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梦然 深圳报道
奋达科技(002681.SZ)12日走势给了股民当头棒喝。
12月12日,奋达科技跌停,跌幅为10.01%,报9.44元/股,当日主力净流出金额为17.94亿元。
12月以来,搭上人形机器人概念的奋达科技股价一路走高,斩获“8天6板”,12月累计涨幅54.5%。将时间拉得更长来看,4个月内奋达科技区间最大涨幅达223.77%。
股价冲高的同时,有两名大股东发起减持计划:一名是入股大半年之久的知名“牛散”杨明焕,另一名是早于两年前就战略投资入股的格力集团。
曾经“披星戴帽”
12月初,华为开展5.5G网络场景下的机器人应用,随即其又宣布增资旗下东莞极目机器人,将该公司的注册资本由8.7亿人民币增至38.9亿人民币。
多地密集发布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重庆市发布《重庆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培育AI及机器人产业;杭州发布《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年)》,从15个方面提出重点任务举措,赋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浙商证券指出,2025年国际巨头量产机器人、国内龙头入局、AGI技术持续突破,人形机器人产业趋势已成。预计从产业形成期过渡到产业扩张期,商业化落地可期。
一众利好消息刺激下,“人形机器人概念股”随风起舞,其中便包括奋达科技。
公开资料显示,奋达科技成立于1993年4月,是智能硬件领域垂直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消费电子整机及其核心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产品主要包括电声产品、智能可穿戴、智能门锁、健康电器等四大系列。
从业绩来看,奋达科技表现欠佳。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奋达科技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4465.14万元、1.53亿元,同比下滑57.56%、6.85%。
梳理往年财报,因两笔高溢价收购带来的巨额商誉减值损失,公司曾在2018年和2019年两年里合计亏损超38亿元,巨额亏损让奋达科技陷入退市危机,2020年5月,公司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处理,股票简称一度由“奋达科技”变更为“*ST奋达”。
曾经“披星戴帽”的奋达科技是如何搭上人形机器人“火箭”的?
10月15日,在被问及华为相关问题时,奋达科技在互动平台上回复称“未来有望与客户在H平台开展智能穿戴领域的合作”。12月3日,公司再透露:“与客户合作开发的陪伴类AI桌面机器人已开始试产,预计将于月内实现量产交付。”
为了解上述产品及合作的实际落地情况,《华夏时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奋达科技证券部,相关工作人员回复称:“这个月应该还没有正式交付(给客户),具体销售情况要看交付以后。”
奋达科技于去年底宣布投资成立深圳威尔新动力有限公司,致力于人形机器人关节等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同月,公司与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约定在生产制造、运营赋能、技术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
对于合作进展,上述人员回复道:“目前合作双方还在谈论阶段,如果后续确定的话会披露进展。”
两名大股东欲高位减持
值得注意的是,股价冲高的同时,奋达科技的两名大股东发起减持计划。
一名是股市知名“牛散”杨明焕,目前为奋达科技第二大股东(持股5.85%)。今年3月26日,奋达科技公告表示,控股股东肖奋及其一致行动人股东肖勇、肖晓将其合计持有的公司股份1.05亿股,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转让给杨明焕,转让总价为4.36亿元。
杨明焕“潜伏”大半年后,在12月2日奋达科技涨停当晚发起减持计划。公告显示,杨明焕拟于2024年12月24日至2025年3月23日,合计减持股份不超过180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减持原因为“个人资金周转需要”。
一同发起减持的还有隶属于格力集团的格力金投及其一致行动人格金六号,其中格力金投拟减持股份不超过126.3万股,格金六号计划减持股份不超过3474.71万股,减持原因为“股东自身资金需求”。
格力集团“潜伏”时间更久,早于2022年12月,格金六号通过大宗交易以3.53元/股的价格,获得奋达科技3474.71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92%);2023年4月,格力金投通过协议转让方式,以4.38元/股的价格受让肖奋持有的9123.34万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05%)。
天使投资人郭涛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股东在股价高位减持奋达科技,一方面可能是出于个人资金需求或对公司未来发展信心不足。比如股东有其他投资计划或认为当前股价已高估,提前套现锁定收益;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基于市场环境变化,如整体经济形势不稳定、行业竞争加剧,选择减持以降低风险。但这种减持行为易引发市场担忧,导致股价波动,影响投资者信心。
“减持行为可能向市场发出关于管理层信心或公司经营情况的微妙信号,需审慎解读。资产配置有时仅为股东基于个人资产配置策略所作出的常规操作,未必完全关联公司基本面变动。”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专家:警惕潜在的泡沫化风险
二级市场持续火爆,当前人形机器人是产业趋势还是昙花一现?
掌如研究院院长何基永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人形机器人概念股爆火的原因主要是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技术的推动下,该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吸引了大量资金投入相关产业,从而推动了人形机器人概念股的火爆。同时,国家对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支持政策也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当前人形机器人是一种产业趋势,因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从制造业、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人形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增加,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因此,人形机器人不仅仅是一种昙花一现的概念,而是一种长期发展趋势。”何基永指出。
支培元表示,长远观察,人形机器人无疑是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成果,预示着广泛的商业潜力和社会价值,特别是在教育、娱乐、医疗保健等多元化场景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
同时他也提醒道:“热门概念常常诱发投资市场的情绪化反应,短期内促成股价异常波动,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炒作特性。鉴于该领域技术成熟度不足与高额的研发投入,短时间内市场存在过度兴奋的可能,投资者需警惕潜在的泡沫化风险。”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