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劲吸引外资,近六成企业对国内经济前景充满信心|聚焦博鳌

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劲吸引外资,近六成企业对国内经济前景充满信心|聚焦博鳌
2024年03月28日 23:22 华夏时报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智 王悦 博鳌报道

3月27日,普华永道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期间发布《第27期全球CEO调研中国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在过去三年中,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并致力于实现气候承诺,推动绿色转型。在这一背景下, 59%的中国内地受访者和47%的香港地区受访者对国内经济在未来12个月的增长表达了乐观态度,高于全球受访者。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看来,谈世界经济不能不谈中国经济,中国有积极的财政政策空间,在新经济上还有很多投资机会,在传统产业上也有追赶空间,只要积极的财政政策运用好,维持一定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还是比较足的。

一个亮点是,对于全球CEO而言,中国仍然是在其营收增长方面第二个最重要的外部市场。报告显示,对于中国CEO而言,在拓展海外市场机遇方面,中国企业呈现明显趋势,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成员国、以及“一带一路”倡议(BRI)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的倾向性明显。48%的中国受访者表示有意增加或保持对RCEP成员国的投资,或正着手在RCEP成员国进行投资。

“中国企业一直将其他国家和地区视为增长和品牌建设的载体。RCEP和BRI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日益成为中国贸易和投资的热门目的地。在中国企业应对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环境的背景下,为继续争取新的市场份额,并以可持续方式建设品牌,多元化的对外投资目的地是明智之选。”普华永道中国市场主管合伙人梁伟坚在解读报告时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企业以科技破局

梁伟坚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为实现5%的年经济增长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设定了清晰的轨道,将重点放在扩大内需、优化经济结构、 提振信心、保障民生和防范化解风险等改革措施。

“中国经济必须做好相应的变化和调整,比如要让投资者、消费者和所有市场主体有信心、有预期。当人们的消费很难升级很难扩张的时候,投资出现结构性的问题,外部不确定性又出现了,经济向好是很困难的,所以必须稳定市场主体投资者的信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表示。

而对企业来说,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企业正以积极行动,利用自主开发新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以及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等战略行为来改变业务模式。

普华永道的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企业正面临重塑自身的迫切需求。在中国CEO对其业务模式可行性产生担忧的因素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技术变革,占比43%,相比之下,政府法规和客户偏好变化都排在第二位,超过了气候变化和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

“政府已经承诺解决目前拖累中国经济复苏的各种问题,但要保持相关性,企业仍需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虽然不存在万能解决方案,不同行业乃至不同公司的境况也大相径庭,但中国公司似乎已经采纳了一些变革途径,例如产品和服务创新或新技术的采用。”报告显示。

对外资吸引力仍强

不过,面对重塑业务模式的巨大需求,供应链不稳定性成为中国内地CEO考虑的主要问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副院长傅梦孜表示,在地缘政治方面,冲突、大国战略竞争撕裂了原来统一的市场,撕裂了原来全球统一的生产布局、价值链的布局,对全球经济增长是负面因素。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普华永道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对其他RCEP成员国的非金融类投资总额达到179.6亿美元,年同比增长18.9%;从这些国家/地区吸引了235.3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年同比增长23.1%。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舞台的同时,中国也在致力于通过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 外资进入中国。2023年前10个月,中国境内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为41947家,较上年同期增长32.1%,中国对外资的吸引仍然十分明显。

2023年8月,中国发布了“外资24条”,承诺改善营商环境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其中包括更宽松的签证政策、税收优惠和数据传输规则。当年10月,普华永道一项针对在华跨国企业高管的调研显示,70%的受访者表示不考虑将其生产和采购业务迁出中国,这表明中国对全球供应链生态系统中的外资企业仍有吸引力。

今年3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涉及5方面24条措施,系统性强,实招较多,涵盖了市场准入、项目建设、企业投产经营“全生命周期”所需要的政策,与上述“外资24条”相叠加,从方方面面保障了外资企业在华投资权益。

此外,中国也在加强对外资企业投资重大项目的政策支持,协调解决土地使用、环境评估和能源消耗等方面的问题。

“2023年,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了7家外资控股或外商独资证券、期货和基金公司。从2020年至今,此类公司总数已增至20家。 ”报告显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