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黄敏璇 胡梦然 深圳报道
国内低空经济如火如荼的2024年,德国两家低空独角兽却没能熬过寒冬,纷纷倒在2025年前夕。
近日,德国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龙头企业Volocopter对外公告称,公司已向法院提交了启动破产程序的申请。Volocopter成立于2011年,是全球最早的eVTOL项目之一,公司原计划于2025年取得适航认证并进入市场,未料临门一脚却遭遇资金链断裂。
“如果公司成功找到投资者,进入市场的计划仍然是2025年。然而,由于2024年底的破产申请,适航认证可能会延迟。自2024年底以来,公司一直在与投资者进行尽职调查谈判。”1月7日,Volocopter方面回复《华夏时报》记者称。
无独有偶。此前的2024年10月,德国另一eVTOL龙头Lilium亦宣布因未能筹集到足够多的资金来运营公司基础业务,公司将申请破产。成立于2015年的Lilium是全球第三家在美上市的eVTOL企业,2021年上市后市值最高曾超过70亿美元,奈何如今也跌落“云端”。
当前,全球eVTOL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热度不断攀升,两家独角兽何以纷纷走向破产?其结局又给国内近年井喷的低空初创企业留下哪些启示?
先驱陨落
作为行业先驱,Volocopter成立以来累计获得超过6亿美元的融资,背后投资方包括吉利、戴姆勒等车企。公司主要产品VoloCity是一款多旋翼的飞行器,应用场景为城市空中通勤,原计划在2025年通过欧盟航空安全局适航认证并进入市场。
然而,eVTOL本身就是极其烧钱的新事物,其研发和适航认证是一个投入巨大且过程漫长的阶段,Volocopter此前筹集的资金未能支撑其迈过这道重要关卡。
2024年4月,现金流已经告急的Volocopter请求德国政府为其提供1亿欧元的贷款担保,结果遭到德国政府的拒绝,公司转而求助其他投资者无果,最终不得不申请破产。
“过去多轮成功的融资推动了公司的发展和运营。然而,尽管最近进行了大量筹款工作,但仍无法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来维持破产程序之外的正常运营。”Volocopter在公告中称,公司需要融资来迈出进入市场的最后一步,将努力在二月底之前制定重组概念并与投资者一起实施。
Lilium的境遇与此类似。
成立近十年的Lilium至今累计融资约14亿美元,2021年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Qell Acquisition Corp完成合并成功在美上市。Lilium主打产品是全球首款采用电动涵道作为动力的eVTOL,可乘坐6名乘客和1名飞行员,目前产品仍在研发阶段。
2024年5月,Lilium还宣布成功融得1.14亿美元,其中2400万美元来自腾讯。据悉,腾讯多次注资Lilium至今已成为Lilium最大单一股东,持股超过22%。
无奈,上述融资在Lilium巨大的研发支出面前依然是杯水车薪。2024年10月,Lilium公告称,公司一笔1亿欧元的银行贷款未能获得德国联邦政府和巴伐利亚州政府的担保。同月,公司宣布由于未能筹集到足够多的资金来运营公司基础业务,公司将申请破产。
申请破产后,Lilium依然在苦寻其他投资者。2024年12月24日,公司曾宣称找到了新投资者,对方是一家来自欧洲和北美的投资者财团,双方达成了收购协议,预计在今年1月完成交易。
针对该交易的进度及公司运营的情况,本报记者向Lilium发去了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何以走向破产?
从行业先驱到走向破产,Lilium和Volocopter的结局令人唏嘘。
两笔被德国政府拒绝担保的1亿欧元贷款看似成了压倒两家独角兽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因素。
“eVTOL是新事物、新赛道,没有成熟的技术可以借鉴,行业前期都处于烧钱的过程,因此企业有资金缺口是显而易见的,目前中国的头部企业同样面临资金方面的困扰,都在持续进行融资。但除此之外,Lilium和Volocopter走向破产背后还有其他因素,其中既有共性因素,也有各自的渊源。”国内一家eVTOL企业高管周平(化名)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周平认为,共性因素一方面在于eVTOL属于电动航空,而两家企业所在的德国新能源产业并不发达,供应链基础较为薄弱,这直接推高了企业的研发投入成本;另一方面,两家企业机构均过于庞大,员工数量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导致公司行政成本过高。
对此,记者查询两家公司官网发现,Volocopter称公司目前有超过500名员工,而成功上市的Lilium员工数量超过1000人。作为对比,同样在美上市的国内eVTOL头部企业亿航智能员工数量为300余人。“目前国内的eVTOL企业员工数量一般在两三百人为主,超过500人的还看不到。”周平说。
个性因素方面,周平认为,Lilium破产的另一主要原因在于其选择的技术路线较为特殊。
资料显示,Lilium正在研发的eVTOL采用了倾转涵道构型,是全球首款采用电动涵道作为动力的eVTOL,装配了30台电动涵道风扇作为动力。当前全球eVTOL构型主要分为多旋翼、复合翼和倾转旋翼等,不同构型优劣势不一。倾转涵道的优势在于其结合了倾转旋翼和涵道风扇的优点,能在垂直起降和水平巡航之间平滑转换,但缺点是制造难度和成本极高,研发周期更长。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期间,Lilium分别年度亏损4.11亿欧元、2.53亿欧元、3.89亿欧元。其中年度研发支出分别为1.45亿欧元、1.76亿欧元、1.84亿欧元。
“一架倾转旋翼eVTOL从研发到成品投入资金大概需要10亿到20亿元,而倾转涵道机型所需的投入几乎是这个金额再翻一番。可以看到的是,现在全球已经出现了近千种eVTOL机型,但是采用倾转涵道的寥寥无几,特别少。”周平说。
在周平看来,Volocopter的另一致命因素则是产品线过多。Volocopter方面1月7日向本报记者介绍,目前公司有6个模型处于不同的生产阶段,其中3个VoloCity已完成并用于各种测试,2个模型处于最终飞机装配阶段,1个处于生产阶段。“产品线过多导致了公司资源比较分散,无法集中使用,也容易引发资金链断裂。”周平称。
民航新型智库专家成员韩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上述因素,两家独角兽走向破产与当地政府支持力度不足也不无关系。其认为,与一些国家的eVTOL公司相比,这两家企业显然没有获得足够的政府支持和资助。而政府的支持对于eVTOL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缺乏这方面的支持会增加公司的运营风险。
这一点也从两家企业各自因1亿欧元的银行贷款未能得到德国政府的担保支持而宣布申请破产得到印证。与此同时,2024年4月,Lilium公司CEO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曾提到,公司自成立以来筹集的约14亿美元资金中仅有2%来自德国。
反观国内,《华夏时报》记者此前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已有20个省市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总规模已超千亿元。
在美国,eVTOL企业同样得到来自军方的助力。周平介绍,美国头部eVTOL企业如今运营相对稳定主要原因就是得到了美国军方的资助,包括提供资金补贴、派飞行员进行试飞等,这使得美国eVTOL企业在得到补贴的同时还能削减一部分成本。
中外冰火两重天?
无论如何,对Lilium和Volocopter而言,申请破产已是无奈之举。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两家公司及在研产品走向终结。
业内人士分析,Volocopter此时申请破产正是为了冲刺适航认证和商业化。Volocopter 在公告中表示:“临时破产程序期间,业务运营将照常进行。”其1月7日回复本报记者称:“如果公司成功找到投资者,进入市场的计划仍然是2025年。然而,由于2024年底的破产申请,适航认证可能会延迟。”
“申请破产是企业财务原因不得不这么做,但我的判断是未来这两家公司和产品还是会继续往下走,可能是新的投资方进来,也可能是被并购。不过哪怕被并购了,产品也不会因此半途而废。只是,申请破产引发的裁员、招聘困难等问题还是会对公司产品研发进度产生一定影响。”周平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德国两家独角兽走向申请破产的2024年,国内低空经济却迎来发展元年,行业掀起政策潮和融资潮。
来觅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低空经济赛道融资案例合计56起,同比增加9起,其中亿元以上融资案例达19起。从细分赛道来看,作为低空经济核心支柱的eVTOL最受关注,融资规模以近八成的占比大幅领先其他赛道。国内eVTOL企业峰飞航空更是在一年内获得6轮亿元级融资。
国内外低空经济资本热度呈现冰火两重天原因何在?周平认为,归根结底在于国内外通用航空发展阶段不一致。
“低空经济相对应的是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产业,eVTOL是其中的新型航空器。在国外,传统航空器的市场已经接近饱和,意思是国外现有的传统航空装备实际上几乎可以解决低空交通需求了,因此其对发展新型航空器并没有那么紧迫。但是在中国,过去低空交通并不发达,多种因素导致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对低空装备的研发投入需求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周平说,简而言之,我国在通用航空产业仍处于迎头赶上的阶段,随着低空经济热潮的兴起,低空装备的市场需求是明确的、紧迫的,并且市场存量小、增量大。
此外,国外尤其欧美地区eVTOL行业起步较早,国内直至2019年开始才大量涌现相关企业。目前国内该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资本此时争相进入也是合理的时机和正常的现象。并且,因为国内低空装备市场足够大,足以容纳较多企业在这条赛道上齐头并进,因此投资方信心比较充足,得以出现融资潮。
启示何在?
不过,周平也指出,两家独角兽的境遇依然给国内低空经济敲响了警钟。其启示在于当前国内低空经济轰轰烈烈的局面将会逐渐冷静下来,最终也一定会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有的企业跑出来了,有的企业跑不出来”。
周平提到,2024年行业融资潮中实际上已经开始分化出不同的梯队阵营。“仔细观察就可发现,去年拿到大额融资尤其是每一轮都在上亿元的企业,基本是头部企业,在不同的排行榜中基本进入前十,这些企业已经进入第一梯队。而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的企业其实目前融资也是很困难的,可以说国内行业内的融资也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当然,那些有背景的新入局选手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些企业自带资金没有融资需求,比如大型车企入局赛道新成立的企业。”
展望2025年,周平表示新一年行业优胜劣汰的现象一定会出现,这已经成为业内多数人士的共识,也是行业发展的正常现象。
“2025年将是决定某些低空经济企业生死的关键一年。类比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大浪淘沙最终能够留下来的头部企业数量是有限的,大量没有真正迈入门槛的企业将会逐渐被淘汰。可能通过并购重组,也可能是支撑不下去破产终止。这是因为随着头部企业阵营确立,资本会愈加追捧头部企业,尾部企业融资将更加困难。”周平表示,因此,2025年国内低空经济行业可能会出现并购事件,可能是业内大型企业并购小型企业,也可能是其他行业企业通过并购跨界入局,预计会以后者为主。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Lilium和Volocopter也给国内近年井喷的低空初创企业留下不少前车之鉴。
周平认为,两家企业给国内初创企业留下的启示主要在三方面,其一是对自身实力、技术路径和研发难度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其二是产品市场定位非常清晰,确保符合市场需求,并且避开同质化竞争;其三是多储备粮草,做好过冬的准备。
“多储备粮草是因为资本在经过一定阶段后,投资达到一个顶峰就会逐步下滑。从全球范围看,这个趋势已经很明显了。2023年国外低空经济融资规模已经开始下滑,2024年加剧,2025年可能还会进一步下滑。在国内,融资潮还能维持多久目前还无法估计,但我感觉也已经在接近顶点了。”周平说,在此背景下,企业后续应该重点强化自身造血能力,即通过增加订单形成现金流。
记者梳理发现,去年11月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多家国内eVTOL企业宣布收获一批意向订单。头部企业亿航智能去年前三季度更是因为期内交付49架eVTOL创历史新高,营收暴增919.6%,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
“Lilium和Volocopter走向破产的一大原因也在于这两家企业都没有造血能力。未来可能跑得出来的企业,一定要有自身造血能力。否则,只依靠融资和政府补助支持,恐怕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如果做不到上述这几点,只是看中这条赛道贸然杀进来,那么,最终可能就是铩羽而归。”周平说。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