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娃,本名赵翠娥,后改名理召。1927年出生于陕西临潼。1939年,12岁来到延安,并于1941年进入“延安儿童艺术学园”学习。在延安,灰娃受到当时在延安的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艺术家的直接教导。1953年灰娃就读于北京大学俄文系,开始对诗歌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0年到北京编译社工作。出版有《山鬼故家》《灰娃的诗》《灰娃七章》《不要玫瑰》《灰娃诗全编》《我额头青枝绿叶》等作品。
灰娃的诗集
灰娃的诗集
1月12日上午,诗人灰娃去世的消息传来。封面新闻记者随即向其家人求证。“奶奶今早6: 57逝去。”灰娃孙女关关发来微信,“因为每天都要抽血化验嘛,本来今天能出病灶源头的结果,(奶奶)就是还没能撑得过去。”
关关透露,奶奶最近这一周一直在弥留之际,偶尔清醒。清醒的时候就说她的诗还没写好,不想走。“昨天昏迷的时候,一个朋友说,明天带普希金的诗来,读给她听。奶奶就眼睛微微睁开,嘴角也动了一下,只有那些诗能给她带来那种强悍的生命力吧。”
最后一刻跟孙女说:
你一定要非常努力地活着
经常照顾灰娃的孙女关关,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奶奶1月10号上午入院,今天早上走的时候,状态还是挺平和的。这段时间家人跟她说,你是有福的。你看我们都在你身边,有这么多爱都包围着你。奶奶说,“哎呀,我这辈子没有想伤害过任何人,没有害过一个人。”
关关还透露,这段时间奶奶醒来时候还说,她说还不想现在走,因为还想继续写诗。但就是会做噩梦,说一些梦话。
关关透露,“奶奶最后还跟我说,她说你要努力,你一定要非常努力地活着。”
冬天里,老人抵抗力弱。关关说,奶奶前段时间身体比较衰弱了。
大概十多天前,即将跨年的时候,封面新闻记者还跟关关联系,她透露奶奶想要跟朋友们聚聚,“那时候其实已经躺在有点儿起不了床了。”
关关说,即使奶奶这样的状况,“她还操心就说晚上吃的饭是不是没做好。她一直关心这些细节,怕对朋友们招待不周。”
“那是她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
晚年灰娃隐居在北京西山脚下,与诗为伴,与书为友,每天阅读、工作约4个小时。
2024年4月28日,由清华大学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灰娃诗全编》首发式暨诗歌分享会举行。这本诗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出版人汪家明和艺术家冷冰川共同编选,共辑录诗歌一百多首,较为完整地展现出灰娃热烈而自由的生命与诗歌轨迹。98岁的灰娃坐着轮椅出席。她一身黑衣,白发如雪,洒落肩头,浅浅微笑着,气质出众。汪家明提到,有人说,年轻时写诗,中年写小说,老了适合写散文。这说法搁灰娃身上对不上。“她已耄耋之年,怎么还写诗?而且诗情浓郁、文字求新求奇,意境饱满迷离。我相信年轻的读者们会吃惊,那行云流水、跌宕起伏的诗句,竟比有些现代诗人的作品还要前卫、还要先锋。”
2024年岁末,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前往北京,在灰娃家中与她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度交流。“你们这次采访,是奶奶生前接受的最后一次访谈。”关关说。
灰娃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灰娃晚年与爱人张仃先生住在北京西郊自建的房子“大鸟窝”里。张仃先生2010年去世后,灰娃日常生活由孙女和家政人员照顾。灰娃平日很少进城,自称是一个“悄悄活着”的人。在房门前有一根树枝,上面结满了柿子,饱满硕大,格外鲜艳。据孙女说,这是灰娃亲手种下的。房间内陈设简单、素雅,窗台上摆着各种古陶罐。
面对封面新闻记者的来访,灰娃笑意盈盈,坦诚对待。当回忆的闸门打开,她的少年时代,青春、诗歌,以及她现在对阅读和写作的热爱,犹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
灰娃给封面新闻记者展示她的笔记本
在灰娃身上,有一种很突出的艺术家气质。哪怕年逾九十,依然如此:皮肤细腻、白发飘飘,典型的“文艺老年”。这次与封面新闻记者的对谈,从下午三点一直谈到六点多,灰娃依然意犹未尽,她对很多往事的描述,条分缕析,事无巨细,记忆力和逻辑之强大令人惊讶。在谈话中,灰娃眼睛放光,处于完全忘我的状态。
孙女关关透露,98岁高龄的灰娃依旧坚持每天阅读和写作4个小时以上。“奶奶心脏不太好,需要吃药。而且视力也不太好,看书需要离很近才看得清。但奶奶离不开学习,她这一生都保持着学习状态。有时候她白天睡觉,半夜起来记笔记、看书、写诗。她觉得夜里更清静,适合阅读和写作。”
来源:封面新闻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