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在深圳 - 带你看懂青铜器之纹饰篇:妇好鴞尊

国宝在深圳 - 带你看懂青铜器之纹饰篇:妇好鴞尊
2019年02月28日 13:57 那个老撕机

本文所有标注国家博物馆藏的文物,除后母戊鼎,青铜冰鉴外,全部都在深圳博物馆《吉金铸史》展览内。趁国宝就在家门口,多去看看。

逛博物馆如何看懂一件青铜器。

什么是看懂?看懂是对文物产生概念,知道如何去阅读它,以后再看到相关的东西时能产生联想。

本文一定有错漏,重点是分享给大家一个看文物的思路,不要再一去博物馆就两眼一抹黑。

说到底,我们对文物的好奇,无非就是几点:

  1. 它名字叫什么?

  2. 它做什么用的?

  3. 它是什么时代的?

  4. 它的纹饰都有些什么?

  5. 它使用了什么铸造工艺?

  6. 它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信息?

  7. 它有什么强烈的时代特征?

  8. 它为什么重要?

吓人吗?别怕。我们一步步来。上图。

妇好鴞尊,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鴞(xiao1)就是猫头鹰。

第一眼看到妇好鴞尊一般反应就是:“哇,好可爱。”或者“哇,好漂亮。”

然后呢?

没了。

这就是大多数人看博物馆的心态,不是不想知道它有多好,不然也不会跑去博物馆了,但是实在是不知道该看啥。

来,我教你。第一件事,拍照。

我永远建议只要时间允许,把你喜欢的文物连同说明连同说明连同说明用手机拍下来。这样方便分享,记忆,以后看到同类型的器物的时候还有照片可以对比。

本文的所有照片都是我在各个博物馆拍的。有些当初没拍说明牌,要用的时候就异常痛苦。动一下手指,拍下来,它们总有一天会变成你的财富。

第二件事,看说明。博物馆最有价值的东西除了文物就是一张张介绍和墙上的说明板,别看寥寥数语,全是精华。除了这个博物馆,别的地方找不到。

现在我们看说明划线部分已经解答了几乎所有的基本问题:

名称:妇好鴞尊

形制:尊

用途:酒器

时代:商朝晚期

来源: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

为什么重要:青铜器造型艺术在鼎盛期的开篇巨制

说明里没说的,就是我们接下来2-3篇文章要介绍的。今天我们只说纹饰。

第三件事,凑近了看。不要再去看整体,看具体每个部位的纹饰。如果说形制是青铜器的包装,那纹饰就是青铜器的内容。任何整体都是由一个个元素组成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认识这些元素。

正好博物馆为妇好鴞尊配一个完整的手绘线图。包含了各处纹饰的说明。

我们结合实拍图,一个个来看,首先这个是猫头鹰的后脑勺,是个盖子,展示的时候被单独取下来。

1.兽面纹

磨损有点厉害了。看不清楚的就看上面的线图。箭头指的地方叫做乳钉纹。又是兽的眼睛,兽面纹左右对称。最早被成为饕餮纹,饕餮就是那个啥都吃甚至吃自己的怪兽。后来发现兽面纹有的不仅仅是饕餮,为了严谨,现在都改称兽面纹。兽面纹是青铜器最重要的纹饰没有之一。

2. 立鸟

中国人对鸟的崇拜由来已久,最早可能是来源于生殖崇拜。上古五帝的太暤伏羲氏便尚鸟,以鸟为图腾,《诗经》,《史记》都有关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鸟的形象应用在器物上更是不胜枚举,四川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现在仍被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而三星堆现在有说法就是夏人迁移到了古蜀地区,妇好鴞尊本身就是鸟的形象。后面还有西周时期晋国著名的鸟尊(介绍见此处)。

其实只要想想现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粗俗的话还用鸟,蛋,卵等指代一些关键部位,就能明白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延续了几千年。

3.龙

龙的来源复杂,很难说清楚,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是河南濮阳西水坡大墓中墓主人身边用蚌壳堆成的青龙白虎形象,距今6400多年,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还有5000年前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它们现在都陈列在国家博物馆。我们今天的龙定型于唐宋。基本上唐以前的龙都是短的,而宋以后的龙就越来越长,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龙。

4.鴞纹

就是猫头鹰纹。很形象了。这其实应该也属于兽面纹的一种。只不过非常少见。而且仔细看,这不光是一张脸,而是有翅膀和脚。是一整只猫头鹰的形象。生动可爱。

5.雷纹

像很密集的回字一全套一圈的是雷纹。雷纹在这里是专门填补纹饰之间的空隙的,这叫做底纹。

6.云纹

像孙悟空的金箍一样的叫云纹,云纹在这件器物的翅膀上,起到装饰翅膀的作用,和雷纹的功能不同,这里的云纹叫做饰纹。这种主纹上有饰纹,用底纹填缝的工艺,被后世称为“三层花”。

7.蝉纹

就是金蝉脱壳那个蝉。

8.兽首

青铜器的把手,提梁,耳朵基本都用动物形状去装饰,有的是龙,有的是鸟,有的是螭虎,有的是鹿,反正只要说不出来是啥的,都称为兽首。

9.拼接处

是采用分铸法分别铸造的身体和提手,然后在插接在一起。这是商晚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工艺。

10.蟠蛇纹

就是蛇,很形象。

这张图雷纹和云纹看得更清楚直观。

鴞的嘴巴是蝉纹。

11. 夔龙纹

耳朵,腮帮子是夔龙纹,就是龙纹,也称夔纹。腮帮子的位置后面有图片说明。

12.扉棱

最初是因为铸造技术的限制,在合范的时候没办法做到毫无缝隙,所以索性做粗做高,这样既起到了一个弥补瑕疵的功能,又起到了等分画面作用,一般扉棱两边的图案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很多兽面纹都是用扉棱作为鼻子。

13.双头夔纹

腮帮子这个位置的夔纹有点特殊,两头各有一个眼睛,所以这个龙有两个头,叫做双头夔纹。

腹部是蝉纹,腿部是夔龙纹,我们还可以看出来所有填缝的地方打底的都是雷纹。

好了,分解完毕,现在我们再看看妇好鴞尊每个角度的整体照。当你发现自己能认出来上面大部分纹饰的名字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文物不再那么冰冷和遥远了?

青铜器发展时期被分为四个阶段:

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

现在我们解构了妇好鴞尊,总的来说就是有各式各样的主纹,主纹上进行装饰的饰纹和填缝补漏用的底纹。

我们就把他当做鼎盛期青铜器的特点。当你去看的时候,它可以被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

当你学会了去看青铜器上的纹饰,会发现有许多有意思的动物。除了常见的龙,鸟,虎,还有青蛙,乌龟,兔子,鹿,大象,甚至还有鳄鱼。这些都能充分说明在3000年前这些动物就已经在我们国家生活了。

山西博物馆藏 商代 龙形觥

全国仅此一例。身子左侧的就是鳄鱼。

国家博物馆藏 商晚期 龙虎纹尊

双虎食人纹,《山海经》记载:虎噬恶灵。这可能是双虎食人纹的来源。

国家博物馆藏 后母戊鼎

鼎耳上的双虎食人纹

国家博物馆藏 西周早期 士尊

头上有冠则为凤鸟。无冠只为鸟纹。

国家博物馆藏商晚期 象纹铙

象纹就是击打发声的位置。

上海博物馆藏 西周早期 兽面纹鼎

这个兽面一看就知道是牛。

山西博物院 西周早期 鸟尊

山西博物馆镇馆之宝,尾巴处叫做羽翎纹。

我相信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能做到一眼看过去就大概能分辨出一件青铜器是不是鼎盛期的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西周中期开始到春秋早期也就是东周早期。青铜器进入了转变期。转变期出现了诸如波曲纹,窃曲纹和重环纹等以重复相连的形式出现的纹饰。

窃曲纹

窃曲纹是从龙纹或者鸟纹演变而来的,中间的圆圈是眼睛。身体被画成一个椭圆形近似方形,这样就可以一个连一个围绕器物一周。

国家博物馆藏  西周中期  作册吴盉

窃曲纹重复连成一个圈,但纹路与纹路之间不重叠,不相交。

国家博物馆藏 西周中期 窃曲纹鼎

上海博物馆藏 春秋早期 秦公簋

上海博物馆藏 西周晚期 梁其盨

波曲纹

波曲纹就像海洋一样连绵不断。波曲纹的文物我见过的比较少,但是最好的例子就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

上海博物馆 西周中期 大克鼎

重环纹

国家博物馆藏 射壶 壶盖

壶颈和底座上都是重环纹。

国家博物馆藏 师酉簋 西周中期

到了更新期,青铜器的纹饰变得更加复杂华丽。以蟠螭纹和蟠虺纹为代表。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而虺是小蛇的意思。更新期的纹饰不但重复,而且交错。覆盖器身,形成一个复杂,壮观的图案。

蟠虺(HUI3)纹

国家博物馆藏 蛇纹簠 春秋晚期

国家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 蟠虺纹壶

国家博物馆藏 春秋中期 蛇纹提链罐

蟠螭纹

蟠螭纹即使放到现在看,也绝对是这个星球上最繁复,最华美,最高级的图案。下面的这个线图说明一切。而且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也是我们最容易见到的。即使它们之中最年轻的也已经超过2000岁。

下面的线图说明一切。

国家博物馆藏 蟠螭纹壶

上海博物馆也有一件形制类似的龙纹壶。

国家博物馆藏 交龙纹提链壶 战国时期

国家博物馆藏 战国中期 十二楞蟠螭纹尊缶

这个我真的不知道蟠螭纹在哪。我在上海博物馆看到一件类似的圆壶叫做羽翅纹壶,我仔细对比了起码中间圆的那一块肯定也是羽翅纹,但是下面两排就真的看不出来了。

上海博物馆藏 战国早期 羽翅纹壶。

国家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 蟠螭纹鼎。这里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图案是如何重复的。

上海博物馆藏 交龙纹壶 春秋晚期 对比之下,就可以看出从春秋到战国,蟠螭纹是怎么变化的。

国家博物馆藏 春秋晚期 楚王鼎

春秋以后,楚国崛起,但是仍旧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所以楚国大量吸纳人才,不拘泥于中原形制,加上失蜡法的出现,制造出了大批有楚国特色甚至惊世骇俗的青铜器。

国家博物馆藏 曾侯乙青铜冰鉴 古代的冰箱。

上海博物馆藏 春秋晚期 吴王夫差鑑

除了蟠螭纹和蟠虺纹,更新期还出现了众多成组甚至场面宏大的人物场景。

上海博物馆藏 战国早期 镶嵌画像纹壶

上面的纹饰还原了很多当时的场景,比如射礼,狩猎,音乐,战争,甚至还有水下的蛙人等等。

上海博物馆藏 战国早期 宴乐画像杯

上海博物馆藏 春秋晚期 镶嵌狩猎纹豆

广州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西汉 船纹铜提筒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远洋航行船。

最后总结一下,育成期的青铜器比较简单,略过不说。

鼎盛期的青铜器就是一眼看上去啥都有,互不干扰但是很大气。

转变期出现了单个图案不断重复围一圈的窃曲纹,波曲纹。这个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并不复杂,但是铭文开始变得丰富。

更新期的纹饰出现了大面积的高度复杂的重复,互相缠绕交织,但是异常精美大气。

这一期我们就说到这里,下一期我们讲讲青铜器的形制。

关于我:

那个老撕机  摄影师,行者,师从三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得主维托里奥.斯托拉罗先生,老司机,猫奴,够吗?我还能编。

我看过这世间许多的书,走过这世间许多的路,遇见过这世间许多的美好,错过过这世间许多的姻缘。才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中外历史研学游,加个群?

看嘴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