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才发现,父爱都藏在小时候的课文里

长大后才发现,父爱都藏在小时候的课文里
2024年06月16日 21:23 莫大人emmm

作者:帆书 · 由缰

图源来自网络侵删

此前,网上有一个戳心的话题:有哪些小时候不懂,长大后才理解的课文?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纷纷留言。

透过这些饱蘸情感的留言,我们恍然发现:

原来,语文从来不是一门课程;而是我们全部的人生。

只是年少哪识书中意?

待历尽千帆,尝遍人生的百般况味,重新再读,那些字字句句,轻易地就击穿了我们的铠甲,戳中心灵。

尤其是这些课文里深藏的父爱,更让我们深深动容。

看过丰子恺漫画的人,都会被充盈其间的童趣深深感染,他用看似简单的线条,就能勾勒出一个真实纯洁的世界。

这是因为丰子恺始终能葆有一颗童心,用和孩子一样的视角观照这个世界。

巴金就曾经这样评价他“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

而丰子恺的这种特质,得益于他父亲的教导有方。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丰子恺的父亲显然深谙其道,这一点在丰子恺的散文《竹影》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回忆了自己幼年时曾经有一次和小伙伴们借着月光在院子的水泥地上画影的旧事。

他们先是描自己的影子;然后看见投在水泥地面上的竹影,又开始用木炭在地面上描出许多参差的竹影来。

孩子们一边描,一边热烈地讨论着自己描的像哪位名家的作品。

这时,父亲出现了。

一个小伙伴吓得赶紧站起来,将木炭藏在背后,生怕父亲责备他弄脏了水泥地面。

小伙伴的这种反应很正常,因为那个时代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在家中扮演的几乎都是很威严的角色。

但丰子恺的父亲不是这样:

他不仅没有责怪孩子们,反而蹲下来和他们一起描竹影,并乘势给孩子们讲解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文章对父亲着墨不多,但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个开明的父亲形象。

众所周知,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好奇宝宝,一天恨不得问十万个为什么;

没有耐心的家长,往往会采取敷衍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问题,甚至有的直接训斥“闭嘴!哪来这么多怪问题!”

但是文中的父亲却非常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当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提出这些问题:

“管夫人是谁?”

“竹有什么难画的,照这样描下来不是容易又好看吗?”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要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画不是更像吗?”

他不厌其烦地一一给予了解答。

柏拉图说过“好奇,是通往知识的大门。”

一个聪明的父亲,必然会懂得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允许孩子做孩子,或许就是父亲能给予孩子最智慧的爱。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篇,写于1925年,回忆的是八年前的旧事。

朱自清当时在北京大学就读,得知祖母去世,赶回家奔丧;而那时,朱自清父亲在徐州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

有感于家中这祸不单行的境况,朱自清一见到父亲,就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作为一家之主,事业未定,前途未卜,父亲焉能不伤怀?但为了安慰儿子,他还是强作豁达地说“天无绝人之路”。

这情景有点像我们小时候,每遇到难事,父亲总是说“不用怕,有我呢!”

那时我们眼里的父亲,个个都像钢铁侠,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如今才恍悟:

原来他们的坚强,也许只是为了给孩子安全感而伪装出的假相。

丧事完毕,朱自清要返回学校,而父亲要到南京谋事,于是父子俩同路到南京。

到了南京,父亲因为事忙,本来说好让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送朱自清去渡口。

临行前,他再三嘱咐茶房,但最终还是放心不下,决定自己去送。

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那年已经二十岁,北京也已经来往过两三次了。

或许对于大多数父亲而言,不管孩子长多大,在自己眼里,还是那个让人放心不下的孩子。

过了江,到了车站,父亲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一边照看行李,一边跟脚夫讲价钱;为方便上下车,替儿子选了一个靠车门的座位;又担心座位凉,于是把给儿子做的紫毛大衣铺在上面.......

这里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父亲给儿子做了紫毛大衣;他自己身上穿的却是极朴素的深青布棉袍。

这就是中国式父亲,永远把最好的留给了孩子。

等做完这些,他又叮嘱朱自清路上小心;嘱托茶房好好照顾儿子。

终于要走了,父亲突然想到要给儿子买几个橘子。

其实这种种小事,朱自清自己都可以完成,但父亲还是坚持由他来做。

“无论你多大,我都把你当孩子。”这或许就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于是在父亲转身去买橘子的时候,朱自清看到了他的背影:

“他用两手攀着月台的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个背影也穿越时空,印刻在无数读者的心里,也让我们从中依稀看到一点自己父亲的影子:

其实我们很多人的父亲都是这样,不是高富帅,甚至有点潦倒落魄;

但他们永远是我们人生里的盖世英雄,无论我们长多大,他们都倾尽全力,护我们周全。

台湾知名作家林海音,1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这带给她一生的创伤。

在她开启写作很多年里都不肯写父亲,只为了避免触及这段惨痛的回忆。

后来她在一篇文章里坦诚谈过“爸爸的死给我造成一种倔强,细细想来,这样的性格何尝不是承受于我那好强的爸爸呢?”

放下心结的她拿起笔,深情地写下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小说中处处可见父亲的影子;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更是集中笔墨细致描摹了一个严慈相济的父亲形象。

这一篇后来被选编进人教版初中课本,带给无数读者恒久的感动和启示。

文章中小英子的父亲很喜欢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给花浇水。

他也像呵护花儿一样疼爱着自己的女儿,但同时他也深知:

过度的呵护,花儿会禁不住自然界的风雨;过度的保护,孩子会禁不住人生里的风雨。

所以,父亲对小英子的教育很严格。

为了改掉小英子早晨赖床的毛病,父亲抄起鸡毛掸子将小英子从床上打到床下,逼着小英子冒着雨去上学;

为了锻炼小英子的独立能力,父亲让小英子独自去银行寄钱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

小英子小学毕业的时候,父亲病倒了,不能去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躺在床上的他哑着嗓子鼓励女儿: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小英子临走时,他又叮嘱道: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

这是他留给女儿最后的话,饱含着无尽的牵念与不舍。

如果可以,哪个父亲不想让孩子躲在自己的羽翼下,尽享一世安好?

就是因为知道给不了孩子永远的岁月静好,所以只能狠心逼着孩子在风雨中奔跑。

逼着孩子做大人,这应该是世间最清醒、最无奈,也最扎心的父爱。

等英子毕业典礼结束回到家的时候,发现: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已不在了......

花落人亡,并没有带给她想象中的慌乱,她只在心里默念: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那一刻,小英子突然长大了,而这长大的代价竟如此惨烈。

曾经的你我,是不是也以为长大是一件很遥远的事;到头来却发现,长大往往只是一瞬间的事。

当你长大,回望来路,你能看到的也许只是父亲那双推着你往前走的手;看不到的,却是他们那颗流泪的心。

课本已泛黄,父爱仍闪亮。

我们一路跌跌撞撞地成长,那些曾经读不懂的字句,终于在经年之后叩开了我们的心扉。

人生中有些感悟注定会迟到,但所幸,虽迟,却终究会到;

惟愿当我们终于读懂父爱的时候,父亲还在身边。

树欲静而风恰止,子欲孝而亲尚在。

这,就是我们心中最美的期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