校的入学标准罢了。难道你真地相信一个孩子会同时对画画、钢琴、演讲、计算机、游泳、击剑、高尔夫,样样都感兴趣?所以从根子上来说,中、美基础教育,都是应试教育。

此处,我们不妨把思路延展一下。2013年,一位叫米歇尔·王的华人学生把哈佛大学告上了法庭。因为她的SAT的成绩非常棒,把99%的考生狠狠地甩在了身后。而且人家也不是什么书呆子,各种社会实践、各种获奖证书都不缺,甚至还是奥巴马就职典礼中学生合唱团的一员。可结果是,除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等常春藤盟校全部对他说NO。孩子觉得委屈,于是就打起了官司。

事实上,这种现象在美国的华人族群当中相当普遍,他们甚至办了一个网站,就叫“哈佛不公平”。真的是不公平吗?万维钢认为,公平与否很难讲清楚。因为这些常春藤盟校以私立大学为主,他们没有义务关照公平,甚至连招生规则都存在很多“弹性因素”。比如哈佛招生要考其他公立学校不教的希腊语和拉丁文,这些看似“高端”的入学门槛正是为了给那些精英、主流阶级的孩子们提供“入学便利”。

人们常常诟病中国的应试教育,却不想“应试”之“试”对应的“高考”成就了每年数千万考生最大的公平与透明。西方教育自有其另一套章法,其“试”形式多样、且无章可循,对于异国作战的中国孩子而言,难免遭遇水土不服的考验,自然不占优势。即便家长想提供更多帮助,也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所以那些为了绕行一个应试教育,盲目把孩子送入另一个充满未知的“应试教育”的家长,还请三思!

03

孩子送出国,家长了心愿?

美金铺路,把孩子送去远方,家长的育儿重任真地就能卸下来了?未必!

因为低龄留学,在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之时,任其自我发挥,不如说是一场冒险与赌博;因为当亲情保护网的网格变得疏离,当社交圈被解构而后重铸,一切还将重新开始。

同时,过早给予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其实会带来巨大的风险敞口。比如在学会自律之前,缺失了“他律”的自由可能会让孩子走向不羁,甚至狂妄;比如只身行走在白人世界里的懵懂少年,在战胜“初来乍到”的陌生感之后,炫目的迷失可能随之而来。于是游戏、金钱、人际关系,个个都成了摆在孩子面前真真实实的诱惑,而面对诱惑,让自己的生活不失去平衡并非每个未成年人都能做到的。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经历了重重困难,终成正果,这九九八十一难,一难都不能少。同样,为人父母,望子成龙,那些该尽的责任和应当付出的关爱,一个都不能省,大概只是或早或晚的区别。

孩子在外受了伤、走偏了路,疗伤、纠错的“烂摊子”总归是爹娘的。有人说,陪伴是最好的关爱。所以幼鸟过早离巢,大概率事件是早早把它交给了食物链……

04

出国镀层金,回来就可以拿高薪?

出国镀层金,回来就可以拿高薪?很多时候,这只是一厢情愿。

一位在一所不错的国外大学读完热门专业后回国的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了不期而遇的尴尬,“我竞争不过在国内普通院校毕业,从大三、大四就开始实习的本科生,因为人家有实操经验傍身;也竞争不过那些国内顶尖大学刚刚毕业的本科生,即便对方同样没有实习经验。可因为大家一同出道,院校优势持平,却因为年龄上的优势,握着同窗、人脉的关系圈”。

“海归”身份或许还可以充作求职的敲门砖,但往往也是压在求职者心头的那块骄傲更失落的砖头。事实上,“海归”常常对薪资等抱有更高的期待,然而,劳动力市场上,绝大多数老板不会因为你的英语更加流利或者口音更加纯正,而愿意支付更高的报酬,于是,“海归”的心理落差就这样产生了。

此处不妨引入投资回报比的概念,出国留学的投资回报比在不断下降,短时间之内,“海归”的劳动报酬会低于同侪。所以,普通家庭砸锅卖铁,期待子女留学归来就能在短期之内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的观念与现实情况形成错配。

所以留学本质上也是笔投资。早早把孩子送出去读书,等于把收益交给了无限未知,这项投资性价比的确定性并不高。

05

低龄留学,孩子的付出如何衡量?

“那天深夜,我在悉尼的唐人街打完工,手里拿着杯星巴克,无精打采地坐在地铁站的台阶上。然后,一个西装革履的白人从背后踹了我一脚”……

就是这突如其来的一脚,把奕翔的疲倦踹走得干干净净,“我本可以在国内过着优越的生活,为什么偏要千里迢迢跑到这里挨上一脚?”

就是这一脚,把奕翔的异乡感梳理得清清楚楚;就是这一脚,把一个异乡人的社会认同感踹得粉碎……

你可能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可这确实是发生在机智姐朋友身上的真实感受。或许这不能代表全部,但它却真真反应了一部分留学生的生活现实。

正如奕翔讲述的那样,这座城市明明承载着他青春成长的轨迹,那轨迹甚至比故乡留下的还要更浓重和清晰,可十年后,他却发现在这片土地上他的归属感、安全感、亲近感无处安放,这种伤害叫作“心碎”,这恐怕是一个年轻人能够支付的最昂贵的学费。

其实奕翔的故事并不只属于他自己,多少已回国、已决定回国,或者仍旧碍于各种原因寄居他乡的年轻人心里或深或浅都藏着类似的伤痛。而对于这些孩子心底疤痕的存在,他们的父母或许永远不得而知……

· 结语·

文章最后,机智姐想说——低龄留学并非你想象中简单。

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从懵懂少年,到有志青年,终成有为之人,都需不断战胜周遭、战胜自我的艰辛累积成就。世上哪有容易的人生,切忌为绕行一个应试教育,把孩子送入另一个充满未知的应试教育之中。

“养”和“育”都是最最不能偷懒的事情,陪伴才是最好的关爱。把孩子远送地球另外一端,身为家长的我们真地就可以高枕无忧,真地就许了他一个似锦前程吗?就业市场上,“海归”的优势恐怕已成昨天,实操能力愈发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这可能恰恰是留洋归来者的短板。

低龄留学,没有对错,只有取舍。

父母付出的是金钱,割舍的是亲情;孩子牺牲的是对于家人的依恋,付出的是人生最好的年华,失掉的是同窗、朋友编织的关系网和朋友圈。

所以不论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对于家长而言,且不算时间成本、资金成本、亲情成本,把收益交给无限未知,这项投资的性价比总归确定性不高。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