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绿源集团业绩会:公布多项关键技术成果,详解战略布局

直击绿源集团业绩会:公布多项关键技术成果,详解战略布局
2024年05月23日 18:23 华夏时报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凯 于建平 金华报道

凭借在电动两轮车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与创新实力,绿源集团控股(02451.HK,下称“绿源”)在2023年收获了不错的业绩。

5月22日,绿源举办了2023年度业绩交流会。数据显示,2023年绿源的营收首次突破了50.83亿元,毛利高达6.81亿元人名币,同比增长21.4%。在公司销售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绿源的毛利率也从2022年的11.7%增长至2023年的13.4%。在业内看来,绿源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实现业绩稳定增长,与其多年研发和对产品不断优化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亮眼的财报也吸引了数十家知名投资机构及资深分析师参与业绩交流,向绿源的管理层抛出诸多焦点问题。

“在全球电动两轮车市场愈发激烈的竞争中,绿源凭借对电机、电控、电池等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以一场场精准的技术革新战役,成功开辟了市场突破口”。 绿源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执行董事倪捷在业绩会上强调,“2024年我们将深化战略布局,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优化产品结构,以满足海内外市场多元化需求。我们将坚守技术立企的信念,面对行业的诸多不确定性,绿源将继续实现稳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电动两轮车已经成为用户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当前全社会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经达到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然而,随着市场饱和以及新国标的实施,预示着电动两轮车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各企业也开始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出新品来抢占市场。

根据报告显示,2023年绿源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高达1.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为25.8%。截至2023年末,绿源累计专利达500项。在高投入的研发下,2023年绿源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例如液冷2.0系统、固态化电气系统和数字化电池技术等。此外,绿源还引入了IPD集成开发体系,通过车架平台化、动力平台化和零部件通用化等创新措施。绿源方面表示,这些措施使绿源的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20%,生产装配效率提升了30%。

在产品方面,2023年,绿源推出了超过50款全新电动车型,覆盖了S系列、Moda系列、极影系列、INNO系列、Cola系列、Liva系列和卡乐系列七大产品线,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选择。

此外,为了满足不同地域市场的需求,绿源在浙江、广西、山东建造了三大整车智造基地。而根据规划,在重庆投资建设的第四个智能制造基地也将于2025年投产,未来绿源的四大生产基地预计产能可以超过1000万辆,极大可能地提升绿源的市场覆盖率。

对此,绿源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胡继红表示:“绿源在工厂方面的投入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点是市场发展,电动两轮车适用于各种人群、各种市场,为了满足市场发展,我们必须要做到全面布局。建设四个工厂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降低物流运输费用,提升绿源在当地的竞争力。第二点,绿源的特点是以核心技术为主,所以无论是在电机还是车架方面,要求都比较苛刻。因此,我们需要发挥自制能力,让四大生产基地齐头并进。随着我们产能增加以及产量的扩大,成本会逐步降低,毛利率也会随之增加。第三点,是绿源对未来的规划,我们目前的产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要争取能够在设备投入最小的情况下满足产能需求。”

完善安全性能

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自主研发成了绿源发展的重点。“实现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是绿源技术创新的底色,绿源始终致力于解决制约人民美好出行的‘卡脖子’问题。”倪捷表示。

根据艾瑞咨询的《2024年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消费者的购车正在形成一个综合型的评估过程。在消费者购车时最关注的十大因素中,车辆耐用性以38.3%的比例位居榜首,电池及续航以35.9%紧随其后,智能化功能(31.7%)、刹车安全性和稳定性(29.1%)、舒适性(27%)位列前五,各因素间的差距不大且均在用户的考虑范畴内。

为了打消用户的顾虑,绿源在2019年推出了中国第2代电动车——液冷电动车。自液冷电动车推出至今累计销量已经超过1000万辆,被业界称为“液冷现象”。《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液冷电动车采用了液冷+固态技术创新,标配陶瓷刹车钢丝轮胎等技术。

除了耐用,安全也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今年4月以来,《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发布;《电动自行车用充电器安全技术要求》开始公开征集意见,《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即新国标)也开启了修订工作。

业绩发布会现场,倪捷在谈到新国标修订时表示:“我们看到了国家整顿的决心,作为制造企业,我们也会积极配合。所以我认为新国标的修订最终核心一是为了电动自行车更安全,二是采用疏堵结合的方法,在解决需求的同时,也强化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的不同交通地位属性。”

在胡继红看来,新国标实施以后的结果一定是优胜劣汰,好的企业一定是越来越好,不好的企业可能就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记忆点。因此,未来高质量发展是必然的,行业走上更加健康的道路也是必然的。“我们非常有信心,将会尽一切力量去推动这个高质量的发展。”

事实上,绿源早前就已经针对消费者关注的电池安全研发了“数字化电池养护系统”。据倪捷介绍,该系统就像为每一块电池配备了一个“智能预警器”,实现了安全信息的云端共享,还确保数据能够下沉至具体使用层面,让政府职能部门、企业以及消费者能够三方协同,共同监管和预警包括电池温度、电池使用情况在内的安全数据。

未来,绿源将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展开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智慧城市和智慧消防的背景下,携手共治提升电池安全水平。绿源集团副总裁倪博原表示:“2024年,我们努力让每一位中国人都能享受关键技术研发成果的红利。包括数字化电池技术、液冷技术等成果将应用于更多车型,形成高中低不同的产品矩阵,覆盖满足市场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拓展市场布局

凭借技术突破和产品矩阵的完善,2023年绿源的线下分销网络已广泛覆盖中国内地30个省级行政区的324个城市。同时,绿源也在加大全球市场的布局,截至目前,绿源的产品已经在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销售,包括泰国、印尼、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美洲地区等。根据规划,2024年,绿源将充分发挥核心技术优势,把多元化的中高速电摩推向国际市场,在印尼,泰国,马来、印度等重点海外市场落实本土化战略。

“海外市场还是一片蓝海,一旦海外消费者的认知被打开,或者国家的政策发生了某些变化,海外市场的需求就会更大。”倪博原表示,海外市场有一批强大的群众基础,他们有两轮车出行的刚需,对于企业而言,想要去拓展海外的市场,就应该保证产品品质,同时,也要增加售后能力,如果没有品质保障,那么海外市场的口碑就会崩塌,市场也会下滑。

倪捷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表示,海外市场是一种机遇同时也伴随着风险。风险的主要来源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没有广泛的维修网络,一旦缺少服务点,就会让用户觉得不可靠。所以,绿源采取了稳扎稳打的出海模式,通过建设海外团队、海外经销商团队以及海外基地等方式来避免风险。

除了质量和售后,电动两轮车想要在国外热销还需要满足当地的市场需求。毕竟海外市场的环境与我国并不完全一致。因此,销往海外的产品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市场情况进行迭代。倪博原进一步指出,中国的电摩可能时速四五十公里就足够满足用户的日常出行需求。但在海外市场,就必须要配备中高速的电摩以及更长的续航,这样才能去替代摩托车。所以很多品牌如果配备的普通电摩,很难引起海外消费者的青睐。而绿源研发的液冷电机,事实上就是为中高速的电摩来做技术储备,解决掉现在的瓶颈,以求在海外市场获得更大的突破。“对于企业而言,海外布局的重要环节就是储备好产品。”

在拓宽市场的同时,绿源近年来还陆续推出了多项惠民服务措施,如“24小时道路救援”和“20项免费服务”等,致力于让更多的电动车服役时间超过10年。根据规划,2024年,绿源将探索践充换电、租车等模式,拓展多元化服务生态,包括平台化售后服务体系、充换电模式、租车模式、衍生品等版块。

胡继红表示:“公司将紧抓全球电动车市场增长机遇,扩大产能,并深化国内外市场份额。同时,绿源将持续加强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确保产品竞争力与技术领先,承诺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回报,以卓越业绩回馈社会与股东”。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