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海的学术“破局”

企业出海的学术“破局”
2025年01月15日 10:56 华夏时报

吴晓波/文

六月的早晨八点,越南胡志明广场的十字路口,挤满了密密麻麻、清一色的日本本田牌摩托车……一个年轻人的摩托车后座上,斜绑着一台“AQUA”字样的洗衣机。路旁的手机连锁店门口,已经竖起红米、OPPO、苹果等品牌手机的海报,门店屋檐下挂着三星 Galaxy的横幅。不远处是一家面积10平方米左右的蜜雪冰城奶茶店……旁边紧挨着的是一家宽敞明亮的名创优品连锁店。在路的尽头,VietJet大厦的外墙上,一幅巨大的红色字母“BYD”的海报上写着“WE ARE NO.1”(“我们销量第一”)。

林雪萍在新书《大出海》的开篇,便在我们的眼前白描出一幅生动的街景。这是越南胡志明市的清晨。事实上,在今天的东南亚很多国家,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

2023年6月,我去印尼调研,当地朋友组织一些创业者与我座谈。刚刚坐下来,一个人就悄悄把一杯咖啡递到我手里,他学瑞幸模式,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开了200多家连锁店。一位做化妆品的创业者上台介绍他的公司,在PPT(演示文稿软件)的最后一页,他写了四个字:

“生而全球。”

我当时身躯一震。他是替一代出海人喊出了时代的宣言。

中国制造的全球化外溢,经历过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有一些零部件企业为了供应链配套,开始在海外设厂。我接触到的第一个案例,便是杭州的万向集团在1993年到美国建厂,为底特律的整车厂商配套生产。

第二个阶段是21世纪头一个十年。随着外贸体制改革和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制造业从国产替代向外向型模式猛烈转型,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冲向全球市场,“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蔚然成势。

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期。在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开始在海外市场创建独立品牌,建设独立站和海外仓,由此形成了一股“跨境电商”的新力量。

第四个阶段是21世纪20年代初期,也就是最近几年,企业出海办厂蔚然成势。

在我看来,“生而全球”浪潮与人工智能革命,是这一代中国创业者最为重要的两个百年机遇。

在二战之后的全球化进程中,几乎每一个大国的企业都经历过跨国经营的阶段。小钱德勒在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把“海外扩张”视为美国公司在完成了横向合并、纵向一体化之后的下一个战略必选项。

在亚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发生过与当今中国非常相似的出海浪潮。甚至其背景也惊人地类似。一方面,当时的日本产业遭遇国内产能高度饱和的困局;另一方面,美国对日本发动了贸易战,对其半导体和汽车产业进行关税打击和技术脱钩。今天对中国企业屡屡发起的超级“301条款”调查,便是1974年美国商务部为日本企业“量身定做”的。

在经历40多年的出海发展后,日本制造业完成了从“出口导向”向“现地主义”的重大转型,因此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影子日本”。

时至今日,日本在海外的法人主体多达2.22万家,海外净资产规模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5%,海外子公司营业收入占总公司收入的82%,海外制造占日本企业制造总量的70%。

以汽车业为例,2023年日本汽车企业的全球产量为2651万辆,其中,国内制造900万辆,半数出口,海外制造1751万辆,其国内与海外制造占比约为34∶66。

“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日本?”很多人问。

事实上,我在一线看到,尽管两者在动因和某些现象呈现上颇为近似,但是,本轮中国企业出海与当年的日本还是有很多差异的。

比如,当年日本企业出海的主战场是欧美,占到其投资比例的七成,中国企业则更多的是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日本企业在发动出海初期以大型企业和财团为主力,中国则从一开始便是大中小型企业齐头并进;日本以制成品工厂为主,中国则是工业中间件企业数量众多;日本很少参与在地国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国则在很多国家大力建设工业园区;等等。

因此,真正的问题是,中国如何创造自己的出海模式,并将以怎样的方式重构“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进而改革全球贸易格局。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企业出海,但是学术界对此的系统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2023年初,我在检索资料时发现,全国所有的经济类书籍中,不但没有一本关于出海的图书,就连讲日本出海的也只有一本出版于1998年的小书,而且已经绝版,只能购得二手书。

这恐怕也是林雪萍创作《大出海》一书的现实意义。

我与雪萍结识不久。2024年9月,受厦门举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组委会委托,吴晓波频道组织发起了一次出海论坛,经朋友介绍,我邀请雪萍来做一次主题演讲。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雪萍。我非常吃惊地发现,他对制造业供应链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很多研究来自一线的实地调研。他的《供应链攻防战》一书,是我读过的类似主题中最有启发性和结构性思考的专著之一。

即将出版的《大出海》一书,我得以先睹为快。雪萍延续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更宽阔的视野广域里,从地理、认知、价值链和组织等角度,对中国企业出海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阐述。

这是一场学术意义上的“破局”。

就在我阅读雪萍《大出海》一书的“审读本”之际,我的书桌上还出现了两本其他作者完成的“出海战略”图书。我相信,随着出海浪潮的持续进行,越来越多的新鲜案例会呈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会助力企业理性出海。

是为序。

责任编辑:刘锦平 主编:程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