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卢梦雪 北京报道
近期,有传言称“未来可能允许银行理财逐步试点自建估值模型”,引起市场普遍关注。
多家理财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确认,确实在尝试自建估值模型,当前主要针对“二永债”(银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目的是进一步平滑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提升投资者的理财体验。
有债券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指出,净值化转型以来,银行理财产品能更直观地反映市场波动,但中证估值的方式常常存在偏离债券市场真实走势的情况,波动性较大;此外,同一券种在中证和中债市场常常出现两种估值,甚至差值较大,影响市场交易,这是银行理财想要自建估值模型的根本原因。
对此情况,据媒体报道,近日,金融监管部门开始出手干预,下发通知要求理财公司不得违规通过收盘价、平滑估值及自建估值模型等方式去熨平产品净值波动。
试水“自建估值模型”
资管新规实施以来,银行理财产品进行了净值化改造,市值法估值逐渐普及。然而,2022年以来,一向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市场经历了几轮大的波动,令许多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直观感受到了产品的“亏损”,产品赎回、投诉不断。
2022年年底,许多以摊余成本法估值、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混合估值的理财产品涌入市场,“估值稳定,无惧波动”成为其卖点。
市值法之下,投资者对产品净值波动感受明显,而摊余成本法估值的核心,在于基于持有到期的投资策略,将资产组合预期在到期时获得的总收益均匀分配到每一天,这也使得产品每天的收益率将是一个可预期的固定数值,从而有效降低了债券价格变动对产品净值的冲击。
然而,资管新规之下,银行理财能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空间极为有限,仅部分封闭式运作和现金管理类产品才可使用。因此,如何在符合资管新规的同时提升投资者持有体验成为许多理财公司的最大关切。
银行理财是我国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4年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理财产品资产配置投向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余额分别达到了16.98万亿元、 1.78万亿元。
在市值法之下,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普遍使用中证估值、中债估值所提供的债券公允价值评估体系进行估值。然而,两种估值方式差值大、中证估值常常偏离真实市场走势的情况被不少业内人士诟病。
有债券业资深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很多情况下,同一券种、同一事件,在中债市场和中证市场的估值常常是不同的,有时估值差异也较大,这会对市场交易行为造成一定影响。
举例来看,在债券牛市之下,债券收益率持续下行,发行人有极大动力回售债券,以更低的成本发行新债时,以及发行人偿债压力大,有强烈欲望挽留投资者时,都会促使发行人调整票面利率,以至实际给出的新票面利率与中债或中证估算的“调整后票面利率”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从而造成估值的波动。
“很多情况下,中证估值容易放大债券价格的波动,甚至背离市场真实走势,从而放大理财产品净值的回撤,在市值法之下,这种波动会直观反馈给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规模稳定和投资者持有体验都会带来消极影响。”上述人士表示,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理财自建估值模型,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市场走势,剔除债券估值不合理带来的净值变化,从而提升投资者的持仓体验。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自建估值模型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债券价格的波动,稳定理财产品净值,理财产品净值更加稳定可能会提升居民配置需求,理财规模有望扩张。
需关注自建估值模型的风险
2023年底,央行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管理办法》,鼓励用户加强内部估值体系和质量建设,鼓励选择多家估值机构的产品,发挥不同估值的交叉验证作用,防范单一估值产品错漏或终止的风险。
然而,自建估值模型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平滑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但不容忽视的是,当产品交易结算时,仍需参照中债估值或中证估值的价格。因此,在市场波动较大时,两种价格会产生走势分离的情况,造成实际交易价格与估值偏离,导致理财产品净值失真,不能真实反映市场风险。
明明也指出,自建估值模型可能存在反应滞后的问题,隐藏真实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导致合规性和透明度的下降。
此外,有业内人士担心,银行理财自建的估值模型还可能成为调节理财产品收益的工具,风险难以客观界定。
“当前监管是在鼓励银行理财试水自建估值模型,但若没有一个严格和细致的监管框架,每家理财子公司都使用自建而非统一的估值模型显然是不行的,易造成市场的混乱。”上述债券业内人士同样表达了他的担忧。
12月11日,有媒体报道,针对近期理财子公司盛行的“自建估值模型”,金融监管部门开始出手干预。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